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行各業、各群各圈開始多了一條「鄙視鏈」。

就算是那些能讓我們變得健康、快樂的運動,也免不了被「鄙視」的命運。

1、鄙視從「腳」開始

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於是乎,不管是不是真需要、是不是真適合自己,不少運動小白秉持「只買貴,不買對」的心理,從頭到腳全要置辦齊全。總之,必須先把各種裝備都買好,自己方能動起來,沒有裝備似乎就寸步難行。

好啦,好不容易買好了裝備準備出去跑個步,結果還沒邁開腳就出現了問題。

料想買雙耐克阿迪就算不出色也總還過得去吧?但在跑鞋圈,耐克阿迪從來也不是「硬貨」。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儘管阿迪耐克在中國馳騁多年鮮遇敵手,過去這些年全球運動鞋市場也幾乎全被它們壟斷,你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體育領域見到它們的身影。

其實耐克阿迪在跑鞋圈也早已「耕耘」多年,耐克旗下的 Pegasus(飛馬)系列從1983年誕生伊始,至今也已經出到了第36代,2017年更是推出了更加高端的 Vaporfly 4%,成為當時 Nike 最強市售跑鞋,另一邊的阿迪也憑藉 Boost 技術成為市場翹楚。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但當你進入跑圈後便會發現,不管耐克阿迪的跑鞋設計有多潮、緩震科技有多先進、性能有多出眾,卻怎麼也無法逾越「四座大山」——ASICS亞瑟士、Brooks布魯克斯、New Balance新百倫和Saucony索康尼。

它們也被譽為「世界四大慢跑鞋品牌」,這四大品牌除了 ASICS 成立「才」70年以外,其餘三家歷史均已超過百年,是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字號。

ASICS 的 Kayano 等跑鞋系列和 GEL 緩震膠名聲在外;成立於1914年的 Brooks 是眾多運動品牌中最先使用 EVA 中底(運動鞋必備材料)的專業運動品牌;New Balance 有「總統跑鞋」、「慢跑鞋之王」的美譽;被稱為「運動鞋中的勞斯萊斯」的 Saucony 更是率先將足跡帶到了月球(半個世紀前,美國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員懷特就是穿索康尼登月的),此外,GRID 系統也被公認為全球唯一的能夠同時提供緩震和穩定功能的中底技術系統。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更不要說後面還有像 Hoka One One、Mizuno美津濃這樣的實力派選手,因此在眾多資深跑者眼裡,耐克阿迪不過就是做潮鞋、籃球鞋的品牌而已,學人家做實戰跑鞋,根本就是麻繩提豆腐。

耐克阿迪尚且如此,國產跑鞋恐怕連眼皮都懶得抬一下。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其實在過去,真正關注跑鞋的跑者並不多。

你看那些真正跑的快的那些人那些來自非洲的頂級跑者,他們從小接觸跑步時甚至都是光腳跑,你可以說那是因為非洲太窮了買不起跑鞋,但隨後耐克受此啟發專門研發出了「赤足」跑鞋系列。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而且國外很多的研究實驗也都表明,如今被商家過分誇大、宣傳的各種高科技緩震跑鞋,其對成績提升和傷病預防並沒有顯著成效。

2014年,研究者為247個跑者分配了不同中底硬度的跑鞋,持續跟蹤他們的跑步訓練5個月,記錄他們的運動量和所受傷害,發現不同硬度組別的受傷概率差異並沒有統計學意義。

哈佛生物學教授 Daniel Lieberman 研究表明:“目前困擾人類的許多腳傷和膝傷,大多是由人類穿鞋子跑步所導致,我們的足部因穿鞋跑步而變得虛弱,造成腳掌外翻,膝蓋受傷。”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就算暫且不管科學研究是如何界定的,近兩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赤腳大仙」出現在馬拉松賽場上,而他們並不是出來「博眼球」的,正相反,他們都是跑馬經驗非常豐富的嚴肅跑者。

2、我只是想健身

當你從有氧轉型到力量時,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想當年剛走進健身房時,看著裡面一個個肌肉壯碩的彪形大漢無不投去豔羨的目光,不練成施瓦辛格那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健過身。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當你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練了幾年卻還是推不動相當於自身一倍體重的臥推時,等待你的評價或許是這樣:

“練了幾年才練成這個樣子?垃圾!哥練了半年就比你練得大!”

