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聽長輩說,祖籍是“小云南”的,這個地方到底在哪?有何依據?

K歌之王之喜劇之王


這個小云南到底在哪裡,只有雲南本地才知道,中國歷史上不知有沒有小云南的記載。我看到這個答題,是一竅不通,雲裡霧裡,琢磨不透。但我想了又想,小云南一定是靠近雲南邊上,或者從前是雲南管轄的範圍,後來不知何緣故分割出去了,那個地方就叫小云南,我根據這思想分析,小云南肯定是在緬甸境內,緬甸有個地方叫“果敢"。從前是雲南的一部分,明朝時期戰亂果敢就分裂出去了,他是一軍隊逃到果敢去的,現在屬於緬甸國,但果敢人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緬甸人,只承認自己是中國雲南人,果敢人至今說話是中國的話,用錢是中國的錢,旗是中國的國旗,穿衣是中國人的衣服,果敢的一切基本都是與中國相同,他們到現在都想回中國。小云南應該是這個地方。我是瞎想的,不知是這樣或不是這樣。


彭水春2


今天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內蒙、天津以及北京等省市的清朝和民國時期山東移民的各姓家譜中均有祖籍“小云南”的記載。那麼小云南究竟在哪裡?據有的媒體說涉及到小云南的已經有六億人之多。

上邊說了那麼多地方,是現在說法的省和直轄市,如果按過去,那就比較簡單,滿洲地區基本都包括了,因為以前滿洲,不僅包括現在東北三省,還包括現在的內蒙古東部,和河北的北部。甚至包括現在歸為天津和北京的一些地區。

有人可能問,為什麼還包括北京、天津一些地區呢?那請您找下長城,長城就在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地區經過,這些長城以北的地區,過去都屬於滿洲。甚至二戰期間的滿洲國的國境線也是到這長城的。

現在的滿洲地區,在家譜或家族傳說中提到小云南的,不僅有漢族,也有滿族,這些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我是滿族,所以主要談一下滿族中的小云南。

我很早就聽說滿族中的小云南之說,當時以為吳三桂的三藩之亂的老巢就是在雲南,八旗軍隊消滅吳三桂後,把吳三桂兵馬人員進行重新整編和安置,一部分就編入八旗,而且遷回滿洲本土。

而有的人說的甚至上推到金朝,說小云南是在北宋雲州以南,太原以北地區,金女真從這裡遷一部分往金上京道(最初就叫金內地)。這些人自稱小云南,最後融入滿族。但歷史並沒記載金從雲州以南遷移人,也沒有理由這樣做,沒有根據,也說不同。

我們富察家族負責修譜的富察銘安先生經過很多年修譜接觸的關於一些小云南觀點進行彙總,僅限於滿族中流傳的小云南說法。但目前並沒有準確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一些人認為在小云南在長白山的一個地區,因為那裡的氣候非常接近雲南,所以被稱為小云南。

但這也有疑問,因為即使長白山地區存在有溫暖一些的地方,但也沒必要叫小云南。這麼叫的人必然去過雲南,對雲南比較瞭解才會這樣叫。

二、遼寧的一些滿族人說他們是從山東小云南來的,他們有的為尋根,還專門去山東去查找線索,但多年來,也沒有查找到線索。

三、小云南可能在遼東半島。富察銘安老師以前就提供出相當是明朝時期地圖,那時候滿洲地區的遼東半島一帶就叫山東,可能是就千山而言。所以那些流傳的來自山東小云南的滿洲人,是否就是來自遼東半島千山一帶呢?而且那地方臨近海,其氣候也比滿洲其他地區要暖和,很可能被稱小云南。當然這只是推測,目前還找到相關證據。

四、有一位遼寧省的滿族人,而且是比較有身份的,頭一二十年,他專門去山東考察。他沒有去具體地方實地考察,而是在山東地方檔案館查,他得出結論山東的小云南,是從雲南遷移過來。

但如果從雲南遷移來的,必須找出理由。因為一是遷移國家需要拿出資金,二是山東方面有空地可以給他們移民,而且雲南那些人遷移來,肯定是需要理由,為什麼要從雲南遷移一部分到山東?

五、滿族文化傳承人傅英仁先生的觀點,傅英仁先生1921年2月3日出生,2004年11月5日,一生留下數百萬字的滿族民間文化作品,是滿族非常了不起的滿族文化傳承人。據富察銘安講,在傅英仁在世的時候,曾談過關於滿族小云南的事情。當年吳三桂向大清國借兵,曾給了他一部分滿洲兵,這些滿洲兵後就跟隨吳三桂駐紮到雲南。

吳三桂一直心有異志,他知道他要打李自成和南明,這些滿洲兵是非常勇猛,他們跟著打。但如果他反清,跟大清打仗,這些滿洲兵肯定就不聽他的。而且這些兵留他身邊,他還要花錢養著,就跟朝廷說,現在和平了,就把這些滿洲兵退給朝廷了。后皇帝就把這些滿洲兵安排回滿洲老家,因為那裡的兵力少,正好可以駐紮那裡,而且能對方俄羅斯。這些滿洲兵因為來自雲南,外邊人就稱他們是雲南兵,住的地方就叫小云南。當然這是傅英仁老師說的民間流傳觀點。

六、富察銘安老師編修家譜,查找史料時候,發現一些比較早的史料,有清初的、明朝的以及金朝和宋朝的史書,有的也提到小云南,但在什麼地方不清楚。如果是金朝宋朝的時候,雲南是大理國,不僅不會向金朝管轄地區移民,跟宋朝也沒關係,也不可能向宋朝地區移民。

滿族朋友歸零給提供的意見是這樣的:

