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查理·卓別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這句話在中國有另一種流傳更為廣泛的說法: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原本這兩句話是沒有錯的,都直指了喜劇的本質。

可是到了近幾年,大家似乎過於追究內在的"悲劇"二字,反而忽視了最為直觀的"喜劇"二字。

回想最近看過的喜劇類節目、影視劇,要麼是強行對觀眾進行說教,要麼就是走煽情路線,要麼就乾脆整出一場不加修飾的悲劇,總之完整看下來之後並沒有讓人感覺到太多"喜"的部分

說好的寓教於樂呢?說好的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呢?怎麼外殼也變成悲劇了?

今天要說的《半個喜劇》同樣是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與其說這是一部喜劇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有個好結局的悲劇片。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半個喜劇》由周申和劉露執導,任素汐等人主演,講述了北漂青年孫同在前程和愛情的掙扎之中,在理想和現實的徘徊之中,最後選擇了理想和愛情的故事,反映了一代"北漂青年"的生存現狀。

這部電影是周申和劉露與開心麻花團隊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的《驢得水》雖然反響非常不錯,也讓周申和劉露一戰成名,但影片風格過於現實和嚴肅,看完之後觀眾都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之中。

所以這次他們想拍一部"能讓觀眾笑著走出影院的電影"。

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半個喜劇》最後確實是個大團圓結局,甚至還特意用了一個半葷半素的段子做結尾,讓人不禁相視一笑。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只不過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從選題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很難輕鬆得起來。

可我們若是拋開影片的定位不談,單從影片的內容本身來看的話,《半個喜劇》其實還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接下來我將從電影劇情、人物塑造以及影片主題這三個方面來簡要分析一下這部電影,並在最後結合現實談談我的一點思考。

電影情節:你以為我想要的,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為你好"的背後是I型溝通在作祟

前文提到,男主角孫同在掙扎和徘徊中最後選擇了理想和愛情,但其實這個抉擇的過程並非那麼一帆風順,孫同曾經一度選擇了向現實妥協。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有一個"為你好"的母親。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孫同的父親或許早已和孫同母親離婚了。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這樣的家庭裡,孫母不得不為了撐起這個家而變得強勢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將孫同養到這麼大。

可是孫母強勢慣了之後,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孫同活到這麼大,任何事情都要聽從母親的安排。

在孫同母親的眼裡,孫同最重要的是工作、是戶口、是房子、是穩定。為了這些,他的骨氣、愛情、理想,通通都可以犧牲掉。

當孫同聽從母親的安排,把工作和戶口都穩定下來了之後,孫母又開始準備給孫同相親了。

這無異於揭開孫同的傷疤並且還往上撒鹽,孫同忍不住了,他說:"你想要的一切我全滿足你了,你還想讓我怎麼樣啊?"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這時孫母卻說:"誰想要的一切?我就想讓你穩定,讓你開心。"

這讓我想到何炅曾經在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最遺憾的事,就是父親在等兒子的感恩,兒子卻在等父親的道歉。"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在影片中,孫母替孫同做了很多決定,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可孫同並不這麼想,他只會覺得母親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感受。

其實這是大多數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一個共同點,父母愛孩子是肯定的,父母想要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也是肯定的。

只不過父母這種自以為是的行為,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只是在滿足自己的心願。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所謂的"I型溝通"。

從I型溝通中這個名字我們就能看出,這種溝通方式的出發點是"I",也就是"我"。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當別人遇到問題時,如果我們使用I型溝通的方式與他進行交流,我們就會不自覺的以自我為中心。

看似忙前忙後地想辦法,但往往結果是出力不討好,因為我們一直在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而忽視了他自己真正的想法。

影片中孫同的母親就是如此,孫同遇到了問題,結果她比孫同還著急,又是裝病、又是賣房,就想讓孫同按照自己給他安排好的路走下去。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可我們要知道,不管我們有多著急,有多想幫忙,這個問題終究還是他自己的問題。

