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北京到加州

蘇姐在去美國之前,是北京一家公司人力資源部的主管。她的丈夫是一家置業公司的高管,年薪豐厚。在北京,他們有一套150平的房子,一個虎頭虎腦的兒子,夫妻二人一人一輛車。

按說,他們的生活在中國雖然不是富豪級別,也是很優渥的。

起初,去美國的起因是,蘇姐想要個女兒。而當時的中國政策是公職人員必須遵從計劃生育一孩兒政策。於是蘇姐發揮自身優勢,終於如願以償去了美利堅。她的第二個孩子,生在了美國,只不過,又是個男孩兒。

從北京到加州

去美國後,蘇姐在朋友圈曬出的第一張照片,是加利福尼亞州的白雲和藍天。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州,它的名稱取自西班牙傳說中一個小島的名稱。加州是個陽光之州,因為氣候比較乾燥,天空很藍很藍。至於溫度,對於“裙子控”的蘇姐來說,相當適宜,在加州,她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裙子。充足的陽光,乾淨的空氣,蘇姐感到自己就像一顆準備發芽的種子,鉚足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民以食為天”。無論走到哪裡,吃,永遠是第一生存法則。幾天後,蘇姐在朋友圈裡咋咋呼呼發了幾大包車釐子。美國的車釐子都是處理乾淨了,放在袋子裡,打開即食,便捷衛生。價格挺便宜,四月的中國,車釐子能賣到每斤20多元人民幣時,加州的價格摺合人民幣只需要6、7元。

為了吃,蘇姐的老媽探親時,給她帶去了蔬菜種子,把她家大house的房前屋後,種滿了絲瓜、茄子。嗨,你別說,長勢喜人呢!在美國,只要一看院子裡種的啥,就知道,這家一準兒是中國人。中國人,吃慣了中國飯。饞了,蘇姐還自己學著做涼皮兒。為了吃到正宗的中國味兒,出國了,烹飪上倒是長了本事了。

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美國,這些都好辦,只要有錢,都能辦。但你可別說你辦好了這七件事就適應了美國的生活。NO!作為一個新移民,英語如果不流利,你就不能說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在美國,即使你入職的公司是華人公司,英語也是第一語言。在公司裡,要麼是來了幾十年的老移民,要麼是留學生,要麼是ABC,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發郵件,全是英文交流。而且,他們的英文都相當流利。語言障礙,對一個說英語磕磕絆絆的新移民來說,是極大的限制和不適應。於是,蘇姐開始各種惡補英語。開車路上聽,平時嘴巴里嘟囔,甭管走哪兒,看見英文就讀,有機會就想和老外去聊幾句,看各種英語視頻……蘇姐髮圈說,自己活了40年,光學英語就學了20年,真出了國,才明白了學英語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於是,蘇姐在朋友圈裡掏心窩地忠告國內親朋好友,要想出國,小孩兒的英語一定得學好。

三年過去,蘇姐自己剛把自己折騰地習慣看英文書了,更大的問題又來了。大兒子正正倒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了,漢語也會說,可漢字不大會寫了。蘇姐急得頭大——中文,那可是兒子的母語啊!小兒子生在美國,漢語需要從小培養,沒辦法,美國學校放假後,蘇姐直接讓小兒子飛回了中國,蘇姐老公在國內負責教小兒子學中文。視頻裡,一會兒《論語》,一會兒“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那個費勁,足以證明眼前這個有點兒禿頂的男人,還真是孩子的親爹。