“雲南”一般給人感覺要溫暖,而長白縣在鴨綠江邊,冬天黃海的暖流經鴨綠江口來到這裡使這裡成為吉林省最溫暖的地區,同樣的鴨綠江邊的集安有吉林“小江南”之稱,早春我來這裡我穿薄棉衣這裡人已經穿風衣了(看照片截圖),靈光塔旁邊的大樹長春沒有生長(我不懂植物學)可惜這麼美好的滿族聚居地隨著清朝皇帝的入關被朝鮮族佔居。說起朝鮮族想起個事:我在2018年12月11日發表過《1448年滿族人在哪?》一文,說的是遼東的滿族人大多是1448年以後來到遼東的。

很多人提出質疑,明朝在成化三年(1468)聯合朝鮮對滿族人的屠殺,而這種聯合朝鮮的屠殺在明英宗二次掌權的1457年也有過一次更狠的,據說明英宗被俘時看管他的就是蒙古人抓來的女真奴僕,英宗特恨女真人。

以明朝中期實力屠殺當時一盤散沙的女真人易如反掌那為什麼聯合朝鮮人呢?因為明軍“下手不狠”(遼東的漢人大多渤海人和“熟女真”後代)所以才聯合朝鮮對女真不分男女老幼種族滅絕性的屠殺。

小云南在山東都是1912年後滿族老人怕自己子孫著迫害才說的,跟那時很多滿族人報漢族不敢說是滿族人一樣的。


滿族文化網


尋根問祖有時並不像我們所想得那麼簡單。營口地區曾有一些人自稱祖籍“小云南”,但不知道“小云南”在哪裡。多年以來,“小云南”淵源之說一直是國內史學界討論的問題。“小云南”究竟在何處?本文試將各家之言梳理出來,與廣大讀者交流探討。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有識之士加入到編修家譜的事業之中。部分市民曾到史志辦,為撰寫家譜查找資料,其中有查閱“小云南”資料的來訪者。營口地區部分網站也出現過尋找祖籍“小云南”的留言。如:營口大石橋高坎鎮下土臺村的董氏家族中,老輩人口傳董家是來自山東“小云南”,而且有說是順治八年移民,來自山東登州府,也有說來自濟南府。目前在遼寧省營口、大連、本溪、撫順和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及北京等地,都有該族董姓人,卻都沒有準確說出祖籍到底在哪裡;還有的網友說,我的老家在蓋州邵屯村,聽老輩人講,當年來自山東登州府,小云南人,現有排行字“廷、連、洪、桂、振、希……”另有網友介紹,祖輩一直告訴我們來自“小云南”,囑咐我們不可忘記。現在已經傳了幾代了,家族裡沒有人知道“小云南”在哪裡……

許多營口人將祖籍追溯到“小云南”,然而“小云南”究竟在哪裡,竟成為營口地區民間尋根問祖的“難解之謎”。

筆者查找相關資料發現,遼寧其他城市以及東北三省和山東等地都有人稱祖籍“小云南”,對於“小云南”現為何處,國內史學界也是說法不一。針對這個謎團,筆者查閱了一些國內歷史學者公開發表的文章和報道,以及鞍山譜牒文化研究會鍾連良會長提供的《小云南文集》,發現對“小云南”出處之說就有七八種之多,如:雲貴邊界烏撒衛說、山東鰲山衛說、雲南祥雲說、山西北部“雲中之南”說、山西洪洞“大槐樹”說、山西運城“小云南”說、安徽鳳陽說等。《遼南寧氏家譜》的主編寧長佔、鞍山市胡忠奎、吉林梅河口孫有仁都是“小云南”的後裔,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小云南”的研究,並且多次實地考察,發表過許多關於“小云南”探源的文章,他們對“小云南”的具體發源地有著不同的論證結果,而且提供了各自不同的依據。

一是雲貴一帶烏撒衛說。其依據是《蓬萊縣誌稿》中記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及永樂二年(1404)兩次由小云南的‘烏撒衛’遷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烏撒衛”是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一帶,即今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

鞍山市胡忠奎通過調研認為:“小云南”是雲貴交界一帶的俚稱。祖籍“小云南”的先民,來源於明朝初年傅友德將軍赴雲南討伐元軍所帶的30萬大軍,他們來自中原各個地區,在雲南參加了“烏撒之戰”,平息雲貴後駐守烏撒衛,實行軍屯。

這些官兵及其家眷在雲南烏撒衛屯田生活了20多年。明洪武中期為防倭寇侵襲,山東沿海地區先後設置衛所,這些衛所需要屯兵把守,明朝就從烏撒衛等地調兵到山東各衛所駐守。清順治年間,清政府鼓勵漢人到遼東墾荒。此時,在烏撒衛參加過軍屯,而後又調防山東各衛所的部分明軍後裔,最終踏上了東北的土地定居。他們世代口傳的祖籍“小云南”,即雲貴一帶烏撒衛。

二是山東鰲山衛說。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帶30萬大軍討伐雲南,戰後在雲南烏撒衛等地軍屯駐守。建文四年(1402)山東沿海地區為防倭寇侵襲,設置鰲山衛及其屬所,並從雲南烏撒衛等地調防官兵及家眷駐守鰲山衛及其屬所。清朝裁撤衛所,這些人轉軍為民,有的搬遷到了東北。

吉林梅河口的孫有仁認為,“小云南”就在山東鰲山衛,“小云南”純屬軍屯調防的產物。可以說沒有調防就不會有“小云南”稱謂的誕生。鰲山地處無人居住的沿海荒郊,建衛後轄區內人口基本都是從雲南來的,這裡就自然成了雲南人王國,為區別原居住地雲南,就把現居的衛所區域稱為“小云南”。

三是雲南祥雲說。據《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洱海衛所環塢甚大,西倚大脊崇崗;東面東山對列,東南匯為青龍海子,破峽而繞小云南驛為水口……”經《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考證,徐霞客筆下的“小云南驛”就是今雲南省祥雲縣東南18裡的雲南驛。

