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01

公元529年,北魏洛陽城中有這樣的童謠廣為流傳: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洛陽城


其中的白袍將軍就是梁朝將領陳慶之,他帶領的7000人的白袍軍,帶著北魏宗室元顥在這一年進入洛陽,他們共同完成了不可想象的成就,收復了西晉故都洛陽。

後世很多人崇拜、稱讚陳慶之,就連毛主席讀到陳慶之的傳記後都說:“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是何許人?

他其實是《琅琊榜》中梅長蘇的原型,是南朝庶族,身體文弱,不像個勇猛的將軍。《梁書》中對他的記載:“射不穿札,馬非所便”,就是說,他射箭的時候連小木片都射不穿,騎馬也不擅長。

他怎麼當上將領的呢?

靠的是下棋,他有個棋友,特別喜歡下棋,有時深更半夜也要下,陳慶之每叫必到,深得此人信任,此人是皇帝蕭衍,陳慶之的耐心獲得了回報,他開始領兵執行任務時,已經41歲,他完全準備好了,也可以說他為這一天準備了幾十年。

公元525年,陳慶之北上徐州執行任務,以2000人打敗北魏20000人的軍隊,一戰成名。

公元526年,與北魏軍作戰再次獲得勝利,他被賜爵關內侯。

公元527年,渦陽之戰,打得魏軍震恐。

公元529年,陳慶之領命送元顥北返,自己帶兵7千人,先打敗丘大千7萬人,再打敗元暉業2萬人,生擒元暉業。同年,7千白袍軍所到,魏軍望風而降,一路勢如破竹,殺進洛陽。這一年,取得巨大的成就,此次到洛陽,形成3千里,47戰,沒有敗績,陳慶之堪稱“神將”。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529年陳慶之白袍軍北伐

為什麼他能取得這樣的偉大成就?

我們一般說陳慶之的個人本領強悍,佔領洛陽後,梁武帝蕭衍顯得異常平靜,只是一紙文書表彰陳慶之,並沒有乘勝追擊,派兵增援,最終白袍軍以全軍覆沒,陳慶之僅以身免,回到梁朝。

02

事實真相絕不是那麼簡單,到底真相如何?陳慶之北伐的戰果被嚴重擴大了。我們來探究原因。

原因一:陳慶之北伐時,北魏早就失去當年的強悍戰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鮮卑民族加速漢化,失去勇武樸質,民族交融逐漸深化,不僅僅長相上與漢族無差異,語言上也都說漢語,服飾上開始穿著寬袍大袖的漢式服裝,文化上儼然變成禮儀之邦。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

除此之外,那一時期北魏開始陷入分裂,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結束。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際,兩派勢力間相互爭奪的發動戰爭。永熙三年(534年),高歡在洛陽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改年號天平。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擁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改年號大統,史稱西魏。這樣的北魏是無法對抗外敵的。

公元525年,北魏發生了六鎮之亂,昔日的爪牙變成了叛徒,嚴重打擊了北魏的實力,後來北魏藉助北方柔然兵力才勉強平定叛亂。

公元528年,爾朱榮殺入洛陽把朝廷所有大臣殺於黃河邊,這次事變使朝廷更加虛弱,陳慶之此後不久北伐,時機很好。

原因二,史書中誇大了陳慶之的功績,尤其是《梁書》,這種誇大使我們看不清楚真相。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兩本史書記載的內容都不靠譜,但《梁書》誇大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事關自己國家的對外戰爭,好不容易有了一場勝利,必須要抓住機會大書特書一次,加之中國古代史書創作者們對數字都不敏感,很容易誇大事實,動不動就有“出兵百萬”、“帶甲十萬”等誇大數字。

關於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家喻戶曉的4個原因

《魏書》的名聲也不好,被很多人稱“穢史”,但這主要是因為:修書時,很多東、西魏的王公大臣都要求作者美化自己的祖先,對於陳慶之而言記載更為可信,一個是因為畢竟戰事主要發生在北魏境內,對事實情況到底如何會更加了解,第二,陳慶之是南朝人,作者沒必要美化他,當然也有貶低陳慶之的可能,但還是相對可信的。

與《梁書》記載不同,《魏書》中陳慶之並非百戰百勝。

榮與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榮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黃門郎楊侃、高道穆等並謂大軍若還,失天下之望,固執以為不可。語在侃等傳。屬馬渚諸楊雲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榮乃令都督爾朱兆等率精騎夜濟,登岸奮擊。顥子領軍將軍冠受率馬步五千拒戰,兆大破之,臨陳擒冠受。延明聞冠受見擒,遂自逃散,顥便率麾下南奔。

爾朱榮與元顥的軍隊在黃河附近大戰,元顥大敗逃跑,這是梁與北魏的關鍵之戰,重要人物應重點記錄,但我們未看到陳慶之的名字,再看到他名字時,已是兵敗。

《魏書.蕭衍傳》中記載:

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陽,車駕還討,破走之,唯慶之一身走免,自餘部眾皆見俘執

這是對陳慶之為數不多的記載,可見重要性不強。

原因三:北魏輕敵,陳慶之只有7千白袍軍,很難引起北魏軍隊的重視。

原因四:蕭衍並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個外號叫“菩薩皇帝”,這樣的皇帝不可能去支持北伐。

蕭衍在位時間47年,崇信佛教,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局面,這還不過癮,他曾出家3次,都被大臣重金贖回,可見此人的荒唐,打仗只能依靠像陳慶之這樣的親信,也沒有精力全力支持將領們,但國家是需要英雄的,陳慶之應運而生,把他樹立成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一代戰神是合情合理的。

蕭衍對陳慶之大加讚揚:

蕭衍:"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03 總結

英雄是塑造出來的,能不能青史留名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選擇是最重要的,陳慶之很好的把握了自己出兵的時機,而且為此準備了23年,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無論怎樣,只要青史留名,就說明了他的某些品質或能力是值得被記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