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一代楷模":衛國公李靖

縱觀華夏數千年曆史,大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故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而在唐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間,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功臣名將,他們憑藉著傑出的能力和智慧,建立了不世之功勳。唐朝名將雖多,但論起個人之能力、戰功之顯赫、歷朝歷代的評價唯名將李靖,皆可用"威震海內"來形容,據《舊唐書·李靖傳》記載:"朕(唐太宗)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李靖)為一代楷模。"

李靖出生於官宦世家,少時就有"文武才略",兵法韜略更為家學淵源。其舅父韓擒虎便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每與李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而道:"可與之討論孫吳(孫武、吳起)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而李靖卻多年不得重用,官職雖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攻取長安後被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又被趙郡王李孝恭委以重任時,已是年近五旬。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建唐稱帝,冊封李世民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時,已是年近五旬。

李靖一生征戰縱橫南北西東,從河川密佈的江南到廣漠無垠的荒漠,從水流湍急的大江到海拔四千米的高原,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無不體現了其獨特的戰術風格。李靖治軍之嚴謹、賞罰分明,不避親疏、以懲惡勸善而激勵將士。在對敵作戰上,李靖特別善於因勢利導,而善用奇兵克敵制勝,"用兵上神,戰貴其速"(出自《李衛公兵法·將務兵謀》)。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衛國公李靖像

滅南梁蕭銑之戰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於夔州,並任命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南梁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湧,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後再進兵。李靖以他超人的膽識和謀略,力排眾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等出師的消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功成。"李孝恭依從其議,順流東進。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並乘勝前進,克夷陵城(湖北宜昌),直奔南梁都城江陵。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洩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之下遂開門投降唐軍。因李靖的高瞻遠矚,採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民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此戰李靖將攻心亂敵之術發揮到了極致,故能攻撫結合,以寡擊眾而得大勝。因其戰功卓著,李淵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滅輔公祏之戰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七月,原投降唐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李淵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勣等七總管東下討伐。輔公祏以大將馮惠亮、陳正通分守當塗(今安徽當塗)、青林,構城築壘而固守,又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諸將皆言倉猝之間是不可下,不如直襲輔公祏的巢穴。而李靖分析敵方形勢後,認為"輔公祏已固守巢穴,不可輕取,若久攻不下將腹背受敵。輔公祏命令馮、陳持重防守,不出戰拖延時間而使我軍疲勞。如今我等直攻馮、陳的城壘,出其不意必可殲敵。"李孝恭逐按李靖的意見,率先攻取馮惠亮後,後擒輔公祏,江南悉平。《舊唐書》記載:高祖每雲:"李靖乃蕭銑、輔公祏之膏肓,

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攻滅東突厥之戰

東突厥汗國雖經唐朝分化利誘和打擊,回紇、拔野古和薛延陀等部相繼叛離,又遭受慘烈天災,實力大損,然而與唐軍開戰前,擁兵仍不下二十萬騎。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以三千精騎突襲定襄,於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一戰驚破敵膽,頡利可汗假意請降,欲求一時喘息之機,等到草青馬肥之時,便能回覆元氣,捲土重來。李靖識破其險惡,如韓信平齊國時一般,將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明知李世民已答應突厥請降,派遣使者談和,依舊決意進兵,滅此朝食,一勞永逸。

李靖挑揀精騎萬人疾行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後李靖令部將蘇定方以二百騎為先鋒,乘霧突擊其可汗牙帳,令頡利可汗驚慌逃竄,突厥軍也皆四散而逃。李靖大軍接踵亦至,殺敵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後頡利可汗被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擒獲,東突厥自此宣告滅亡。

此戰作為大軍統帥的李靖,從戰略意圖,戰役決心,戰術運用,用兵過程皆可稱冷靜果敢,舉重若輕,無可挑剔。在國力百廢待興之時,(唐初總人口不過二百萬戶,一千餘萬,比隋代最盛時,人口減少四分之三。)李靖一戰而安定北疆,李世民和李淵兩代開國天子,為此載歌相慶,昔日太原請兵、渭水求和之恥,短短十餘年即一朝而雪,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同時也為接下來文治昌隆的"貞觀之治",創建了最好的外部環境。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攻滅吐谷渾之戰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渾進犯涼州,李世民命足智多謀、威名震邊,同時也已年過花甲的李靖統領大軍。唐軍先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首戰告捷。因狡詐的吐谷渾伏允可汗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李靖親率北路軍進展順利,其部將薛孤兒於曼頭山(今屬青海)擊敗吐谷渾軍,殺其名王,用繳獲的大批牛羊充作軍食。接著李靖的主力軍也先後於牛心堆、赤水源兩次大敗吐谷渾軍。唐軍深入荒漠二千餘里,此荒無人煙,溫差變化大,也時無汲水,他們只能刺馬飲血解渴。唐軍克服了種種困難,長途奔襲,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興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敗其軍,俘獲了其名王。薛萬均等將也於赤海也打敗了吐谷渾的天柱王軍。

李靖督促各軍繼續進擊,又連戰告捷。於蜀渾山擊敗吐谷渾軍,獲其名王二十人;部將執失思力也在居茹川擊敗吐谷渾軍;經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將契苾何力追擊伏允可汗,破其牙帳;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騎兵逃到磧中,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後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攻滅了吐谷渾。此役歷時半年,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原縱橫四五千裡,穿越大雪山,跨越柴達木盆地,遠及三江源口,萬里追擊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直至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

從此青海高原已納入大唐版圖。

其實李靖在大唐開國初期,更多是作為方面大軍實際統帥,而絕不僅限於一軍之將。因此對他的才能評價,亦絕不僅限於打了哪些會戰、殲敵俘斬多少、對敵強弱如何,而是整場戰爭是否抓住了戰略主動,戰爭過程中怎樣調整部署,怎樣貫徹戰役決心,最後是否達到了戰爭目的。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一代楷模的典故

成語“一代楷模”是李世民誇讚李靖的話: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後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沒有什麼才能,卻硬是要佔據官職;就是有了病。也勉強留著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歷史上大唐帝國的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因病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歲。

李靖的一生出將入相,亦才兼文武,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許是後人編輯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宋歐陽澈曾言:"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李靖也因功效明著被後世歷朝歷代所設廟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