營口寧長佔在其編寫的《遼南寧氏家譜》中寫到:驗證“小云南”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雲南”二字,二是“小”字。祥雲縣在歷史上先後有“雲南州”“雲南縣”之稱。“縣”與“省”相比,自有“小”“大”之分。祥雲縣(即雲南縣)佔據這兩個基本條件,故被當地和外地俚稱為“小云南”。除此之外,還有譜牒為證。山東煙臺王懿榮《王氏家譜》記載:“王氏遷來福山縣第一世祖王忠,雲南大理府雲南縣人……雲南縣是雲南的一個縣,對比之下,故稱小云南。”明朝洪武、永樂年間,來自雲南大理的遷民落戶膠東半島各縣,在當地縣誌和家譜中多有所見,其中,該鄉尹、寧、韓、趙四姓人家的先祖於明朝永樂二年由雲南平浪(今為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平浪鎮,歷史上雲南縣和平浪鎮曾為同一轄區)遷至山東即墨縣定居,在當地被俗稱“小云南人”。所以他認為,從以上史料和考察情況來看,“小云南”即雲南“祥雲縣”。

四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說。其依據是明朝初年的大規模移民,當時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據《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樂十五年(1417),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分赴各地的外遷移民共18次,移民總人數近百萬。其中明確記載向山東移民2次,總人數在10至15萬之間。遷入山東的移民,多在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青州府、萊州府。遷入萊州府轄境的移民,分流到膠東半島各地。這些移民就把洪洞縣大槐樹作為老家寫進了家譜,有人認為“小云南”就是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

五是山西雲中之南說。據《牟平縣誌》記載:“洪武四年,山後徙民事,謂:陰山之南,恆山之北,自昔即以雲稱。戰國曰云中,秦漢置雲中郡,北周置雲中縣,隋置雲內縣,金元皆置雲州,其地俱在今晉、察、綏三省之交。則雲中、雲州之南,或雲崗、雲陽、雲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雲南稱者。登萊迭遭金元之亂,居民死亡殆盡,多是移民來此……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雲南,又以非雲南省,故別之為小云南。”據《文登市志》記載: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從山西、雲南、四川、江蘇、安徽等省移民登萊。所以有人認為,“雲州之南”的移民遷到萊州和文登之後,為了表示不忘故地又能和雲南省區別開來,所以稱祖籍“小云南”。

六是山西運城說。據說在晉西南的運城地區歷史上曾修過一條小運河。人們習慣把晉西南稱為運河南,因鄉音將“運”喚作“雲”,故把運河南所稱“小運南”演變成了“小云南”。

七是安徽鳳陽說。據山東《劉氏家譜》記載:“‘小云南’之‘雲’應為‘運’。”稱古時劉氏祖先所在地山西運河南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元朝時期全國戰爭頻繁,各地人口不均衡,劉氏祖先跟隨移民遷移到安徽省與河南省交界濠州與鳳陽地區。為了紀念劉氏原故鄉山西運河以南,故把新落戶安徽所在地稱作“小運南”,後人訛傳為“小云南”。

以上各淵源之說,筆者沒有實地考察,只是根據公開發表的各種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不能妄斷“小云南”到底在哪裡。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雖經歷代史學家研究,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期望筆者此文能為“小云南”後人尋根問祖提供參考,至於“小云南”到底在哪,最終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探證。


集彩文化


營口曾有一些人自稱祖籍“小云南”,但不知道“小云南”在哪裡。多年以來,“小云南”淵源之說一直是國內史學界討論的問題。

“小云南”究竟在何處?

如:營口大石橋高坎鎮下土臺村的董氏家族中,老輩人口傳董家是來自山東“小云南”,而且有說是順治八年移民,來自山東登州府,也有說來自濟南府。目前在遼寧省營口、大連、本溪、撫順和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及北京等地,都有該族董姓人,卻都沒有準確說出祖籍到底在哪裡,有的說在蓋州邵屯村,聽老輩人講,當年來自山東登州府,小云南人,現有排行字“廷、連、洪、桂、振、希……”

遼寧其他城市以及東北三省和山東等地都有人稱祖籍“小云南”,對於“小云南”現為何處,國內史學界也是說法不一。針對這個謎團,筆者查閱了一些國內歷史學者公開發表的文章和報道,以及鞍山譜牒文化研究會鍾連良會長提供的《小云南文集》,發現對“小云南”出處之說就有七八種之多,如:雲貴邊界烏撒衛說、山東鰲山衛說、雲南祥雲說、山西北部“雲中之南”說、山西洪洞“大槐樹”說、山西運城“小云南”說、安徽鳳陽說等。《遼南寧氏家譜》的主編寧長佔、鞍山市胡忠奎、吉林梅河口孫有仁都是“小云南”的後裔,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小云南”的研究,並且多次實地考察,發表過許多關於“小云南”探源的文章,他們對“小云南”的具體發源地有著不同的論證結果,而且提供了各自不同的依據。

一是雲貴一帶烏撒衛說。其依據是《蓬萊縣誌稿》中記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及永樂二年(1404)兩次由小云南的‘烏撒衛’遷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烏撒衛”是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一帶,即今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

鞍山市胡忠奎通過調研認為:“小云南”是雲貴交界一帶的俚稱。祖籍“小云南”的先民,來源於明朝初年傅友德將軍赴雲南討伐元軍所帶的30萬大軍,他們來自中原各個地區,在雲南參加了“烏撒之戰”,平息雲貴後駐守烏撒衛,實行軍屯。

這些官兵及其家眷在雲南烏撒衛屯田生活了20多年。明洪武中期為防倭寇侵襲,山東沿海地區先後設置衛所,這些衛所需要屯兵把守,明朝就從烏撒衛等地調兵到山東各衛所駐守。清順治年間,清政府鼓勵漢人到遼東墾荒。此時,在烏撒衛參加過軍屯,而後又調防山東各衛所的部分明軍後裔,最終踏上了東北的土地定居。他們世代口傳的祖籍“小云南”,即雲貴一帶烏撒衛。

