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今天開始我們來講一本新書,斯科特·佩奇 ( Scott E. Page) 的《模型思考者》(The Model Think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to Make Data Work for You)。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你應該已經知道斯科特·佩奇,他是密西根大學政治學教授,我們專欄第二季講過他的《多樣性紅利》。《模型思考者》出自佩奇開的一個“模型思維課”,最早是在大學,後來變成了一個網課,現在已經有各行各業超過一百萬人在學習。

這一百萬人想學的是怎麼理解和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什麼是模型呢?如果“多樣性”說的是觀察問題的“視角”,“模型”說的就是研究問題的“鏡頭”。你可能知道投資者查理·芒格喜歡談論“思維模型”,不過在我看來那其實是一些理解和思考的套路,相當於是新時期的成語典故。佩奇說的模型要高級得多,是學者們使用的那種正規的“理論模型”。


想要理解這個武器級的概念,你的思維方式需要先升級。

1.什麼是模型?

要想用高級方法研究問題,你得把思考給正規化。咱們舉個例子。

一個小孩踢足球,他竭盡全力也沒踢出去多遠,他踢不動。而一個大人飛起一腳,球就會被踢得很遠。有人對這個現象總結了一個規律,說踢球的力量越大,球飛得就越遠。

這是很不錯的觀察和思考。足球運動員通過訓練能對“球性”有深刻的體察,但是如果你讓他談談力量和距離的關係,他大約就只能說到這個程度。各種成語典故,什麼唇亡齒寒、揚湯止沸,包括古代軍事將領寫的兵書戰策,什麼《孫子兵法》,也都是這個水平的思考。這些思考都是有用的……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太落後了。

首先它不精確。我把力量增大一倍,球的飛行距離能增加多少呢?你無法計算。其次它沒有適用範圍。這個道理一直都對嗎?在什麼情況下會不好使呢?你無從判斷。

複雜世界裡的現代人,可不能靠成語典故和寓言故事指導決策。那種水平的思考沒有精緻推演的能力。

現代學者都使用更高級的思考方式。

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一個數學公式能抵千言萬語。想要知道踢球的力量和球的飛行距離的關係,我們首先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描寫力量和加速度的關係,然後通過加速度和觸球時間計算速度,再考慮地球引力和空氣阻力……這聽起來比較麻煩,但是這一套思考允許你做精緻的推演。

這就是思考方式的正規化。請注意,你思考的其實已經不是那個具體的球和那個具體的踢球者了,你思考的是一個抽象出來的踢球模型。

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抽象。我們以前講過“邏輯思維”,我們知道,只有抽象的東西,才是屬於邏輯世界的 [1]。建立了模型,你才能做推演。

模型必須符合兩個要求。

第一,模型中包含的各種實體 —— 人也好、組織也好、物品也好 —— 以及這些實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必須都有非常明確的定義。

第二,模型可以做邏輯推導。

其實你每次做數學應用題,都是在使用一個模型。你知道題目包含什麼假設,有什麼因果關係,就能用數學推導出一個結果。

正規化就是抽象化,抽象化才能可推導,而可推導是個非常厲害的能力。一旦思維上升到模型的高度,你就不再是老百姓水平了,一般的道理就騙不了你。

比如美國共和黨總統都喜歡減稅,一般講的故事是減了稅,老百姓的錢就多了;老百姓錢多了,就可以擴大消費,經濟就會增長;經濟增長蛋糕做大了,政府的稅收反而會增加……你聽著好像挺有道理。

可是咱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數學模型推導一下。假設稅率降低10%,那麼要想收到跟原來一樣多的稅,經濟必須增長10%以上才行……可是近年來美國經濟最高也就增長4%左右,真要到10%那是一個奇蹟!


當然真正研究經濟問題需要更復雜的模型,但是這個道理是我們需要模型,而不是故事。下面咱們講一個真實的應用,看看模型思維的威力。

2.洞見本質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財政部在關鍵時刻出手,購買了AIG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資產,使得 AIG 沒有倒閉,保住了它。

這個救援行動遭到了各方的猛烈批評。有人說這等於是政府直接干預經濟,違背了自由市場的理念,這還叫資本主義嗎?有人說雷曼兄弟公司你為啥就不救援呢?結果雷曼破產了AIG沒事,這公平嗎?