從中國移民過去的華人,仍然十分重視孩子在素質教育方面的培養。蘇姐的大兒子正正從半年前就瘋狂喜歡上了籃球,現在對籃球、NBA的研究那真是祖宗八代都翻遍了。不管是籃球、NBA的歷史,各個比賽、創造的記錄、各個時代的球員、教練,甚至包括哪個球星有幾個老婆幾個女朋友都摸得門兒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真不用去催促,學了近6年的鋼琴也因為籃球而停掉了。中國人在美國打籃球確實有難度。正正說,自己長大後如果打不上職業籃球也要從事和籃球相關的工作,比如籃球記者,解說,裁判等。正正自己確實也在朝這方面努力。他每週至少打4次籃球,每次3-6小時。邊看比賽邊哇哇哇地解說。小夥伴打球時,正正就搶著給他們當裁判,家長們都誇他有有水平、有領導能力。平時,正正特喜歡寫籃球分析和評論。蘇姐大力支持兒子,她認為孩子喜歡運動總比打遊戲好。雖然正正已經不會手寫漢字了,但還能讀中文小說,能用電腦打字,能寫中文作文。這不,趁熱乎,正正剛寫了一篇快船比賽的評論。當時,在看比賽時正正就氣得哇哇大叫。正正從一號位(PG)貝弗利到五號位(C)祖巴茨,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並總結出了問題所在。這個年齡只有12歲身高1米73的小男孩還自己開通了社交媒體練習解說,並且是中英文雙語解說!牛吧?!

從北京到加州

美國西海岸高中籃球聯賽

美國教育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總體來說,私立教育優於公立教育,但私立教育也是千差萬別。好的私立學校一年學費加上捐款在10萬美金左右,而且入學考試和麵試非常嚴格,不是有錢就可以進去的。前幾天,蘇姐去參加了一個私立高中的聖誕晚會,全校總共有不到40個學生(是的,全校),可滿眼的都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的總體人數大概能超過2/3。當時,她真以為這是到了北京的國際學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孩子?!這個學校對中國孩子的要求不高,只要申請基本就可以進來讀,所以來的中國孩子很多是國內學習不好或者不喜歡讀書的。但美國人比較認真負責,雖然生源不是很好,但老師對孩子們認真負責的勁頭兒還是不用懷疑的,因為一個班裡只有6、7個孩子,老師很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蘇姐通過觀察身邊有寄宿家庭的中國孩子,感觸還是很深的。她說,中國孩子想出來留學,家長如果不能陪讀,或者沒有關係很親的親屬或者非常鐵的朋友,孩子自律性又不是很好的話,就不要出來留學,不如在家長的身邊讀比較好的中國學校。看看身邊很多小留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真的是不怎麼好啊!

從北京到加州

生活無國界。在美國,在勞工節、週末或小長假,蘇姐常常帶著孩子們到林中木屋度假。加州的晚風徐徐,溫度適宜,孩子們玩得特別開心。他們還自己動手,在木屋搞了很豐盛的中國火鍋,一飽口福。週末,蘇姐也會帶著孩子們去海上釣紅石斑魚。看到海豚來爭搶他們的魚餌,船上激盪起孩子們興奮的歡呼聲。因為老公還在國內,美國的人工又特別貴,蘇姐變得潑辣了很多。她會自己接上水管澆灌草坪。前幾天,窗前不知啥時候長出來一棵小樹,遮擋了屋內的光線,如果請人來鋸掉,大約得花一大筆美金。乾脆,蘇姐穿上便裝,踩著凳子,手舉電鋸,自己“突突”了半個小時,終於鋸斷了。看著視頻中汗流浹背的蘇姐,感覺她從北京的“淑女”徹底變成了美國的“女漢子”。

從北京到加州

出海捕魚


雖然已經移民,但蘇姐從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當從CNN新聞中看到中國70年大慶的閱兵式,蘇姐發文說,嘿嘿,某普會嫉妒的。滿滿的民族自豪感。

美國不是天堂,美國也不是地獄。雖然蘇姐的老媽一直埋怨蘇姐放棄北京安穩的生活來美國找累,但蘇姐說,新的環境意味著新的挑戰,生命在於折騰。漂洋過海,跋山涉水,生命的意義在於,你曾經怎樣地活過。

從北京到加州


����>\u0004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