二是山東鰲山衛說。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帶30萬大軍討伐雲南,戰後在雲南烏撒衛等地軍屯駐守。建文四年(1402)山東沿海地區為防倭寇侵襲,設置鰲山衛及其屬所,並從雲南烏撒衛等地調防官兵及家眷駐守鰲山衛及其屬所。清朝裁撤衛所,這些人轉軍為民,有的搬遷到了東北。

吉林梅河口的孫有仁認為,“小云南”就在山東鰲山衛,“小云南”純屬軍屯調防的產物。可以說沒有調防就不會有“小云南”稱謂的誕生。鰲山地處無人居住的沿海荒郊,建衛後轄區內人口基本都是從雲南來的,這裡就自然成了雲南人王國,為區別原居住地雲南,就把現居的衛所區域稱為“小云南”。

三是雲南祥雲說。據《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洱海衛所環塢甚大,西倚大脊崇崗;東面東山對列,東南匯為青龍海子,破峽而繞小云南驛為水口……”經《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考證,徐霞客筆下的“小云南驛”就是今雲南省祥雲縣東南18裡的雲南驛。

營口寧長佔在其編寫的《遼南寧氏家譜》中寫到:驗證“小云南”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雲南”二字,二是“小”字。祥雲縣在歷史上先後有“雲南州”“雲南縣”之稱。“縣”與“省”相比,自有“小”“大”之分。祥雲縣(即雲南縣)佔據這兩個基本條件,故被當地和外地俚稱為“小云南”。除此之外,還有譜牒為證。山東煙臺王懿榮《王氏家譜》記載:“王氏遷來福山縣第一世祖王忠,雲南大理府雲南縣人……雲南縣是雲南的一個縣,對比之下,故稱小云南。”明朝洪武、永樂年間,來自雲南大理的遷民落戶膠東半島各縣,在當地縣誌和家譜中多有所見,其中,該鄉尹、寧、韓、趙四姓人家的先祖於明朝永樂二年由雲南平浪(今為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平浪鎮,歷史上雲南縣和平浪鎮曾為同一轄區)遷至山東即墨縣定居,在當地被俗稱“小云南人”。所以他認為,從以上史料和考察情況來看,“小云南”即雲南“祥雲縣”。

四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說。其依據是明朝初年的大規模移民,當時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據《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樂十五年(1417),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分赴各地的外遷移民共18次,移民總人數近百萬。其中明確記載向山東移民2次,總人數在10至15萬之間。遷入山東的移民,多在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青州府、萊州府。遷入萊州府轄境的移民,分流到膠東半島各地。這些移民就把洪洞縣大槐樹作為老家寫進了家譜,有人認為“小云南”就是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

五是山西雲中之南說。據《牟平縣誌》記載:“洪武四年,山後徙民事,謂:陰山之南,恆山之北,自昔即以雲稱。戰國曰云中,秦漢置雲中郡,北周置雲中縣,隋置雲內縣,金元皆置雲州,其地俱在今晉、察、綏三省之交。則雲中、雲州之南,或雲崗、雲陽、雲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雲南稱者。登萊迭遭金元之亂,居民死亡殆盡,多是移民來此……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雲南,又以非雲南省,故別之為小云南。”據《文登市志》記載: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從山西、雲南、四川、江蘇、安徽等省移民登萊。所以有人認為,“雲州之南”的移民遷到萊州和文登之後,為了表示不忘故地又能和雲南省區別開來,所以稱祖籍“小云南”。

六是山西運城說。據說在晉西南的運城地區歷史上曾修過一條小運河。人們習慣把晉西南稱為運河南,因鄉音將“運”喚作“雲”,故把運河南所稱“小運南”演變成了“小云南”。

七是安徽鳳陽說。據山東《劉氏家譜》記載:“‘小云南’之‘雲’應為‘運’。”稱古時劉氏祖先所在地山西運河南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元朝時期全國戰爭頻繁,各地人口不均衡,劉氏祖先跟隨移民遷移到安徽省與河南省交界濠州與鳳陽地區。為了紀念劉氏原故鄉山西運河以南,故把新落戶安徽所在地稱作“小運南”,後人訛傳為“小云南”。

以上各淵源之說,筆者沒有實地考察,只是根據公開發表的各種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不能妄斷“小云南”到底在哪裡。









夜幕降臨654


雲南和緬甸交界的一個小地方,歸屬緬甸,小學課本用的和雲南一樣,挺尷尬的一個地方,本地人不承認是緬甸,中國人管他們叫老緬,旗子也用的五星紅旗,果敢。

還有一些地方也叫小云南,沿著雲南邊境很多地方都可以這樣認為,金平勐拉,保山騰衝交界的一些小村子,不會說幾句中國話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仲由足球


在今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以及內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國遷自山東的居民都稱祖籍“小云南”或“山東小云南”。而在山東省即墨市和青島市以外地區的不少居民亦有稱原籍山東小云南者。數百年來,小云南之名流傳甚廣,小云南人後裔已遍佈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飄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見經傳,而口碑流傳卻廣為人知,民間家譜亦有明文記載。今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諸省居民許多家譜中都記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遷來。經查這些民間家譜最早修於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國年間。那麼“小云南”在哪裡?近年來不少地方誌、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眾說紛紜,僅就其中三種說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說

