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的北方向南方大規模轉移的現象,這三次分別給南方帶來了不同的經濟文化和其他發展,從某種層次上來說也算是實現了民族的統一,這三次分別是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南宋的靖康之難,不難看出早期這些政權都建立在北方,但是因為內亂或外患導致大規模往南遷移,最終順利將經濟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南宋時期的繁榮景象

第一次衣冠南渡前的南方

秦天命之國。晉英雄之國。魯宗祖之國。齊開放之國。楚蠻夷也

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就是位於南方的一個政權,但是因為南方的偏僻所以也被稱之為蠻夷之國,可見當時人們對於南方是處於一個排斥的現象,而看當時的地圖,確實優厚的資源都位於北方和中原,這是因為長江以北地區開發得較早一些,造成農業發達從而形成經濟重心,比如最早的霸主齊國,正是因為土地的先天優勢再加上人才的管理,最終率先在春秋稱霸。

從楚國滅亡之後,天下開始大一統,秦朝和漢朝的首都都位於中原並無大規模南移的現象,可見當時南方雖有人口但是遠不如中原繁華,直到東漢末年孫權在江東紮根,公元229年孫權稱帝,這才有了繼楚國之後的下一個南方政權。

這時候的南方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勢頭,但是論人力和技術還是遠遠不如北方,那麼為何在後世的發展中南方以異軍突起之勢,超越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呢?這就是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所帶來的好處,不僅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還提供了先進的技術.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那麼三次不同時期的衣冠南渡,分別給南方帶來哪些發展?

第一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亂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史通·邑里》

其實可以將衣冠南渡簡單的理解為中原政權遭到威脅,中原士族向南方遷移,第一次出現中原士族大規模向南方轉移就是西晉末期,由於晉朝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所以導致大批士族和百姓往南方遷移,同時也代表著西晉的滅亡東晉的建立,南移之後大臣王導聯合東吳士族輔佐司馬睿上位。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百姓往南遷移表面看只是士族的南遷


  1. 文化 :中原士族的南遷讓中原的士族跟南方的名士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從而產生兩種不同的流派相碰撞,所以就導致了東晉雖然不是武力強盛的一個年代,但一定是一個文壇璀璨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中湧現了無數的名人名士,其中以:陶淵明、王羲之、顧愷之、謝靈運等都為文壇的代表人物。
  2. 經濟:在東晉時期由於北方士族南遷,所以莊園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所佔較大,莊園經濟就是農民生活重負從而賣出土地被富豪承包,在孫權時期當地貴族就已經擁有大量莊園,但是人口不多沒有有效開發,在北方人遷移過去之後,南北方人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經驗,辛勤勞動,從而就帶動了南方的經濟發展造成長期繁榮的景象。
  3. 技術:在中原百姓南遷之後不僅有效的將土地進行開發,還帶來了南方所沒有的精耕細作技術,提高了南方的耕種效率從而品種增加、生產量提高,而且從北方所帶來的技術不僅僅表現在農業上,在手工和冶鐵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在冶鐵上開發出了新的方法“雜煉生鐵法”可以打造出質量更純的鋼鐵,在手工方面:造紙、紡織等也有效的提高了效率。

這是第一次的北方士族大規模的南遷,此次南遷不僅給南方帶來了經濟上的發展,更讓當時的人們意識到南方不是貧瘠而是寶地,在南北方技術和文化的不斷碰撞下,讓南方跟北方的差距開始趨於平衡,而不是隻重視北方的發展,為後來南方經濟成為全國重點奠定了基礎。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顧愷之名作《洛神賦圖》

第二次衣冠南渡:安史之亂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唐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盛世,在這個朝代中我國的經濟可以說是位於世界第一,但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朝代裡也爆發“衣冠南渡”的事件,這就是因為“安史之亂”造成的,這一次的大規模遷移可以說是給南方再次帶來了新的改變,同時也預示著經濟重心南移已經是一個趨勢。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士族倉皇南逃

雖然東晉時期北方士族已經大批量進入南方,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雖然依舊有小規模北人往南遷移的情況,但是人口的中心依舊是在黃河流域附近的中原,這是因為北方平原的地形優勢是南方丘陵所比不了的,所以南方相比於北方依舊是人口稀薄,也就是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在“安史之亂”中由將軍張巡、許遠等人誓死守衛睢陽不讓叛軍南下,這才讓南方沒有經歷戰火從而讓南方得到再一次的發展:

  1. 人口增加:人口的改變必然是位於首位的,北方因為戰亂導致人口急劇下降,而南方的基礎人口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再加上北方的士族遷移到南方,這時南方的人口數量已經快超越了北方,這在唐朝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現象,並且這次南遷人數中佔比最多的就是北方的士族也就是官員或者知識分子,這些人雖然不能提供勞力但是卻給南方帶來了更加先進的技術;
  2. 先進的技術:第一次的衣冠南渡北方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和提高農業產量上,但是生產重心依舊在北方,而這又一次的大規模南移給南方再次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技術,就拿紡織業來說,早期的中心在河南一帶,大規模南移之後江南的紡織業位於全國第一,可見發展之迅猛,而這還僅僅只是紡織業,在制墨業上同樣以南方為首,這都是中原士子提供知識所帶來的功勞。
  3. 推動經濟:相比於第一次“衣冠南渡”,此次大規模南移的主要人力是士大夫階層也就是非勞動階層,所以當時還是當地的勞動者居多,勞農不是他們所長,士子們的作用是提供增長經濟的知識,用來推動南方經濟的發展。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唐朝的士族在一起聚集

看第二次衣冠南渡綜合來講

這一次在人口數量上遠遠不如東晉時期的永嘉南渡,但是在人口質量上是遠遠超過第一次的,這一次往南方匯聚的大多都是精英階層,這些人為後來的南方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第一次南遷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次的大規模南遷是給南方經濟奠定了可以發展的基礎,而這第二次南遷則是給南方注入了更加新鮮的血液從而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因為北方的各方面均遭到叛軍的打擊之後一時間萎靡不振,這就為後來南方反超北方再一次打下基礎。

所以說在唐朝之前南方是一直在發展,但南方發展的目標只是超越北方,經過了新一輪的衣冠南渡之後,南方的目標就開始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南方人口增多發展迅速

唐朝最終滅亡,我國順勢走進了量產皇帝的年代“五代十國”,在這個年代中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缺皇帝不缺政權,但是站在南北方格局上看的話,此時的南方已經跟北方持平又或許已經小幅度超越了北方。

這是因為在唐朝之後北方的勢力都是由西夏和遼組成,而南方則是政權林立,但是北方的遼和西夏都是由遊牧民族組成,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北方的農業和手工業等其他方面是不如南方發展快的,更不用說是南方在經歷了大規模南遷之後的成績。

南方當時多達數十個政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端,更何況是有這麼多的國家,而怎麼才能不被其他國家欺負或吞併呢?自然是增長自身的實力,而由於這些政權都是位於南方,所以南方的土地和其他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直到北宋時期才形成了統一不再進行內鬥,但是經過這53年的不斷強迫式發展,南方的經濟已經跟北方持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方又接納了新的一批士族南移。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北宋統一南方政權

第三次衣冠南渡:靖康之亂

在歷史中論疆域大小以元朝為尊、論太平盛世以唐朝為首、論經濟強大則是以宋朝為最,在印象裡宋朝是一個算不上盛世的王朝,趙匡胤開創北宋之後雖然完成了南方的統一,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威脅依舊在,並且給後來的北宋帶來了致命的災害,但就是這樣一個朝代,在當時全世界論經濟則還是以它為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北方政權三次南移造成的。

唐朝安史之亂造成的北人南遷之後,在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也有陸陸續續的北人南遷,而北宋的政權是建立在統一南方上的,所以經濟自然發達,所以這就引起了北方西夏、遼等勢力的窺視,遊牧民族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手工業不行這是公認的,所以他們就把目光看向了中原,而因為北宋末期的皇帝毫無作為導致了國家淪陷,宋高宗帶著士族逃到南方,在南京稱帝,之後的朝代史稱“南宋”,這次事件稱之為“靖康之亂”,宋高宗帶著士族再一次南遷則是被稱為“第三次衣冠南渡”

由於這次南移給南方帶來的變化太大,簡直就是各個方面煥然一新並且多方面技術位於世界第一,我們簡單看一下:

