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探寻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成都路径(上篇)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低碳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绿色制造在引领先进制造企业走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的同时,也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低碳城市提供了绿色产业支撑。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指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制造业绿色发展作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产业组成部分,是彰显公园城市经济价值的产业表达。


探寻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成都路径(上篇)

绿色发展已成制造业重要方向

成都制造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目前,成都市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稳步推进。

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方面。成都市以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为目的,提出了《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重点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构建绿色经济5 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3 大产业聚集区。

其中,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区,以天府新区双流空港高技术产业园、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新津)为重点,辐射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涵盖核电、太阳能、智能电网装备、储能电池和关键材料等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区,以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为重点,涵盖节能、环保产品和污染防治设备等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区,以成都经开区、简州新城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为重点,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

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成都市以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梳理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突破方向和招商目标企业,编制淮州新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地图。

2018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上企业342 户,实现总产值821.66 亿元,同比增长15.56%,总体上,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位列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城市第二方阵。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及先进储能等领域,2018 年全市94 户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8.22 亿元。

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提高制造业用水效率,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协同发展。

在2019 年工信部公示的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中,成都市的阿克苏诺贝尔漆油(成都)有限公司等11 家工厂进入第四批绿色工厂名单;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进入第四批绿色园区公示名单;

全友家私有限公司进入第四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公示名单。

在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面。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

2017 年全市完成889 台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压减燃煤97.8 万吨,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 万吨,绕城高速内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完成432家烧烤店“炭改电”和6600 余家火锅店“以电代气”改造。


探寻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成都路径(上篇)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升级也在倒逼制造业的绿色生产

认变应变直面挑战

产业结构的绿色化水平不够。统计资料显示,2017 年,成都市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其中多数企业为资源型或高能耗企业,产业链短、层次低,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双重压力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不强。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中小企业居多,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经济形势,经济环境较为疲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利润下滑,直接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客观上减少了技术升级投入。

市场上,绿色消费尚未成为主流消费理念,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是产品价格,而非企业的环保投入,绿色产品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基于商业利益考量,很多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意愿不强,节能减排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人才和技术瓶颈制约明显。虽然成都市科研机构相对较多,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但从事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科技人才缺乏的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在绿色工艺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等领域,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企业仍以模仿和代理国外技术或设备为主。

在一些领域,即使国内已制造出可替代产品,但由于质量、价格、可靠性或运营成本等问题,很难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由此导致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投入依旧过高,而知识、技术等投入却过低,需要付出较大的资源环境成本。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一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