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而治”?

龍飛鳳舞初中函數學習


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一切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性,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活在世間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厚德位尊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告訴統治者,應該遵循無為的治國理念。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認為,無論是大自然界還是社會,管理一個國家,都應該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人民的生活本來是什麼樣,你就要保持這種自然的狀態,不要去幹擾他,去強迫他。

老子認為,社會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而不是靠外來的力量去改變。統治者採取無為的政策,那麼老百姓就會自我成長自我管理,統治者清心寡慾,老百姓就會走上正確的道路,統治者不去打擾社會生活,老百姓自我發展,就會更富強,統治者減少慾望,老百姓自然民心淳樸。這就是無為的理念。

但老子又擔心統治者誤解了無為的理念,真的變成做吃等死無所事事的懶政,所以老子進一步強調,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用無為的理念,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

在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老子說的更加清楚,詳解解讀了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那麼,這是否是矛盾的呢?無為如何才能無所不為,如何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呢?

這就涉及到我們上面所說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說,無為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你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的精神成長的發展規律,去管理國家,才能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

所以,老子認為,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過一種減法的生活,這樣才是自然而然的規律。老子明確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總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梅心清骨


“無為”是老莊的核心理論之一。“無為而治”(出於《莊子》的“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道家的政治理想。老子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說,聖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作是用草札成的供祭祀用的狗。這不是蔑視、糟蹋百姓,只是說,聖人治國,不以整治百姓為念,不去特別地關愛他們,也不去拘束、干涉他們。讓百姓不失其本性、本德,順從自然的法則,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治而治才是真正的大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統治者應以“道”為法,清靜而無為,休養生息,讓民眾各盡其能,各享其樂。

道家這種說法一般人是難以接受的。按常理而論,統治者治理一個國家,豈能無所作為?老子當時這麼說,和他所處的時代和個人的理想有關。那是個戰爭頻仍,諸侯王公亂作為的亂世。老子的理想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時代。所以老子說“無為”,前面還有段話,就是說還有個前提:“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百姓們能有食物吃,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知識也沒有什麼慾望,沒有戰亂和紛爭。為此,老子還提出“不尚賢”的主張。不標榜賢人,不樹立標兵模範,這樣才能“使民不爭”。人們行為端正,卻不知是合乎禮義;彼此和睦,卻不認為是仁愛;待人誠實,不覺得是忠信。



度度看看


讀道家的思想,繞不過《老子》這本書,讀《老子》這本書,紿終繞不過“無為而治”這一最重要的主題。

那麼如何理解“無為”呢?

所謂的“無為”指的是什麼?難道無所作為就能夠治理天下?要真是這麼容易的話,那傻子也能夠治國平天下了,那努力和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很顯然,“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所強調的有以下幾點:

一、“無為”所強調的是不要過分的干擾或影響正常的事物或社會形態的平穩運營,進一步的說是讓人們或引導人們不要違背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來做事情。順應規律,就能接近於“道”這一境界。如春種秋收這一自然規律,違反了就沒辦法達到秋收的目標。當然現代科技發展了,有反季節和種植這一概念,但需要配套的東西也會更加複雜,其效果也不如順應自然規律種出來的好。

二、“無為”還強調因循這一做法,也就是讓事物延著固定的脈絡軌跡運行,但因循並不等於守舊,也不是對傳統或習慣的盲目遵循,而是在傳統或習慣的基礎上順勢而動,因此所謂的因循之道並不否定改革或變革,它更強調的是對於傳統或習慣等約定俗成的東西進行修復,使之更適用於現實,更符合於自然規律的運營法則。

三、另一方面,“無為”還強調“修復”不宜用力過猛,因為傳統或習慣本身就具有具大的慣性和存在的價值。用力過猛只會導致事情有更加複雜化,導致無法收拾。就像撐舵一樣,用力過度,往往會有翻船的危險。

如何理解“治”呢?