美國政府行事的邏輯在哪呢?講故事不如看模型。下面這張圖是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搞的一個模型,描寫了各大金融機構之間的網絡關係 ——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各個機構之間的連線代表他們的關聯,連線越粗越越深,關聯就越強。AIG處在這張關係網的一箇中心位置。有好幾個金融機構購買了AIG提供的資產保險,如果他們資產的價值下降,AIG會給他們兜底。

有了這個模型,我們就可做推演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AIG倒閉會發生什麼?使用數學推導,我們知道其他那些機構就會拿不到保險金,那麼他們也會跟著倒閉,結果就可能是災難性的連鎖反應。AIG是“大到不能倒”,這就是為什麼要救AIG。那為什麼不救雷曼兄弟呢?因為模型中雷曼兄弟並不具有AIG這麼核心的位置。

事實證明雷曼兄弟的倒閉並沒有牽扯到整個金融系統,模型的預測可以說是準確的。金融危機過去之後,美國政府又賣掉了AIG的資產,一進一出從中還淨掙了230億美元……可以說當初救援AIG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模型幫我們看清了各個金融機構之間關係的本質。如果沒有這個模型,你光說AIG很重要,就不足以做出這種精確而大膽的操作。但是問題來了,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模型呢?

為什麼不考慮各個金融機構高官的任職情況呢?為什麼不考慮這些機構在歷史上對美國所做的貢獻呢?為什麼不考慮對輿論的影響呢?

簡單地說,只看關係模型,是因為你想要的只是金融市場的穩定。不簡單地說,忽略其他因素,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冒險選擇。


選擇模型,你需要智慧。

3.從數據到智慧

為了進一步理解模型,我們考慮一個認知上的金字塔。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數據。數據代表各種事件和現象,比如你出門看見下雨了,這就是一個數據。數據本身沒有組織和結構,也沒有意義。數據只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並不能讓你理解為什麼會發生。

數據的上一層是信息。信息是結構化的數據。你看見下雨只是數據,但如果有人統計哈爾濱市在2019年7月份這一個月總共下了多少雨,這就不是簡單的數據了,而是信息。信息是很有用的,可以用來做分析和解讀。

信息再往上一層是知識。知識能把信息組織起來,告訴我們事件之間的邏輯聯繫。有云導致下雨,因為下雨所以天氣變得涼快,這都是知識。成語典故和思維套路都是知識。模型,則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知識,能解釋一些事情,還能做預測。

認知金字塔的最上一層,是智慧。智慧是識別和選擇相關知識的能力。

你可能掌握很多模型,但是具體到這個問題到底該用哪個模型,敢不敢用這個模型,則是智慧。

佩奇舉了一個例子。一隻小貓從4000米的高空掉下來,請問它會給地面造成什麼樣的危害?你得先選一個模型。

用最簡單的重力加速度模型,你會發現小貓觸地之前的速度非常非常快,它會在地上砸出一個大坑。但是用一個更復雜的模型,考慮到空氣阻力,物體在大氣層中的掉落速度其實會趨向一個恆定的數值,並沒有那麼快,那麼這個危害就不會很大。如果掉下來的是一隻小老鼠,甚至可能都不會死。

從數據到智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升級。如果一個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只體驗而不知道總結,他得到的就只有數據。有人偶爾看看新聞,知道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什麼意思,他就獲得了信息。有人能從經驗中總結一些規律,還從書本上學到一些說法,他就擁有了知識。

那為什麼有很多人說“學了很多知識,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因為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有智慧,會選擇該用哪個知識,能使用模型做出決策,而且還真敢去執行,那才是真本事。

從數據到智慧,你會發現越往上就越主觀。信息已經是個性化的總結。知識中的因果關係已經是主觀的判斷。而智慧,更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到底該選哪個模型?沒有固定的操作流程。

經濟學家有句名言說“所有模型都是錯的,其中有一些是有用的。”模型說的不是真實世界,而是對真實事件的抽象和簡化。你必須忽略很多因素,才能讓問題可以推演。而這麼做的危險是你可能得到完全錯誤的結論。

所以你需要了解每個模型的優點和侷限性。你需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你需要有創造性。延續《多樣性視角》的邏輯,佩奇特別強調,你有時候需要同時使用多個模型,才能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

總結來說,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主觀抽象描寫,代表正規化的思考。模型通過嚴謹的定義和數學邏輯關係,允許我們做精緻的推演,從而獲得精確交流、解釋、判斷、設計、預測、探索和採取行動的能力。而選擇什麼樣的模型、選擇一個還是幾個模型,則是智慧。


我們這個系列會有很多講,我們要介紹佩奇書中列舉的多個模型。希望這些模型能成為你的認知工具箱裡的常備武器……因為使用了數學,其中有些武器的精確度超出想象。

註釋

[1] 精英日課第三季,邏輯思維1. 學點邏輯思維

《模型思考者》1:把思考正規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