據民國《牟平縣誌》記載,“本縣戶籍,多稱系明初遷民時,自雲南遷來者。且有佔山戶、買山戶、漏戶之別。父老蓋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遷民雖多,並無遷自雲南省者。或謂雲南為豫南、汝南之訛,或謂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謂小云南為山西地,亦均為無稽。”《萊陽縣誌》對此亦甚懷疑,而意為即洪武四年山後徙民事,謂:“陰山之南,恆山之北,自昔即以雲稱。戰國趙曰云中,秦漢置雲中郡,北周置雲中縣,隋置雲內縣,唐置雲中郡兼置雲州,宋置雲中府路,遼置雲縣,金元皆置雲州,其地俱在今晉察綏三省之交。則雲中、雲州之南,或雲崗(在大同西,為名勝地)、雲陽(谷名,在左雲縣)、雲泉(山名,在張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雲南稱者。登萊迭遭金元之亂,居民死亡殆盡,多是移民來此。其先至者領地開墾,為佔山戶。後至者購熟地耕種,為買山戶。其土著遺民倖免兵匪驅掠者,為漏戶。而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雲南。又以非雲南省,故別之為小云南。亦猶東府人僑居關外,概呼登、萊為海南耳。”說雖無據而近理。但本縣間有能舉其自雲南某縣某地來者,未必盡系傳聞之誤。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載,或人民自動遷徙,亦未可知,闕之以俟知者。

又據山東省《文登市志》所載:“金元之亂,境內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從山西、雲南、四川、江蘇、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稱‘佔山戶’,後到的稱‘買山戶’,土著移民稱‘漏戶’。民間傳說來自雲南和‘小云南’的頗多。”史載明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由雲南移民山東。清代康熙削藩,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反清失敗,其敗軍及眷屬盡遷山東。這是兩次規模最大的播遷。現存952個行政村,其中87%的村莊是明朝以後建立的。

% p$ w1 _7 C% t8 V3 Y1 v8 q* q, q. Q. P8 a6 n

這段記載可以說明,明永樂時期和清康熙時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遷來這一地區,這是事實。隨著時間推移,歷經數百年,一些人把雲南和“小云南”混為一談,視為一地,很有可能。


雲南,以其地在雲嶺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簡稱滇省。《辭海》“雲南省”條注為簡稱滇或雲。東界貴州、廣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界。禹貢梁州南境、秦為西夷滇國,漢開置益州郡。又傳西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因彩雲現南方,故稱雲南。西漢於彩雲南現的地方置雲南縣,治雲南驛,轄今祥雲、彌度兩縣。三國時改益州郡置建寧郡,又分置雲南郡。唐以後為段氏所居,號大理國。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興智,以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立雲南諸路行中書省。明置雲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設雲南府,清以後為雲南省。5 w$ Q9 E2 |: u' a o! u5 N( k


今遼寧省新賓縣五區路家溝大背《張氏譜冊》序二記載:“吾張氏當聞之先祖,本貫在小云南,住址無可詳考。兄弟四人,蓋因洪武年間荒歲頻仍,流寇侵攝,天人交迫,存濟維艱,不得已宗長常山、宗次雙山、宗三三山、宗四單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東,路過長江,失去單山無所尋找。三人至山東登州府蓬萊縣縣城內七甲八社九蘭鄉住……至我宗龍公由登州跨海至廣寧府、東至清源縣南雜木南溝聶爾庫處居住。仉氏生有庫公。充當撥什庫,料理機匠事二十餘年,又遷至興京縣五區路家溝大背處。” 3 u/ ^5 }9 n2 _

另據遼寧省普蘭店市勞動局局長譚績斌主編的《關東譚氏家譜》中《譚姓先祖發祥地及遷移史略》記載:“譚姓關東家族的祖籍在山東省登州府寧海州譚家泊(1913年3月,寧海州改為寧海縣、膠東道隸),先人稱山東老家。”又說:“……據家書殘頁記載,到了明成化年間(牟平縣地名志說是明隆慶年間),即14世紀中葉,出於發展生產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樹下)的譚氏先祖譚興,也隨移民大軍,又返回到山東省,居登州府寧海州譚家泊,墾荒種田,發展生產,遂成為第三發祥地。”

前邊所說的新賓張氏“本貫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東路過長江”以此推斷“小云南”應在長江以南。後者所述普蘭店譚氏,在明成化年間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隨移民大軍又返回到山東”。張、譚二氏譜書所記其意:小云南即雲南省或在雲南某地。

小云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云南”之記載。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後,數次派使臣詔諭佔據雲南的梁王歸順,均遭拒絕,遂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征伐。傅友德徵雲南時帶來的三十萬大軍,大部留駐雲南,分撥於衛所。直到洪武末、永樂初,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這些軍戶雖大部分原籍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各地,妻室大部為雲南土著之民之女,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子女是在雲南出生,後來遷到山東而以雲南為原籍,而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此為情理之中。但云南並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東說 小云南在山東的說法較為普遍,也被多數人所認同。 現收藏在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王姓家中《王氏譜書》,即王春芳始修於1958年,王彥興續修於1985年。其內容有譜序、世系等。譜書中所記王氏原居“山東小云南大榆樹”,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遼寧入旗。所記“小云南”人小腳指甲分辨復形的特徵和王氏從滿習俗為其他譜書所不多見。 " W6 S; _5 A8 F' r4 A @

又據李林所著《滿族宗譜研究》一書中宗族遷徙篇所記:“由山東遷居關外的漢人,在籍貫上有兩種,一種是山東小云南,一種是原籍雲南,又遷到山東。小云南究竟在何處?遼寧省岫巖縣《王氏譜書》記載:順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從山東小云南大榆樹遷來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來判斷,所謂的‘小云南’乃泛指山東登州、萊州、青州一帶的地方,並非現在雲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業局張錫印所藏《張氏家譜》記載,張氏遷吉前原居“山東小云南大榆樹下”,於清道光年間遷居吉林。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東。另有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三胞親友聯誼會會長馬鎮洛先生所存《馬氏家譜》所記,馬氏原居“山東小云南馬家莊”,清乾隆時遷吉林永吉縣缸窯鎮,後遷舒蘭縣白旗鎮。 $ ^ B/ ^' z" W$ }$ g3 G% W

