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曾國藩的思維非常獨特,用了超前的佈局,替自己打通了人生的道路


曾國藩的思維非常獨特,用了超前的佈局,替自己打通了人生的道路


27歲的曾國藩第三次赴京參加會試,他在長沙的湘鄉會館中讀書時,重新對八股文有了新的認知,也做了一番研究。

他最善於在失敗之後吸取經驗,所以這一次考試,曾舉人又像考舉人那樣開了外掛,順利地考中第38名進士,而他的好朋友郭嵩燾卻名落孫山。

殿試後曾國藩考取第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他感到十分鬱悶,因為根據清朝條例,三甲進土能進有“儲相”之稱的翰林院希望十分渺茫,一般是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當縣令。進不了翰林院,意味著他將終生沉淪官場底層,蹉跎歲月,默默無聞,根本無法實現它的宏圖大願,替老百姓撐起一片天。所以,他想放棄朝考。

就好像現在的一些學生參加高考一樣,本意要考清華北大,可是分數線不夠,差那麼幾分,只能錄取到別的一本學院,有志氣的同學相信自己的本事,寧願放棄這次機會,來年繼續衝刺。

不得不說,曾國藩的這種想法,還是非常超前的。

飽漢不知餓漢飢,落榜的郭嵩燾見好朋友曾國藩要放棄朝考,急得直上火,別人想中都中不了呢,你倒好,到手的功名輕易就這麼放棄?

可是郭嵩燾聽曾國藩解釋之後,也覺得曾國藩說的有道理,要想當官就得當大官。都說不願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考上進士的曾國藩,胸中的大志已經暴露無疑,他要做大官,要實實在在地能夠實現夙願,替天下蒼生謀利。

時大清王朝外強中乾,受鴉片之毒久矣,朝野上下淨是大煙鬼,聽聞有些朝臣上朝的時候,還不忘在家裡吸上一陣子,免得在朝堂之上煙癮發作涕淚橫流,丟人現眼。鴉片橫行,大清的銀兩都被洋人賺去了,國庫空虛,如此下去,國將不國,天下蒼生苦矣。

郭嵩燾考慮再三之後,建議曾國藩去找老鄉勞崇光,看看勞崇光那邊能否想想什麼辦法。

勞崇光是湖南長沙人,比曾國藩大9歲,道光進士,當時在京城任紀檢官(御史)。曾國藩第一、第二次參加會試時,曾拜訪過他。但是那個時候曾國藩還不入流,勞崇光看在老鄉的份上,儘管十分欣賞曾國藩的才華,並答應如果將來需要幫忙,將盡力而為,可那些都是場面上的套話,曾國藩就是再笨,也聽得出來。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並非昔日的吳下阿蒙,除了已經獲得功名外,還在京城上下都有了一定的名氣。

去人家拜訪,總不能空著手去啊!

曾國藩的思維非常獨特,用了超前的佈局,替自己打通了人生的道路


曾國藩家裡以種地為生,以前家境還算富裕,這十幾年來,為了供他讀書,已把錢財花光了,上次償還易知縣的一百兩銀子,還是賣了十幾畝良田換來的。而他上京趕考,家裡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他父親腆著老臉向親戚朋友借錢,東拼西借湊了二十吊錢。曾國藩的堂舅得知此事後,馬上送來了十二吊錢。曾國藩拿著這沉甸甸的三十二吊錢,那種滋味難以言表。他知道,這些年家裡為了供他讀書,已經耗光了家財,省下的就是十幾畝地,還有那些老屋了。

在進京的路上,曾國藩省吃儉用,一路上吃的全是素菜。即便如此,當他到達京城時,口袋裡也只剩下3吊錢。所有參加應試的舉人中,數曾國藩最寒酸,從他穿的那身早已掉了顏色的土布衣衫就能看出來。

在京城,隨便買點拿的出手的禮物,就得十幾兩銀子。

曾國藩沒錢,可是郭嵩燾有啊,他將自己所剩的十幾兩銀子,全部借給了曾國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生在世,對朋友肝膽相照,總得遇上幾個非常仗義的。像曾國藩這種胸藏大志的人,就能夠遇上郭嵩燾那種非常仗義的朋友。

都說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大群默默為他付出的人,那些人除了親人們外,剩下的就是朋友了。有時候朋友給與的幫助,比親人們都多。一個沒有朋友的人,註定是無法成功的。

曾國藩用郭嵩燾借給他的錢,買了一些禮物,到勞崇光府上去拜訪。

勞崇光是穆彰阿的門生,兩人私交甚好,穆彰阿曾經問勞崇光此人怎麼樣?勞崇光如實地向穆彰阿說了他那位小老鄉:是個實誠人,也有些文才,但此人似乎看書看得太多了,顯得有些迂腐。

在勞崇光的眼中,曾國藩是個有些迂腐的文人。大家都知道,聰明的人會拿一百兩銀子去買一套書嗎?那不是迂腐還是什麼?


