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进入到3月,我们就将迎来农历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作为我国的民俗,24节气被收录进小学生义务教育范畴,各地也都会以各种形式进行24节气的民俗教育设计。有相关的历史专家考证,24节气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夏代,公元前104年(西汉时期),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至此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惊蛰,古称“启蛰”,在汉景帝之前的历史文献中,都是以启蛰之名而出现。由于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与之意思相近的“惊”字。其中《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有文曰:“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而《左传·桓公五年》也有关于启蛰的描述:“凡祀,启蛰而郊”。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进入惊蛰便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在《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关于惊蛰的描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到来象征着农历二月份的开始,这时会平地响雷而唤醒冬眠的动物。每当惊蛰到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此来驱赶苏醒的蛇虫鼠蚁和霉气。自汉代开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一些电影片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妇人们一边拿着木拖鞋拍打纸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的说“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冇顶唞,日日去撼头; 打你个小人面,等你全家中非典,成世都犯贱; 打你个小人眼,等你成世都撞版,日日被人斩; 打你个小人耳,等你日日疴烂屎,抆屎用手指; 打你个小人口,等你沟女衰口臭,冇女受你沟; 打你个小人鼻,等你唞气似闻屁,支气管麻痹; 打你个小人颈,等你周身...”

从妇人的口中我们看到,打小人从头打到脚,真的是全身打遍。这些年有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但其实归根结底这只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通过打小人的这个方式和仪式,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而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只是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作为惊蛰节气中的民俗,打小人习俗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作为一种神秘的仪式,它并没有因为封建迷信而被终止。如今都市中这种习俗依然很盛行,不过,经过时代的发展,打小人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传统的街边仪式外,更有网络代打小人的生意。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当下将打小人的习俗保留得较好并延续至今的地方是香港,而打小人的圣地,就在香港岛北部的鹅颈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坚拿道东和坚拿道西中间的运河已经没有了,河上的木桥也已经被行车天桥所取代,但“鹅颈桥“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并随着打小人这一习俗而文明海内外。

从地理位置看,处于轩尼诗道和坚拿道的交汇处鹅颈桥是名副其实的三岔路口。根据传统的讲法,三岔路口的煞气最重,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打小人最是灵验。因此每年惊蛰时分,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铜锣湾鹅颈桥底,去啪啪啪地打小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时代的发展、节气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二十四气依然是劳动人民农耕、祭祀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二十四节气的非遗申请也从很早就开始被提出,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期间经过委员会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惊蛰到、打小人,这项民俗源于汉代,盛行于香港

打小人的习俗源于惊蛰节气,铜锣湾鹅颈桥此起彼伏的“啪啪啪”打小人民俗,已成为香港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逢惊蛰时期,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时常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参与其中,场面相当火爆。而且,随着“打小人”需求群体的年轻化,大家似乎也不再专门为了打某个死对头而来,更多的是为求心理的慰藉,祈求这一年的平平安安,诸事顺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