以上譜書記載,證實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雲南省而就在山東一說。並且,其地域範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


火星哥z


小云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云南"之記載。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後,數次派使臣詔諭佔據雲南的梁王歸順,均遭拒絕,遂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征伐。傅友德徵雲南時帶來的三十萬大軍,大部留駐雲南,分撥於衛所。直到洪武末、永樂初,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這些軍戶雖大部分原籍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各地,妻室大部為雲南土著之民之女,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子女是在雲南出生,後來遷到山東而以雲南為原籍,而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此為情理之中。但云南並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東說

小云南在山東的說法較為普遍,也被多數人所認同。

現收藏在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王姓家中《王氏譜書》,即王春芳始修於1958年,王彥興續修於1985年。其內容有譜序、世系等。譜書中所記王氏原居"山東小云南大榆樹",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遼寧入旗。所記"小云南"人小腳指甲分辨復形的特徵和王氏從滿習俗為其他譜書所不多見。

又據李林所著《滿族宗譜研究》一書中宗族遷徙篇所記:"由山東遷居關外的漢人,在籍貫上有兩種,一種是山東小云南,一種是原籍雲南,又遷到山東。小云南究竟在何處?遼寧省岫巖縣《王氏譜書》記載:順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從山東小云南大榆樹遷來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來判斷,所謂的'小云南'乃泛指山東登州、萊州、青州一帶的地方,並非現在雲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業局張錫印所藏《張氏家譜》記載,張氏遷吉前原居"山東小云南大榆樹下",於清道光年間遷居吉林。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東。另有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三胞親友聯誼會會長馬鎮洛先生所存《馬氏家譜》所記,馬氏原居"山東小云南馬家莊",清乾隆時遷吉林永吉縣缸窯鎮,後遷舒蘭縣白旗鎮。

以上譜書記載,證實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雲南省而就在山東一說。並且,其地域範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

小云南在山東,已為大部分民間家譜記述佐證。那麼小云南在山東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斷侵擾沿海地區,今山東青島地區,北東南三面環海,以山為岸,港灣交錯,島嶼羅布,是為海防重地,為防倭寇侵襲,自洪武中先後在登、萊、青三州,設置七衛、十二所,即安東衛分轄東海中所(在今江蘇連雲港市),隸青州府。大嵩衛分轄海陽所、大山所。靖海衛分轄寧津所。成山衛分轄尋山後所、百尺崖後所。威海衛分轄金山左所、奇山所,隸登州府。靈山衛分轄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隸萊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開始在今山東即墨市東20公里邊海築城設防,並於建文四年(1402年)置鰲山衛(即今即墨鰲山衛鎮)、分轄雄崖守禦千戶所(在今即墨市豐城鄉雄崖所)和浮山備禦千戶所(在今青島市浮山所)劃境而治,直隸萊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衛所等裁併於即墨縣。

鰲山設衛後,明政府先後從雲南烏撒衛等地調來許多軍隊,這些軍隊又自鰲山衛分撥到登萊青各衛所。其中僅鰲山衛轄墩堡四十餘處,遷入軍戶約七萬餘人。這些軍戶的祖籍遍佈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乃至雲南等廣大地區。隨傅友德平定雲南後,便落籍雲南守烏撒實行軍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樂初年,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況且當年從軍之時大部分隻身一人,少數妻室家小是在駐守雲南後隨軍,而獨身者則多與當地女子結合成家,故轉駐鰲山衛後,他們多以雲南為原籍。查今山東省《即墨市地名志》記載,今即墨市30個鄉鎮近1000個村莊,半數民戶多稱祖籍為雲南,或雲南烏沙(撒)衛。亦有云南"槐陰縣"、"威寧"、"畢陽縣"、"樂歌屯"、"照陽山前"、"獅子口"、"鳳儀縣"、"哥嘎縣牛角衚衕"。而多數家譜為"雲南烏沙(撒)衛,大槐樹"或"烏沙(撒)衛槐樹溝、大槐樹裡頭"等。獨無"小云南"字樣。其遷移時間多為洪武末至永樂年間。而以隨徐輝祖自雲南烏撒衛轉防鰲山衛者為多。《明史·四川土司傳》說,烏撒,元置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蠻夷復叛,傅友德、沐英,因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四府離四川較近,上報朝廷,請將四府改隸四川獲准。直到清雍正年間鄂爾泰命改土歸流,因東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遠,經奏准將東川、鎮雄、烏蒙復隸屬雲南,烏撒則隸屬貴州。又據明萬曆版《即墨志》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縣人口為13480戶,126800人。這其中鰲山設衛後一次性自雲南遷來軍戶就達7萬餘人,佔當時即墨總人口的60%還多,而這些軍戶以鰲山衛為中心分屯在即墨東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島市區。明代,鰲山衛是即墨的政治、軍事中心,自雲南遷來的軍戶,集居在這一地區,為不忘雲南故地又區別於雲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稱於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臺市東北部、舒蘭市的西北部、榆樹市的西南部這一地區沿松花江兩岸即有"小昌邑"之稱,正史雖不見記載,民間卻廣為流傳。其名則源於清代乾隆以後,這一帶屬奉天府永吉州巴彥鄂佛羅防禦旗管轄,而這一帶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後來自山東萊州府昌邑縣,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稱。

另據今山東省昌邑縣《譚府萬世譜書》所記"……餘譚氏之相傳,於元明之際,自小云南鰲山衛遷邑城之北、濰水之東,莊名海眼……"該譜系譚玉湘修於清朝光緒年間,譚春和作序。這一記載明確表述了譚氏遷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鰲山衛,而鰲山衛即設在小云南這一地方。這種表述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東省即墨市東部沿海和青島市區。今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馬氏家譜》序言中亦表述了馬氏原居"山東即墨小云南馬家莊",於清代遷吉林省永吉縣的缸窯,後又遷到舒蘭縣的白旗鎮。這些都足以說明小云南在山東,而確切地點在山東即墨東部沿海一帶。

