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在明朝萬曆年間,明王朝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這三次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之為“萬曆三大徵”。而在這三大徵之中有一次戰爭實際上屬於國內的內戰,那就是平定楊氏的土司叛亂,

明朝相繼對楊氏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爭,才最終平定了楊氏土司。

土司,又稱土官、土酋。在明代,為了鞏固邊防,便於統治當時的少數民族勢力,明朝大規模在邊境推行土司制度,廣義的土司指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頭目在其勢力範圍內設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認可的政府機構,而狹義的土司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對於後面狹義上的土司來講,實際上已經跟當地的土皇帝沒有什麼區別。而平定播州所征討的對象,正是當地的世襲土司。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一·戰爭背景

明朝萬曆年間,播州逐漸成為了當地眾多土司之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支。播州土司在當地就以富饒出名,本身更是掌握著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因為本身綜合實力很強,當時的播州土司楊應龍也是得到了明朝官僚的重視跟尊重,可正是這種尊重,卻讓楊應龍覺得明朝積弱,覺得可以憑藉本身的實力在當地稱王稱霸。

萬曆十七年,楊氏所部土司上告楊氏謀反。這種狀告其實並不是空穴來風,前面我們已經說到,因為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當時的楊應龍經常在自己的土司之中做出種種違逆舉動。

隔年,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陳效以二十四大罪彈劾楊應龍,兩年之後,朝廷本意是處死楊應龍,可當時正好趕上日本如今朝鮮,楊應龍趁機請求參加朝鮮戰爭,戴罪立功,於是當時的政府又是將他派了回去,可等到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楊應龍卻是已經躲藏在了播州之中,再也不聽朝廷的派遣了。

萬曆二十一年,第一次針對播州的征討開始。因為輕敵冒進,當時的討伐大軍被播軍用計全殲,平播失敗。就在這個時候,楊應龍向朝廷求和,不僅願意繳納大量的罰款,還讓自己的孩子去充當人質。這裡就不得不說一說明朝的土司政策了。明朝中後期,因為邊防鬆弛,當地的邊防大多仰仗這些土司,而播州土司正是當地土司之中的佼佼者。在這種背景下,朝廷也是不願意繼續跟播州開戰,於是最終跟播州言和。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萬曆二十四年,楊應龍的孩子最終死在重慶。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當時的政府並沒有把楊應龍孩子的屍首還給播州,反而拒絕了楊應龍討要屍首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播州出兵大肆入侵貴州,最終在萬曆二十七年大破當時的貴州邊軍,貴州震動。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徹底清除播州勢力,當時的明朝政府最終下定決心,用時一年在全國各地調集軍隊,在萬曆二十八年再一次進攻播州,播州戰役最終爆發

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楊應龍實際上是早有反心,可是因為當時明朝的邊防鬆弛,不得不依賴這些邊防土司,當地的政府才是一直放任楊應龍的舉動。可是,明朝政府必然是不能容忍楊應龍這種土司出現的,雙方是必有一戰。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二·戰爭結局

第三次征討播州的過程中,明軍充分吸收了前兩次失敗的經驗,用兩個月的時間逐漸清掃了播州的外圍據點,最終將播州慘軍一萬多人包圍在了他們的最終堡壘,海龍囤之中。

海龍囤是楊氏土司經營數百年才建造完成的堡壘,周圍都是高山峭壁,道路極為狹窄,層層鋪設關卡,裡面囤積了大量的物資,算得上是播州的第一堡壘。在攻打海龍囤的過程之中,明軍同樣採取了層層推進的戰術,逐漸攻佔了海龍囤的外圍陣地,並最終佔領了海龍囤周圍的高地,在高地上對下面的海龍囤發炮猛攻。

明軍僅僅用了48天,就攻佔了海龍囤,楊應龍在城中上吊自殺,楊氏土司在播州的統治最終滅亡。

為什麼前兩次的圍剿最終都以慘敗告終,可是第三次進軍卻能以極快的速度一舉拿下楊氏土司。這裡面的原因當然是非常綜合的,比如說朝廷的大力支持,各部的協調共進,不過在第三次進軍的過程之中,地理跟戰術的協調才是明軍最終能順利取勝的關鍵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三·地形跟戰術的結合成為取勝的關鍵

