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扶貧車間”開進村 防疫復工“兩不誤”

<table>

連樟村扶貧車間18日已開始復工。陳詠懷 攝

/<table>

“每天早、中、晚都會給復工人員測量體溫,對工廠進行消毒,工人也要求必須佩戴好口罩等防護設備。”日前,安靜了多日的清運英德連樟村“扶貧車間”裡又熱鬧了起來。

經相關部門批准,連樟村扶貧車間正式復工,附近50餘名村民第一時間返回工廠上班。這是一個利用已停辦的連樟村小學閒置校舍開設的扶貧車間玩具裝配加工點,可直接解決就業崗位200多個。

●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通訊員 李碧瑤

“扶貧車間”防疫復工兩手抓

“這個春節過得有點‘長’,復工了收入才能有保障。”村民李彩均是上述50餘名工人之一,知道工廠準備復工後,她第一時間報名。此前,李彩均僅靠耕家裡的幾分田維持生活,如今在扶貧車間就業,一年收入近三萬元,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只要大家都做好防護,工廠消好毒,就不會太過擔心,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李彩均說。

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介紹,目前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出於安全考慮,復工的工人主要以本地村民為主,且每天都要求工人做好防護、消毒措施。除了扶貧車間,外人要進村,必須配合工作人員做好信息登記、體溫檢測;車輛進入時,也必須消毒。

在英德沙口鎮興農玩具廠,70餘名員工正戴著口罩組裝玩具。該項目是省重點貧困社區沙口社區的產業扶貧項目之一,由幫扶單位整合各類幫扶資金90萬元投資建成,社區每年從投資額中獲得10%的分紅,用於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及壯大社區集體經濟,可實現300人在家門口就業。目前帶動了8名貧困戶就業,收入在2.7萬至5萬元。

項目負責人表示,公司在2月14日復工,目前已成立8個防疫小組,防控工作覆蓋公司所有部門。另外,公司要求員工必須佩戴口罩上班、勤洗手,每天對廠區進行兩次消毒,對入廠車輛消毒也不漏一輛。

英德市九龍鎮金造鞋廠89名員工已在2月9日全部復工,車間內縫紉機、鎖邊機整齊擺放,機器發出“嗒嗒”的清脆聲響,員工們正在熟練地生產新一批運動鞋,縫紉車間、打包車間,井然有序,熱火朝天。

目前公司日產鞋子9000多雙,跟去年產量持平。與往常不同的是,公司飯堂吃出了“高考”的味道:食堂採取分餐、分批法,飯、菜由工作人員統一擺放,原本8人的餐桌只坐兩人,並且統一朝向,避免面對面用餐。公司食堂負責人介紹說,用餐後的飯盒,由食堂工作人員統一來收,避免人員擁擠帶來交叉感染的隱患。

此外,九龍鎮豆腐加工廠、萬仔蠶桑合作社、粉蕉基地等企業都有序地復工復產,帶動了九龍鎮有勞力的貧困戶100多人就業。

在該鎮河頭村800多畝桑芽菜種植基地,貧困戶許漢亮雙手並用,採摘著一袋袋桑芽菜。他笑著說:“現在桑葉開始長芽,天氣好,長得快,要抓緊採摘。雖然現在是疫情期間,但我們戴好口罩,間隔遠點就好。”在這片桑菜基地上,有160餘名村民種桑,貧困戶約30人,月收入達4000多元。

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英德地處粵北山區,有省定貧困村78條,貧困戶1.66萬戶。這些貧困人口中,不少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病人需要長時間、不間斷地照顧,無法走出本鎮甚至本村實現就業脫貧。對此,英德探索出一條“扶貧車間開進村”道路,讓貧困戶在家門口輕鬆實現就業脫貧。

在興農玩具廠的流水線旁,林美貞正在組裝玩具椅子。她有兩個讀小學的孩子,丈夫去世後,如何照顧孩子成為難題。玩具廠的出現幫她找到了解決途徑。

林美貞所在的興農玩具廠坐落於沙口鎮沙口社區。“建這個玩具廠是專門為了吸納貧困戶就業的。”駐社區扶貧工作隊幹部介紹,這是大站鎮卓佳玩具廠建的沙口社區扶貧工廠,通過創建玩具加工這類勞動密集型且加工技術含量低的工廠,即使一些身體有缺陷的弱勞動力貧困戶,也能實現就業。

“現在工資3000多元一個月。”林美貞說,自己也有了較為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離家近可以照顧孩子。

由於投資成本不高,吸納貧困戶就業效果顯著,這樣的扶貧車間在英德呈遍地開花之勢。截至2019年底,英德扶貧工廠以大站鎮卓佳玩具工廠為中心點,輻射至青塘、連江口、沙口等多鎮建設玩具加工車間,吸納當地弱勞動能力貧困戶在車間務工,形成“1+N”扶貧工廠就業模式。超過500名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就業,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

“造血”扶貧出成效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

在英德,生活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西牛鎮小灣片區石下村村民曾亞洋。

此前,曾亞洋在村裡耕種著五六畝的水稻和花生,雖然過得並不富裕,但生活也無憂。然而,2006年,妻子不幸患上鼻咽癌,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每年還需要幾萬元的醫藥費維持,這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瞬間陷入貧困。

曾亞洋一家的變化從2017年開始。這一年,西牛鎮引進英德市聯合前進食品貿易有限公司,打造了4000畝韭菜基地。據公司負責人謝廣華介紹,韭菜項目以石下村為試點,輻射帶動實現小灣片區的塘面、上村,花田片區的下灣、壪角,以及花塘的江下、上灣等村連片3000多畝土地種植韭菜,不僅盤活了西牛部分“沉睡”的土地,還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讓他們實現在“家門口”上班。

2017年,曾亞洋參與韭菜管理種植項目,一個人管理10畝韭菜地。“現在管理韭菜比以前耕田輕鬆多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一年可以掙4萬多元。”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已經外出打工,他相信自家日子會越過越好,脫貧之路已近在眼前。

曾亞洋是英德市實施產業幫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英德通過大力推進特色種養項目幫扶、旅遊幫扶、資產收益幫扶、企業結對幫扶等措施,探索出一條變“輸血”為“造血”且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道路。截至2019年底,英德已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994個,參與項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約25.13萬人次,貧困戶年均增收約3000元/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