在今山東威海、煙臺、濰坊等地區以及今東北諸省,許多姓氏家譜和口碑流傳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見,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樂年間集居小云南(鰲山衛)的軍戶,自明中後期自小云南又遷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譜中則有山東小云南字樣。筆者的祖先,則是於明洪武十四年隨傅友德入滇,又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轉防鰲山衛(自永樂以後鰲山衛地區開始有"小云南"之稱),又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遷北京上林苑,兩遷濰邑(今濰坊),一遷漁營,一遷海眼。筆者祖先即為海眼譚氏,又於清乾隆年間遷居吉林。

綜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雲南。小云南在山東,其具體地點即指今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雲南北歸的兵戶聚集居住區域,這些人通常戲稱這樣的地方是"小云南\

路飛的王夢


關於“小云南”的出處,民間眾說紛紜,國內史學界說法不一;長期以來,成了民間尋根之謎。諸多祖籍山東的家譜稱“世傳祖居小云南”,山東本地部門卻不知所指何處。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為沇,東流為濟,匯於黃河入海。濟水之南謂濟南,沇水之南謂兗州;兗州以南,古代方國甚多……皆處山東南部,不輸雲南地貌,南來移民譽此地為小云南;受其影響,祖籍山東的移民,亦譽故土為小云南。
國內媒體曾公開報道對“小云南”之謎的探源:
原鞍山市鐵西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胡忠奎歷經20餘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於今雲南、貴州一帶,即明代的烏撒衛”之說,其後,全國諸多讀者廣泛關注,經歸納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淵源之說已有六種之多。
名稱由來
“小云南”是俚稱嗎? “雲貴說”從何而來?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處始於1985年。他在修訂當地地方誌過程中,鞍山境內的八家子、陶官、永樂等街道的許多老者,“十有八九”稱祖先來自“小云南”,但都說是老輩人世代口傳,“小云南”究竟何處均不明悉。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極大興趣——還在他孩童時期,祖母曾跟他講過:“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過來的”。 在一種探索血脈起點及工作責任感的推動下,胡忠奎先後到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圖書館,請教專家並查閱古籍,都沒有找到有關“小云南”的資料。他又兩下山東蓬萊,但縣誌辦工作人員的答覆令人失望:過去和現在,山東省都沒有“小云南”這個地名。蓬萊縣誌辦也曾對此做過調查,無果。但許多在蓬萊縣街頭巷尾的老人也都眾口一詞地告訴胡忠奎,他們的祖先來自“小云南”。
事件影響
祖籍山東的移民至少約有1500多萬人皆稱:世傳祖居小云南。
觀點綜述編輯
除“雲貴說”外,“小云南”出處另有山東之說,山西北部“雲中之南”之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之說,山西運城“小運南”之說,雲南省“祥雲”之說,安徽“鳳陽”之說,“交趾國(今越南)”之說共八種。各地的眾多家譜編撰者及史學愛好者積極參與了由報道引發的大討論,各抒己見。
綜論各方觀點,“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一、小云南在山東省說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為沇,東流為濟,匯於黃河入海。濟水之南謂濟南,沇水之南謂兗州;兗州以南,古代方國甚多……皆處山東南部,不輸雲南地貌,南來移民譽此地為小云南;受其影響,祖籍山東的移民,亦譽故土為小云南。
還有小云南指今山東省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的觀點。
二、小云南在山西省說
“小云南”在山西的觀點,主要來源於民國《平縣誌》記載的“雲中、雲州之南”之說。
三、小云南即祥雲縣說
《徐霞客遊記》曾提及“小云南驛”之名,經《中國國家地理》考證,徐霞客筆下的“小云南驛”就是雲南省祥雲縣南18裡的雲南驛。
祥雲縣原名雲南縣,“漢武帝無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雲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因縣名與省同,故云南縣也被成為小云南或古云南,以便區分。直至1918年,雲南縣才改稱祥雲縣。[1]
四、小云南在雲貴之說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東到煙臺市史志辦,查閱到了1988年版《蓬萊縣誌》中記載的珍貴史料:“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樂二年(1404年)兩次由小云南的‘烏撒衛’遷入”。此即推動“雲貴說”誕生的首例佐證。 胡忠奎又查閱《元史地理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北地方史稿》等資料證實,“烏撒衛”為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一帶,即現在的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胡忠奎認為,正如東北人對“邊外”、“關裡”的稱謂,以及有的地區自稱“小上海”、“小深圳”一樣,“小云南”是雲貴邊界一帶的俚稱。
小云南在雲貴之說的疑團:
雲南、貴州歷史上是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而自稱祖先是“小云南”的山東人卻又大都是漢人。
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譚雨明、山東張方綱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學成果:
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個朝代,由國內各地匯聚雲貴,再行遷至山東,最終輾轉至東北紮根的“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路線圖”的繪製取材《蓬萊王氏家譜系》、《蓬萊王氏家譜》、《烏撒考》等民間資料、《威寧縣誌》、《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東的張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親赴雲貴實地考察。
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
1、明朝30萬大兵討元——先民由全國各地至雲南:胡忠奎等人認為,“小云南”先祖緣於全國各地軍丁加盟的明朝徵元三十萬大軍。
據考證,明初中原已經統一,雲貴高原仍被元朝佔據,不但屢招不降,而且屠殺使者,朱元璋決計討伐,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為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步兵30萬討伐雲南,分遣都督胡海統兵3萬,趨烏撒,自將大軍趨貴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搗烏撒,元軍暫時退卻。傅友德下令在烏撒築城,建築材料和工具剛一備好,元軍引兵復至,由此展開一場慘烈的“烏撒之戰”。歷經浴血奮戰的傅友德30萬大軍,進駐雲貴高原後在烏撒衛即展開軍屯。
據吉林譚雨明考證,從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樂初年,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的明軍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
2、明朝戰略轉移——由雲貴遷山東:烏撒衛建成後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據明朝戰略轉移源源不斷向山東遷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斷侵擾山東沿海地區,為防倭寇侵襲,明洪武中期先後在山東設置衛所,這些衛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從烏撒衛等地調兵。張方綱在“路線圖”中僅舉烏撒衛調兵至山東鰲山衛一例說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輝祖奉命建鰲山衛,率兵調防山東。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東暫停。他們的再次大規模渡海遷移,還在三百年之後。
