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華為高管減薪,任正非氣到咆哮,那年海外市場卻創下240億新高

華為高管減薪,任正非氣到咆哮,那年海外市場卻創下240億新高


2003年,華為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前有泡沫經濟陰影,後和思科糾纏打官司,3G投資十幾億,卻在國內打水漂。加之突如其來的非典,華為高管降薪,公司停招,任正非數次失控,在辦公室大咆哮。

那年卻也是華為的突破之年。從非典開始,海外銷售一下子井噴……不到兩年的時間,華為的海外收入高達240多億,超過國內營收!

華為做對了什麼?我們對話了親歷這場變革的華為前全球人力資源專家、百森諮詢創始人冉濤。

“一不抱怨,二去調整,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非典時期,任正非在辦公室大咆哮

2003年,對華為來講是多災多難之年。

非典的時候,華為很多領導還堅持一線,我也在重要疫區內蒙古工作,還四處出差。

說實話,非典對華為的影響反而不大。因為互聯網泡沫的時候,華為已經吃過大苦頭了,做了一系列的動作,大量前期調整。

動作一:分流員工

當時華為有不少人做技術服務工作,各地的人員缺口,他們承包他們頂上。公司給他們活,就出去幹去了。

華為還鼓勵員工出去自己創業,數量不小。那一年就這樣先分離了一部分人。

動作二:動員員工

很多非銷售,下沉到一線去要款。激活所有員工。連新進來的應屆大學生,很多都派去要款。

動作三:停止招聘

當時華為停止了兩年的新員工招聘,這相當少見。高層也自願降薪。大家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2003年華為確實很苦,和思科打知識產權官司,還有一個更大的打擊——3G被推遲。

當時同行很多走小靈通路線,任正非沒有,他在3G上投了十幾億的研發費用,結果政策沒有開始。

我們在工位上,都可以聽到任正非在辦公室大咆哮,被逼得沒有辦法了,必須發力海外市場。

其實,早在1996年,華為陸陸續續在香港、孟加拉拿了一點兒合同,慢慢往外走了。

從非典開始,海外銷售一下子突破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華為的營業收入海外是超過國內。

2005年華為收入是480多億人民幣,海外佔了240億。


一不抱怨,二去調整,東方不亮西方亮


非典一定會加劇營收壓力,那個時候華為用了3招。

1. 加強核算

華為以前是中央研發部一體化,現在打開來看,不能光研發投入了,我要核算了,要省錢了,成立了不同的產品線。


華為高管減薪,任正非氣到咆哮,那年海外市場卻創下240億新高

2. 調整員工

當時李一男離職去創立港灣,對整個華為體系衝擊還是蠻大的。

後來任正非去考察華為的印度研究所,發現員工挺穩定,士氣挺高昂,就做了一件事,把所長呂克總調回了國內,後來管中研,在2003年就正式管人力資源。

組織和人的調動,組幹部,聚人心,當時任正非做了不少這些事。

3. 黃金信心

2003年任正非頂了很大的壓力。大家看老闆做錯決策了,沒有做2.5G、小靈通,錯過了這個機會。

但是任正非篤定說3G這條路沒有錯,中國不讓搞我們就出去。

我們不是坐在這裡等待,而是要積極出擊。利用疫情的這個機會,接著發力。

當時華為去碰海外國家,人家對3G是認同的。很快市場有好的反饋,歐洲開始突破,這個時候勝利了,大家信心自然而然就開始了。

一不抱怨,二去調整。東方不亮西方亮,確實是有很多機會的。每個人都相信了,這個事情就成了一半。當你業務不斷向前,員工就會更有信心。

有一句話叫信心比黃金還寶貴。如果大家發現老闆都很懷疑,說這個沒有辦法活下去了,那組織很快就崩潰了。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組織,一定要給大家能夠渡過去的信心。


大難的時候你堅守了,客戶怎麼可能忘記你呢?