這時要是身邊的某個大哥很輕鬆的就完成了相當於自身體重的臥推、深蹲和硬拉,就會收穫仰慕的眼光。

而隨著健身熱潮的快速崛起,我們常常會看到,玩健美的看不起玩力量舉的、玩力量舉的看不起玩 Crossfit 的、玩 Crossfit 看不起玩徒手訓練的、玩徒手訓練的看不起玩健美的,居然還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彷彿所有健身的人都是不認真的,都不是真正的「健身者」。

但玩健美的就一定比徒手訓練的人更強嗎?

80%以上的健身者可能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健美。

人們往往喜歡通過貶低對方,來彰顯自己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更加優秀,而越是入圈時間短、本身水平並不算很高的人,越好如此為之。

健身剛剛興起時,健身房遍地開花,每一個走進健身房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肌肉維度越來越大,似乎只有維度才是衡量健身成效的唯一標準,很多人都向往能夠練出一身腱子肉。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後來彭于晏火了,Crossfit 和徒手訓練也火了,於是很多人不再向往「大塊頭」而是開始憧憬「小肌肉」。後來便開始有人說千萬不要練成大塊頭,那樣不但身材會變得很不協調,而且練出來的都是「死肌肉」毫無用處。

再往後,傳統健身房風光不再,一些大牌紛紛關門歇業,以Keep、樂刻、超級猩猩為代表的團操課健身房,成為當下健身領域發展最快的門類。

你會發現,當一種健身方式特別小眾或是剛剛興起時,它就是好的,練的人多了,它就變味了,健身的人就變浮躁了。當你既不想增加維度、提高力量、練出線條的時候,他們就會站出來罵你,他們覺得你違背了健身的本質。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很多健身者都是這樣,當你進行徒手訓練時他們只會用臥推的公斤數來衡量能力的高低;當你增肌時,又會有人嘲笑你沒有腹肌;當你終於練出人魚線後,卻有人說你力量太差,太弱雞。

這其實是一件特別可笑的事,好像在人們的心裡,健身者就必須要有力量、有維度、有線條,那樣才顯得強大。

可如果世界上所有健身者都是施瓦辛格那樣,那是不是也太慘了點?

3、康復師真的很尷尬?

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運動愛好者、體育領域專業人士、健身教練開始將目光投向運動損傷康復領域。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不管你飛多高最重要的是平安落地。

健身可以增強體質、磨鍊意志,讓人變得更健康,但由於對健身的理解和學習不夠深入,動作不顧紮實,基礎不夠牢固,受傷成為了普遍現象。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再侷限於身體表面的提升和變化,開始從身體內部骨骼、肌肉、筋膜入手,希望可以找到並解決身體各部位產生的疼痛。

漸漸地一條新的「鄙視鏈」開始形成。

健身私教看不起醫生,有了疼痛去醫院查,拍了片子做了CT也查不出病因,醫生給的建議不是少運動就是多休息;醫生看不起康復師,沒有診斷權沒有處方權,就算進了醫院也是醫院最底層的人,患者對你也不信任,康復科的人從來也沒被當做過真正的「醫生」;康復師看不起健身教練,沒有資質、不懂解剖、不懂肌肉,也就能教教別人做動作。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當然,康復這個領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再加上目前國內的康復水平還處在一個緩慢的上升期,並非隨隨便便什麼人都能做康復。

但如果你沉迷於這種鄙視鏈,無疑只能證明自己格局的渺小,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與無知。其實不同的體育科學之間本就存在著某種微妙聯繫,雖然學科間所專注的領域不同,但如果你以一個謙虛好學的心態去看待各個體系時,你會發現,它們其實都可以幫助你提高、加速你成長。

聽過這樣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當所有人都開始附庸風雅的時候,人們就選擇責怪風雅本身。

健康的心理,應該是專注於自己喜歡的、熱愛的事情,有朝一日能被更多人喜歡,不會感到熱情的事情被魔化,不會覺得被冒犯,也不會覺得因為喜歡的事情流行起來後,就變質了。


本文圖片來自Unsplash、Pexels及網絡

動圖來自soogif.com


當代青年運動鄙視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