3、清代墾荒——由山東至東北:清順治年間,清政府採取多種方式,鼓勵漢人到遼東墾荒。此時,在烏撒衛參加過軍屯,而後又調防山東各衛所的部分明軍後裔,不斷隨移民潮湧入東北,投旗者為漢軍,未投旗者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忘記祖宗,世代口傳,仍稱自己來自‘小云南’。因為很少有文字記載,隨時間久遠,小云南的出處就湮滅成謎。
五、小云南為交趾之說
“交趾”古時泛指五嶺以南,從漢代起,越南北部和東部濱海一帶也被納入。越南獨立建國後,交趾成為“越南”、“安南”的別稱。明初,越南權臣黎季犛奪取了陳氏王朝的江山,應陳朝遺臣請求,明成祖朱棣命將軍張鋪、沐英統兵討伐黎季犛。擒獲黎季犛後,朱棣下詔,改越南為交趾布政使。此舉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對。20年後,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長孫、宣宗朱瞻基宣佈撤銷交趾布政使,承認越南獨立。在這風雲變幻的20餘年間,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從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陳覆宗的越南籍小吏給朱瞻基的奏摺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銷後,一批越南籍的官員被安置在河南、山東。翻檢那些魂系雲南老的家譜、族譜,發現他們的世系傳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間距25年計,他們涉足山東的時間與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時間大致吻合。
六、小云南為川地之說
根據明初遺留下來的四川西昌地區的墓碑和家譜等史料記載,歷史上說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區。明朝初年平定雲南和四川西昌地區時,明太祖實行調北征南和調南填北的人口大遷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雲南和四川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強制遷往元末戰亂後地曠人稀的山東、遼寧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這些被調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軍作戰的雲南土著漢族被強遷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給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傳聖旨說:“將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徵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徵了白夷回來,著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黔國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時,攜來江南漢族人民二百多萬,和俞通源等人在雲南設置衛所,屯墾戍邊,此稱為調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區在唐代以後長期屬於雲南地方政權統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後才劃歸四川管轄。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淵帥陝甘和京衛明軍並家屬進駐西昌地區平叛,修築城池,屯墾戍邊。當時來此的江南和北方漢族軍民就稱其地為小云南,目的是和大雲南也就是雲南省相區別。小云南是明朝初期對四川西昌地區的民間稱呼,當時這一地區的正式稱謂叫做四川行都司轄地,是一個副省級的行政、軍事綜合管轄區,由於稱謂冗長,官書上又往往稱作建南,民間俗稱小云南。它的管轄範圍就是今天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川南廣大地區,明朝在這裡設有六個衛和八個獨立的守禦千戶所,後來又把建昌前衛併入建昌衛,稱五衛八所。今天雲南和四川西昌地區的漢族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明初江南和陝甘來的軍民後裔。
但此種說法經不起推敲。歷史上明朝沒有調南填北之說,只有調北征南”或“調北填南”的說法,當時南方確有一省往外大量遷移人口,但不是四川雲南,而是江西。其次,歷史上也沒有明太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雲南和四川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強制遷往山東、遼寧等省居住的記載。不僅正史上沒有,連地方誌上也沒有。
而且觀看南安侯俞通源生平事蹟也沒有類似的記載。可見這沒有史實依據  還有明王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雲南以及西昌等地設置了土司,承認元朝授予的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等官職。同時也對元朝在各族聚居地分、州、縣所設的土官大部分原官授職。明朝時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官隸屬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官隸屬吏部,給予符印,並確立了承襲、等級、考核、貢賦等制度。可見明朝在雲南以及西昌還是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沒有外遷少數民族以達到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的需要。
“將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徵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徵了白夷回來,著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
注意這裡只是說把雲南布政司管轄的漢族百姓遷走,而且這些漢族百姓也並非雲南及西昌地區的土著,因為該地方在二十一年之前就有大量的漢族民戶從外地遷來。並且明太祖也沒說把這些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是遷到山東和東北地區。把雲南和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和土著漢人遷到山東東北地區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的說法也不符合情理。因為遷到一些較近的地方如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地區即可達到目的,根本不需要遷山東那麼遠。
事件結果編輯
上述多種觀點均未得到相應證據支持,或沒有官方移民遷出資料,或從未有過“小云南”地名,或沒有民間家譜超過三百年的紀錄。小云南,並非實際地名,其指地籍,有待進一步探究。

環球熱點匯


廣義是指雲南和緬甸大部,明王朝敗退緬甸帶去的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嫡系部隊,隨著王朝覆滅大部分流亡隨從後代又陸陸續續回到了祖籍。那些人只有部分親屬和家眷是雲南人,其主要血脈還是內地人,根本算不上什麼移民,其實還是本地人,因此這個說法不成立的。


阿九3262


“小云南"具體是指哪個地方,眾說紛紜。民間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居住在山東的與雲南人聯姻的後代。

明初,雲南梁王拒不歸順,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三十萬大軍征討,隨後他們長期生活在雲南各地,與當地土著之女通婚,留下許多後代,後來這些後代又遷回山東祖籍,主要集中在山東青島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這些人習慣上稱自已為“小云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