在世界級大災難面前,華為也是一直在堅守。

2003年遇到的非典;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日本核島大輻射、大爆炸;2011年利比亞大撤僑……這些大災難中,華為練就了自己一整套危機應對措施。

比如說2008年咱們的汶川地震,第一時間華為內部派出隊伍去搶修。

別人沒有辦法開車進震區,華為工程師徒步走了一天一夜,帶著應急設備趕到了中心震區,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建起了臨時基站。當時那種情況,沒有通訊會製造更大的恐慌。

利比亞撤僑,華僑都撤了,但是華為的隊伍沒有離開。

利比亞新政權就很納悶,說別人都跑了,你們怎麼不跑,都打成這個樣子了,而且買你們東西是卡扎菲政府,他們也倒臺了。

當時華為一線工程師講了一句話,不管誰是政權,我們要保障人民通訊暢通。

在預案的處理上,華為練就了這一套應對危機。

因為通信這個行業還不一樣,地震完了之後,災難之後,你衛生、防疫、通信、實體都得搞,綜合性的工程。

為什麼日本對華為的認可度蠻高的,當時核洩漏事件,大家都在跑,很多西方搞通訊的,都跑光了,華為留下了。

華為員工也害怕啊,員工也是人,核輻射不是鬧著玩的。誰敢去?

當時公司董事長孫亞芳去了,和人力資源裡面負責危機的徐赤一起。他們請健康大師給員工做心理健康輔導,給員工買了最高等級的防輻射服。

怎樣去輪班,你不能老是讓一個人在那裡待一個月,回來之後怎麼去消毒和療養,事無鉅細。

汶川地震之後,華為對當時堅持抗災的員工,連升三級。利比亞撤僑也是,獎金獎勵也不少,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帶薪休假。

華為在深圳有個度假中心,任正非說別墅敞開給你們玩,讓你們休息療養半個月。對英雄毫不吝嗇,這一點對員工的愛體現出來了。

保障員工堅持一線,以客戶為中心。這就是華為在應對災情的一整套做法。靠著傻勁頭,贏得和客戶共同發展。

在大難的時候你堅守了,客戶怎麼可能忘記你呢?


華為人均效益500萬:和優秀企業比,差距多大?


華為去年是8500億人民幣的營業收入,我們按18萬人算,人均下來產值是475萬,將近500萬。這相當高了。

像中小企業,大家毛利率很低,但從另外一個指標來看,我們的人效高不高?

任正非去年就講,中美貿易戰的時候,不要犧牲國家利益,華為還是有錢的,華為還不窮,有更多比我們窮的。

因為人效的高效,才有調整的空間。這種高效背後就是高位人均產出。

那做老闆的,平時有沒有去抓這個人均產出呢?

2003年非典之後,華為就開始提出人均效率這個概念。當時任正非就問了:我們人均效率和人家優秀企業比,差距多大?

剛開始華為和世界同行對標,只有別人人效的八分之一。現在華為一個人一年單產500萬人民幣。

但是這個數字背後,不是那麼簡單的。華為花了20多年梳理,持續打造流程化管理。

企業有沒有像華為一樣長久打造人均效益?我就講500萬人均產出,我們能達到多少?

製造業也好,服務業也好,各行各業也好,互聯網行業也好,

人均效益就是衡量一個企業的標尺。

現在一提到中小企業應對危機,就會提到減員增效,是不是減員就一定能增效呢,這不一定。

所以簡單說,減了幾個人,最後可能把幹活的人減了,這種情況很常見。一把手要盯著4個關鍵:

1. 盯著人均效益


我們過去幾年是什麼水平,同行是什麼水平?

2. 盯著人工成本佔銷售比


我們過去幾年是什麼水平,上市同行是什麼水平?

3. 盯著差距


多問問自己,這個點上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巨大差距,找原因,摸路徑,補短板。

4. 盯著庫存


盤點庫存,倒著去抓流程。庫存是怎麼形成的?誰下了單?誰做的預測?怎麼做的預測?市場、客戶是不是變化了?環環相扣,常抓不懈。

遇到災難前,能不能多蓋一層棉被呢?

我們要真正達到人效的提升,來應對不確定性的因素。

如果我們平時長抓不懈,那麼遇到災難和困難的時候,抵抗風險能力就會很強。

今年我們面對的是疫情,明年萬一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呢,當然不能怪我這烏鴉嘴,因為這個情況也是突如其來的。

按照任正非的講法,我們能不能給多蓋一層棉被呢?有點兒現金,這個也很對。

華為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時,把華為電器賣給艾默生,收了6個多億美金的現金,這一筆錢對華為當時挺過危機,挺重要的。

那麼,人均效益在整個管理裡,也是讓我們多層“棉被”。你要問自己3個問題:

1. 協同工具是否強?