手工業

  1. 瓷器:在世界歷史上以我國燒製的瓷器為最,在我國曆史上則是以南宋燒製的瓷器 為巔峰,對於南宋的瓷器有這樣的說法“無暇如美玉”,這還是對當時民窯燒製出來的瓷器的稱讚,民窯況且如此就更不用說位於巔峰的龍泉窯、哥窯、餘杭窯等,由此可見看出瓷器的發達;
  2. 造船:因為南方臨近大海所以南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進行海上貿易的國家,在海上貿易中船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單以普通船隻為例每年可生產2900艘,並且早在宋徽宗時期就已經有了名為“神舟”的大船,據說可載重1100噸,這還是在北宋時期,經過南宋的發展,技術只會更加的先進;
  3. 冶鐵:歐洲人在十八世紀的時候發明了焦煤冶鐵,而在我國則是在南宋時期就有了這種方法,並且同時還有“銅合金鐵”、“冶銀吹灰法”等方法,這些方法無疑提高了產量減少了浪費,是中國冶金史上的里程碑,並且規模之大從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可以體現,其中有一座廢鐵堆高約兩米,面積達到了750平方米;
  4. 紡織:早在北宋時期紡織業就已經得到了發展,北宋統一後蜀之後還強行帶走專業紡織人員200名就是為了學習裡面的技術,並且在宋徽宗時期還專門創立了學院就為引導大家學習技術,到了南宋時期紡織技術得到了再一步的提高,並且根據史料記載在當時已經出現了織機、彈弓等工具,因為其實用性所以沿用至今。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南宋時期龍泉仿官窯暗花碗

科技業

  1. 醫學:《洗冤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記載法醫的專著,其作者為宋慈更是被稱之為世界法醫學的鼻祖,因為《洗冤錄》的出現比西方最早的法醫著作早360多年,它不僅為我國法醫學奠定了基礎,還對世界法醫學產生了影響;
  2. 指南針:外貿在南宋非常的盛行,並且南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外貿的國家,前面說了為了外貿而造出大量的船隻,有了堅實的船可以確保海上安全,那麼方向怎麼辦?於是指南針應運而生,讓南宋船隊免於海上災禍,在十三世紀時,指南針才傳入歐洲;
  3. 火器:在唐朝末期火藥已經運用於軍事戰鬥,但是用途還不是很廣泛,到了南宋時期,工匠製造出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武器“突火槍”。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用於軍事的突火槍

思想文化

  1. 教育:在南宋以前是很少有私塾的情況,大多都是官學為地主或者貴族提供知識教育,南宋的統治者認為“崇經辦學”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以一時間私塾得到氾濫,百姓家的孩子也可以進行教育,於是這段時間又被稱之為歷史上的第二次“百家爭鳴”,並且還有外國學者認為這是“東方的文藝復興”由此可見當時的文化程度之高;
  2. 文學:南宋的詩人之多創作詩詞之數皆超過前朝北宋,並且因為是北人南遷所以在文化上也產生了差異性,南宋的詩人並沒有沿用北宋的特點而是自成一派,也有人說南宋完成了兩個重心轉移分別是:人口上由北向南、文化上由雅向俗;
  3. 文學形式:文學上著名的宋詞在南宋達到了巔峰,在這個朝代中湧現了太多我們從小記到大的詩人依舊背誦他們的詩文,如: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都是南宋詩人,並且不僅限於宋詞,南宋時期的繪畫也屬於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在數量上在手法上都以宋朝為最多,甚至有歷史學者認為“吾國畫法,至宋而始全”可見繪畫在南宋達到何等的一個高度;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關於這三次衣冠南渡

由此可見第三次的政權南移給南方帶來的變化最大最深,前兩次可以說都是起鋪墊的作用,但前兩次的政權南移也同樣重要,第一次南移讓北方發現了南方的富饒和可開發的空間,一同帶走的技術讓南方不再落後北方,但對南方最大的益處是人口上的優勢,人口多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也就是說荒地的開採率高。

而第二次的南遷雖然並沒有第一次規模大人口也沒有第一次之多,但是這次南移其中士族佔據大部分,雖然不能提供勞動力但是他們帶來的是更為核心的技術,從而在南方已有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再度開發,而戰亂導致北方經濟及其他進入癱瘓,所以這一次南移讓南方開始跟北方持平。

第三次衣冠南渡之前已經經歷過兩次北方人民的大規模南移,南方已經跟北方持平,並且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仍舊有小批量的北人難度,雖然當時政權林立所以並沒有體現出什麼優勢,直到宋朝統一了南方之後將這些優秀的人才聚集起來之後,農民提供勞動力,士族提供先進的知識讓南方蓬勃發展,到了南宋北人再度南遷之後,北方徹底陷入癱瘓,南方就此徹底崛起成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的經濟核心。

從三次衣冠南渡說起,看南方是如何超過北方,成為全國中心的

就算是在夜晚,街頭也依然人來人往

結語

由此可見任何事件的成功都需要無數的積累,甚至可能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積累,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固然偉大但是如果沒有前面幾代人的積累,那麼我想統一天下的或許就是他的子孫了,而南方從早期的蠻夷之地到最後成為全國的重心依舊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