“治”就是治國,老子本人就是貴族,屬於統治階層。他寫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統治者治理國家。但道家治國的目的更強調的是讓人們安居樂業、各有所得而不是富國強兵。

道家治國本質上是實現社會的漸進改良,而這種改良本身並不是要推翻舊的社會形態,而是在其舊的基礎上漸漸的增加新的東西,以達到治國的目的,它更強調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微信、支付終端、汽車等,當我們發現這些改變時,我們早已習已為常,也就是說道家所說的“治”,講究的是不知不覺中讓人們主動接受新的東西和觀念,而舊的事物也會在無形當中逐漸陶汰。

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看不見的手”,讓事情延著自然之道去運作和發展。我想這也是“領導”這兩個字的精髓吧!

所以對於國家的治理或者企業的管控,所謂的“無為”並不是放任自由發展,毫無建樹。而是要求領導人要最大限度減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找到趨勢,順治而為,才會事半功倍。

所謂的治理,首先要相信人身上就有“獨立自主,創生萬物”的本性。因為信任,所以不亂干預;因為信任,所以放權讓利;因為信任,所以認為唯有當每個人獨立自主,才能釋放出天然的創生能力和平衡的能力。正是因為對人性本質和人際自然關係的極度信任,所以老子認為,在政府減少干預和管制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自然”得以釋放,就會實現“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樸”的結果。

因此往往以自由為基礎建立的社會會更加富強,而不自由的社會,都是建立在對人性的蔑視和不信任的基礎上。一個領導人缺少信任能力的組織,是缺少競爭活力的組織,一個不建立在信任為基礎的社會,是扭曲人性的社會。信任能力,對個人來說是個人財富,對社會來說是公共財富,一個上下左右缺少信任的社會,是運行成本高和低效率的社會,是缺少恆心的危險社會。

這就是我對於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解。





promise新德


無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道家思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1]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尼羅河神殿


黃老學說在漢朝初期占主導地位。講究順天應人,自然發展,有其獨特的觀點。對當時發展經濟,恢復社會生產力,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但世間萬物,豈是按照人的主觀意願去發展的?

漢武帝之後,就拋棄了黃老學說,改信儒家,變為了大有為之政,這才有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按現在話說,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老子那個時代,他的這一套學說應該行,但時代在發展,總是拘於無為而治,就會有亡國的風險。


乾坤看世界


普通人認為老子說的“無為而治”是不用作為、不做事情,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而是不能亂作為、膽大妄為。《道德經》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治理國家、企業及家庭,都應該尊重自然法則,符合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適可而止,無過無不及,中道而行。則各得其所,各歸其位,相安無事,才能健康久遠。

現代社會因為過份強調人的作用、人的位置權力,而忽略與大自然的協調平衡,所以頻頻招來大自然的各種各樣的惡劣報復,極端天氣及各種災難。若人類再不反思和改變,繼續那樣狂妄自大,最終的結果有可能是人類的毀滅。

所以,現代社會已進入躁狂階段,更應該學習道家老子的智慧,適當調整人生及社會價值取向,更多地尊重人與自然的平衡協調,人類才會有美好前途!加油![玫瑰][玫瑰][玫瑰][祈禱][祈禱][祈禱]


喜悅心源彭會長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道家的核心之一,老子講無為而治的前提是參悟、參透了"道","道"即自然規律、自然現象,如白天對黑夜、男人對女人、天空對大地、高山對大海,而從現象中尋找到了規律!就好比一片森林,哪怕你不去打理他,他也能自己很好的生長,植物的生長也有其自然規律,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如果你強制性去幹預,那就等同破壞了他的規律!老子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再引申到人事、生活、國家治裡中來,提倡無為而治並不是不治,而是要尊從規律、重視規律的去治理,也提醒君王治國要尊從民意,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順從民意,滿足絕大部分人的需求,就好比現在大家都需要五穀糧食,國家在治理時就要鼓勵耕種、出臺政策支持,而不是國民實際需求未滿足而去生產其它東西或干預耕種,這是我理解道家的"無為而治",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福善易學講堂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川君說易


人的治理是人,老孑的治理是心,人的看法是人的外表,老子的看法是內心,所以說,人心一至就是自然法則,所以說人的治理都是基本法則,老孑從心裡起點是與基本法則皆調工作,所以心和人的治理是一至的,沒有誰高誰低,所以說,看見看不見都是平等,這樣才不失恆,要是失恆了,要是缺人,要就是缺心,這樣永遠都不能圓滿,如果不滿那還能說啥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