這段時間,華為的Welink軟件公開了。華為人知道,這是多年準備的結果,內部特別強調工具的協同。

2. 你組織流程效率是否是高?

人浮於事是要命的。

企業經營,要摳利潤,要提人效。人怎麼能少?一定是流程的優化,效率都達到人盡其責。

華為在這方面做得也很好,從日本請的專家,一直在做生產現場管理,叫做“看板管理”。一系列生產過程的優化。事情清晰了,才能人少了效率高。

同時,華為不允許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一定要走動管理。

管理一定是要在平時做紮實的。但是疫情時期,很多中小企業,正好可以照照鏡子。

借這個時機,一把手才能被動停下來學習,去檢視一下效率有沒有提升的空間,去觀察下有多少富餘人工。

3. 戰略目標是否準備好了?

如果華為沒有去發展國際化,那國內市場經歷非典的打擊,影響確實是很大。不是說非要大家國際化,而是要去判斷行業裡面什麼是機遇,怎樣去未雨綢繆。

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家都絕望了,華為敢給富士康下大訂單,在消費反彈的時候,產能華為就扛住了。這也是當時很重要的點,戰略判斷。

經濟肯定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要持續去做人工素質的提升,企業戰略的提升,組織的提升、流程效率的提升。

對於中小企業來講,抓住機會學習,幾年連續提升,就不僅僅是減員增效,而是真正把人效提升上去,我們就會有很厚的一層“棉被”了。

要把管理工作做到平時,巨大的危機來了,你也能活著。真正的紅利來了,你就有機會。


再不搞數字化智能化,下一次還是死路一條


疫情下,經濟有冷有熱。

這個點上,就比如電商受到了刺激性的發展。我們在深圳,盒馬生鮮忙到什麼程度呢,每天晚上12點才開始讓你搶,因為不夠。

你如果睡早了,你就買不到菜了,訂好了第二天早上送來。

能夠做到派送的超市,業績量大漲。但是一些不能派送的市場,就只能關閉了,確實沒人敢去了。

盒馬他們做得最深刻,也敢於去送貨,搶到的機會最大。有些需求被壓抑了,有些需求就會井噴。

也有一些企業,以前沒有做準備,他們現在會問,那還能再救救自己嗎?

來得及。對這種沒法預測的事情,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疫情過後就要去做,不要等下一次又來了一個事,你沒有準備。

不要後悔,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1. 做好專業化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琢磨消費者,觀察新消費習慣。

利用這段時間,真正去反思我們的戰略,倒推我們的流程,看我們的生產效率,看我們的員工。去著眼於後面這些工作,其實很多人都在做。

中小企業去和你的客戶互動互動。我有一個客戶很不錯,他們老闆在緊俏物資上,把自己買到的口罩給客戶送送,這就是維情,也就是二三十個,不多,但是這是一種關愛。

平時這一些客戶老闆們都沒有時間,現在可以聊個底朝天,做一下市場調查,這也很了不起。

2. 做好數字化

比如這些商業中心、線下零售,現在開不了工怎麼辦,你要馬上去搞數字化,不能再等了。如果再不搞的話,你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是死路一條。


華為高管減薪,任正非氣到咆哮,那年海外市場卻創下240億新高

3. 做好智能化

我有一個客戶,做防塵帽,基本上可以把行業70%的市場吃下來。他最強的是全自動生產。

同行裡面,僱一百個工人就是一萬個產量。他們全自動生產完後,一天一千萬個。不需要多少工人,這種情況下,他就把別人的很多空間擠掉了。

專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是不可阻擋,那麼我們就有規劃地一步步去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

對於企業來說,災情是不確定的,我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大難、戰爭,但是我們要把自己確定性的東西做好。

選對了路,一步步走對了,任何行業沒有什麼紅海、藍海。你不要認為災情來了,這個受到影響、那個受到影響。災難發生在全行業,而不是某一個企業。

面對這種情況沒有僥倖,沒有什麼紅利白利,你只有把事情做到極致,才有成功的勝算,沒有什麼偷懶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