或許我們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我們有經驗,我們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但我們頂多只能提供些建議,問題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來解決。

人物塑造:當了那麼久的"狗",這個北漂青年終於在最後活成了"人"

影片的男主角孫同,來自一個東北小城,復讀了三年才考到北京來,成為一名北漂青年。

和所有來北京打拼的人一樣,孫同身上揹負了很多,他要在北京有一份體面工作,要拿到北京戶口,最好還要在北京有一套房子。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為了這些,他白天在學校寫論文,晚上去酒吧唱歌,還得負責幫鄭多多的那些情債"擦屁股"。

因為鄭多多給孫同提供了免費的住處,幫他安排了工作,只要過了實習期,工作和戶口就都有了。

可意外就發生在這個實習期內,一個叫做莫默的女孩打破了這按部就班的一切,直接挑明瞭孫同和鄭多多之間"畸形"的友誼——孫同就是鄭多多養的一條狗。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其實孫同不只是鄭多多養的一條狗,他更是在現實的壓迫下不得不成了"狗"。

韓寒在《後會無期》中寫下這麼一段臺詞: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孫同自己也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可正如前文中說到的,他從小到大都得聽從母親的安排,為了達成母親的願望,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選擇了忍,選擇了適應這個時代所謂的"規則"。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但是這並不是導演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價值觀。

在影片快要結尾的部分,孫同坐在一堆垃圾旁邊,回想著自己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發生的事情,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覺得自己和身邊的垃圾沒有區別。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終於,他站出來了,他更是站起來了。

他揭穿了鄭多多的謊言,和鄭多多大打出手,也因此丟了自己的工作,斷了自己被安排好的那條路,但他眼神堅定,毫不動搖。

因為他想活得像個人。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正如導演劉露在採訪中所說:

"你選擇堅守底線,做一個有原則的人是有出路的。"

這才是導演真正想通過孫同這個人物給大家傳遞的價值觀:成年人的世界不一定只看利弊,成年人也可以分對錯。

你從來都不是沒有選擇,只怕你選擇了妥協,最後還要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影片主題:愛情是一條單行道,別在失去後才想到後悔

作為一部全長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半個喜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其實很簡單,前文也略有提及。

一個是"I型溝通"帶來的親子問題,還有一個是成年人的世界也分對錯。

但我始終覺得,這兩者都還算不上影片的主題。

我認為影片的主題在於對理想和現實的思考,或者具體一點說:你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前程放棄眼前的愛情?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就像影片中孫同和莫默,如果孫同選擇了愛情,可能就要養活不了自己了。如果選擇了前程呢?那就必須和莫默分手。

我想很多人的選擇都會和孫同最初的選擇一樣,經過一段痛苦的糾結,最後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前程,放棄了愛情。

畢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我們首先應該以自己為重,當學生就一心一意地學,工作就專心致志的工作,任何阻礙我們進步的東西都應該被捨棄。

等我們事業有成了再去相親,不是很完美嗎?麵包和牛奶都會有的,多好。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可是人生就像一道道選擇題,它不會立馬告訴你答案。

等你將來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時,時間已經回不去了。

星爺的電影《大話西遊》裡有一句著名的臺詞: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周星馳把這句臺詞放在電影裡,說它是個謊言,但其實那是星爺心底裡最真的話。

從電影情節、人物塑造、影片主題三個層面淺析電影《半個喜劇》

當你為了利益、為了物質、為了前程而放棄愛情時,你或許有千萬個理由安慰自己,但當你真的什麼都有了的那一天,你的心裡還是空空如也。

麵包再多,沒有牛奶的輔助,嚥下去也不容易。

所以我很慶幸孫同在還能挽回的時候,重新選擇了愛情,因為愛情和時間一樣,是一條單行道,等你真的錯過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了。

最後,祝願大家的愛情都能長長久久,並且純粹得不摻雜任何其他的東西。

我是 ,一個慢性子的95後,喜歡音樂、閱讀和電影,寫一些關於情感和心理的文字,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