自古以來,中原軍隊在西南地區都很難能取得傲人的戰果。西南地區多山地,本身地形非常複雜,中原軍隊沒有西南軍隊適應山地作戰,眾多戰術在山地之中更是步履維艱。而明朝的播州戰役能一舉平定播州,跟他們的戰術其實是分不開關係的。

1.山地攻防之中的戰術

在進攻播州的過程之中,山地作戰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明軍來講,雖然說明軍佔據了人數上的優勢,可是山地並不是他們所熟悉的戰場,如何在山地之中打開局面,成為了明軍的一大難題。

在山地進攻的過程之中,明軍非常具有針對性的選擇了分兵和圍跟分兵遊擊這兩種戰術。前面我們已經說到,播州地區地形複雜,播州軍隊大多憑藉各地的關口進行防守。明軍進攻播州的時候兵分八路,對整個播州形成了團團包圍,即讓楊應龍無法逃離,也讓分散的播州軍隊無法互相支援。

同時,這種分兵戰術也合理的分配了明軍的兵力,使得明軍各路可以互相支援。正是憑藉著這樣的戰術,明軍最終在播州軍隊團團包圍,逐個擊破。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中原軍隊在西南進軍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對地形的不熟悉而受到影響。在對播州的進軍之中,當時的明軍同樣也收到了來自於播州軍隊的騷擾。為了應對這些騷擾的播州軍隊,明軍大膽的分兵進行遊擊,最終在進軍的過程之中就將大量的播州軍隊清掃乾淨。

這樣的戰術正是在結合了當地的地形之後所決定的,憑藉著這種戰術,明軍很快便在播州外圍打開了局面。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2.攻堅過程之中的戰術

播州本身多關口,再加上播州軍隊本身人數處於劣勢,因此在明軍進攻的時候,當地的播州軍隊多數都依據當地險要的關口進行抵抗。比如說明軍在進攻四面陡絕的青蛇屯的時候,並不是強行進攻當地的青蛇屯,而是派出死士,藉助青蛇屯周圍的懸崖峭壁,從青蛇屯的後面對青蛇屯進行夾擊。這種夾擊戰術在攻打播州當地關口的時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採取這種藉助當地地形的靈活戰術的話,明軍必然會在當地陷入苦戰。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除去借用當地的地形對關口進行夾擊之外,明軍還利用當地地形的優勢,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火力。在最終進攻海龍囤的時候,明軍曾經就登上週圍的高山,佔據高地,使用自己的火器對下面發動攻擊,壓制了海龍囤之中的播州守軍。

萬曆年間,明軍的火器已經相當發達,不光擁有單人使用的火槍,更是擁有可以進行攻堅的重炮,這些裝備在攻打播州的時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類似的戰術在日後的近代化戰爭之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那一方可以佔據地形上的優勢,就可以在戰鬥之中佔據主動。

在攻堅的過程之中,根據當地的地形環境靈活的制定戰術,藉助周圍的地形環境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攻堅過程中靈活多變的戰術,無疑給與了播州的守軍最後一擊。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戰鬥之中,明軍根據西南地區的地形,靈活的制定戰術,不僅減少了本身的損失,同時也降低了戰爭對當地的破壞,縮短了戰爭持續的時間。這種根據戰鬥地形決定戰術的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總結

從楊應龍已有反心到正式開始造反,實際上有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若是在這段時間之中,明軍就能早做準備,說不定也就沒有了日後聲勢浩大,勞民傷財的三徵播州。

在戰爭的過程之中,播州守軍一心想要守住自己的百年基業,而明軍則是為了平定叛亂,保衛太平而來,在道義上就佔據了優勢。這一次的戰爭之中,地形無疑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播州守軍憑藉地形的優勢進行防守,明軍則是一直在想辦法瓦解播州的地形優勢。

聲勢浩大的萬曆播州之戰,為何明軍能輕易取勝?戰術配合地理

最終,在明軍的戰術中,播州原本的地形優勢逐漸成為了自己的墳墓,明軍通過靈活多變的戰術最終在這場地形的戰爭之中佔據了優勢。

明軍可以順利平定播州的因素其實非常多,比如說當地政府的支持,國家的統籌規劃,等等等等。可是在這些因素之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根據地形制定合適的戰略戰術。若不是這樣,播州還會吞噬不知道多少明軍將士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