02.28 不以SCI論英雄!看鐘南山、施一公、陸大道怎麼說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簡稱。多年以來,我國過度倚重SCI影響因子進行科技成果評價,造成SCI逐漸被異化和濫用。在國內,幾乎所有高校、科研機構都熱衷於發表SCI論文,無論是在研究生畢業、招聘、評優評獎和評職稱上面,往往會以SCI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發表SCI論文成了一種客觀需要。它就是一把金鑰匙,代表著你的學術水平和個人價值。你所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最終都會量化,成為你的標籤,寫入你的簡歷。今後凡是申請職位、職稱晉升,還是申報科研項目、申請科研經費,一篇高質量的論文都在這當中有著巨大的影響。

你精品論文越多,你就相當於是學術界的富豪,走到哪裡都是抬著頭的;論文越少,你就舉步維艱,甚至還有可能在科研圈永久無名。對此不正常的現象,院士們怎麼看?

鍾南山:基礎研究不能停留在發論文

不以SCI論英雄!看鐘南山、施一公、陸大道怎麼說


在去年《科創能見度》欄目採訪鍾南山院士的時候,鍾南山院士表示,一輩發表論文,這種思想而且往往所謂的基礎研究就停留在發表論文了,我並不同意。哪怕搞基礎研究的人,他也應該回頭看一看,一天到晚搞機制,永遠搞不完。

清華和北大那都是數一數二的,但轉化來說,清華是第一北大是八十幾位,你光是注意出高水平文章,沒有轉化不行。所以你問起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完全解決,但是好了一點。要是這個不解決,是永遠趕不上世界的。德國韓國這幾個國家是非常重視,有一個專利比一篇論文值錢得多,就是轉化,德國非常重視這個,他們轉化率很高。當然美國也很高,但還不夠高。完全用大學的競爭力這些我們不要去跟,我們不要人家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我們要是很重視轉化了中國會發展的非常快。”

"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英語流利、卻去國外實驗室做高級打工仔的人,而是創新型的中國醫學實用人才。”

根據統計,今年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SCI論文方面發表的並不是特別多,迄今200篇過一些,平均每年發表的SCI論文,鍾南山院士保持在4篇左右。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我們的SCI論文給誰看?實際上都在免費為西方打工!

不以SCI論英雄!看鐘南山、施一公、陸大道怎麼說


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因為這些西方雜誌訂閱費用十分昂貴,國內少有企業訂閱;而且大部分工程師很難看懂英文文章。

因此,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實際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而且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我國大學導向的最大問題。

中科院院士陸大道曾發出錐心之問:“我們在科技領域搞了這麼多‘國際前沿’項目,是國際化了,還是被國際化了?”

不以SCI論英雄!看鐘南山、施一公、陸大道怎麼說


其一、“緊跟”與照搬“國際前沿”與“國際熱點”,導致學術思想固化於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

一部分迷戀“SCI”的學者,他們極其看不上將全部精力置於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肆意貶低,斥之為“三無”學者(沒有國外權威文章,沒有國際頭銜,英語水平差)。

其二、脫離實際,離開國家需求。一些國家發展急需的課題,被一些人認為沒有理論,不能發表論文,或該領域的問題不是“國際前沿”等,得不到重視,進展很困難而緩慢。

其三、科學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嚴重損害。受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的深重影響,使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我國科學技術還沒有自立門戶的可能。

據說有少數科學家為了得到外國同行的好評,竭其熱情,盡其謙卑。而一旦得到外國專家的幾行好評,拿回國內,就以“資源”與“資本”加以利用。

其四、則是威脅科研安全與國家安全。中國學者每做一篇基礎數據庫研究都要存到國外的數據庫裡,有中國香港學者把此現象形容為“大陸學者做出了一頓豐盛大餐,首先奉送給西方學者享用”。

唯“SCI”馬首是瞻帶來的惡果,是國家創新體系接續失調,研發工作受制於人,創新成果第一時間服務支撐我國科技創新機制受損,還會產生國家戰略和科技安全隱患等複雜問題。

這種現象該治了。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相關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作者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要求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主管部門就同一問題連續、聯合發出通知,並不多見。發通知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出在哪裡?在於科研論文的價值被人為扭曲。正如多個通知中所指出的:一些研究部門和研究人員沒有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唯論文”的傾向;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SCI迷思”。

這次兩部委的文件邁開了重要的一步,堪稱春天裡的一場及時雨,要把那些汙泥濁水、魑魅魍魎一掃光!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裡很多表述用的是“不得怎樣怎樣”,意味著該文件是有實際約束力的,一旦實施,將威力無比。

福禍相依。這場疫情帶來了傷痛,也帶來多領域的重大變革,其中不乏難啃的硬骨頭,不乏我們長期敢言卻無力改變的陳規陋習。

樂觀估計,未來還會有不少此類文件或改革出臺。

當然,這次文件雖然令人興奮,但要真正在學術和科研上去西方中心論,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