曾國藩的思維非常獨特,用了超前的佈局,替自己打通了人生的道路


勞崇光認為曾國藩迂腐,可穆彰阿卻不那麼認為,拿可是皇上都認為不錯的人才,再怎麼迂腐,也不能讓別人拉攏過去。於是穆彰阿吩咐勞崇光多留意曾國藩。

主考大人穆彰阿關注曾國藩,其他幾位主考官心裡肯定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官場上面的一些事情,彼此心裡知道就行,具體該怎麼做,如何才能最好,就看每個人的悟性和造化。於是曾國藩毫無疑問上了皇榜,要說他當時寫的文章有多好,那也不一定,他的排名已經算靠後了,至於文章的質量如何,閱卷的考官們心裡清楚。

總之,曾國藩一切隨他所願,上榜了。這內中的原因,與他所做過的那兩件事,應該有著很大的關係。貼文求教,膽大,百兩銀子買書,則屬於大智若愚之舉。

在心裡面,曾國藩何曾不想攀上一棵大樹呢?都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大樹底下才好乘涼呢!

買了禮物,來到勞崇光家門口,報上姓名之後,原以為要像前幾次那樣等好久才讓進去拜見,不料下人們進去之後,勞崇光親自笑呵呵地到門口來迎接。

勞崇光是紀檢官(御史),正六品,而三甲進士出身的人,很多人即便補缺上任,幹個幾年,也不過是七品縣令。能夠讓一個六品官員到門口來迎接,這份殊榮,所有的上榜舉人中,都找不到第二個。一時間,他竟然有些懵了,但是很快就反應過來:我已經今非昔比,勞崇光如此高看我,一定有他的原因。

這個時候,曾國藩顯露出五字真言中的“靜”來,並沒有受寵若驚,而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依照禮節朝勞崇光拱手,口中稱:“晚輩學子曾子誠拜見勞兄臺!”

在古代,禮節稱呼非常重要,照常推斷,曾國藩這句話是有很大毛病的,學子拜見的應該是老師或者大人才對,而晚輩拜見的應該是前輩或者先儒,作為一個剛中了進士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里面的規矩,可他聰明就聰明在這裡,前面用了“晚輩學子”四個字,表示了自己的身份,而後面的“兄臺”,則拉近了與勞崇光的關係。

勞崇光下了臺階拉著曾國藩的手,一副異常親熱的樣子,就好像兩人有多年的患難之交一樣。勞崇光之所以那麼親熱,除了有老鄉的關係加上穆彰阿的關注兩層意思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見到曾國藩那副寵辱不驚的模樣,心中暗暗叫奇:都說人不可貌相,三年未見,這個姓曾的小子果然變化很大,看這模樣,以後是個大人物。

進屋之後奉茶,曾國藩心裡有了底氣,“誠”字的格言表露出來了,他也沒有多廢話,直接說明了來意:要想進翰林院。

勞崇光一聽曾國藩那麼說,心裡嘀咕開了:這小子果然有眼光,知道進了翰林院之後,就有了往上爬的資本,還真是個精明人。

想歸想,勞崇光明白在曾國藩面前,沒有必要像以前那麼客套,直接把話說了:“三甲進翰林的,每科倒有幾個,但那幾個破格的,要麼有靠山,要麼家中有錢。你一個窮鄉僻壤來的農家子弟,既無人脈,又無錢脈,要以三甲進翰林,恐怕難度比較大。”

曾國藩一聽這話,也知勞崇光說的失實情,他要錢沒錢,要勢力沒勢力。今天的這點禮物,還是朋友郭嵩燾借給他的,儘管心底十分失望,但是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說了一些在嶽麓書院讀書時的趣事。他知道勞崇光也曾經在嶽麓書院讀書,算起來還是他的學長,之所以說這話,也是在暗示對方:我們湖南嶽麓書院裡出來的人,要團結啊,相互幫助,相助支持才是正道。

勞崇光也是個聰明人,豈會不知曾國藩話中的含義?於是心底越發高看曾國藩,覺得此人心機很深,是個人物。

話不能說得太滿,曾國藩閒聊幾句之後,就起身告辭,臨別時說:還要去拜訪其他人。

勞崇光作為穆彰阿的心腹之人,當然要幫穆彰阿拉攏曾國藩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辦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辦完了事情,又不顯山露水,那才是高人所為。

勞崇光表露出一副有些過意不去,暗中給曾國藩指條明路,他說:“你沒錢沒勢也沒關係,你可以憑詩文嘛!聽說當年你那篇貼在牆上的文章,就驚動了不少朝中的大官。如果在朝考中的詩文,能在閱卷官評定之前,到達一些大官手中,通過其點評來擴大影響,也許就有機會了。”

這一招,曾國藩以前就用過,輕車熟路得很,為了表示對勞崇光的尊重,他裝作一副茅塞頓開的樣子,連連點頭稱是,並依計而行。

朝考一結束,他立即趕到勞府,勞祟光早已安排好抄手,把曾國藩的朝考詩文抄寫了十幾份,分別投送到京堿名個高官處。

勞崇光這麼做,其實都是按穆彰阿的意思,在為曾國藩造勢。

造勢這個舉措非常關鍵,現如今很多企業出新產品的時候,廣告打得漫天飛,為的就是造勢,也就是知名度,知名度上去了,熱度上去了,業績肯定也就上去了。影視也是一樣,不管劇情好壞,現用幾個當紅的明星做主角,有了固定的粉絲群做墊底,票房和收視率就有了保障。

京城的那些大官們,都是一些精明的人,一看這文章,寫得雖然不錯,但並不很出色,只是這作者的名字,太熟悉了,那是皇上和穆彰阿穆大人都關心的人哪,這面子不能不給。於是各種對曾國藩文章的好評,如雪片般飛舞。

當然,最終“傳”到了穆彰阿的耳中,於是穆彰阿稍有介事地命人找來曾國藩的文章,要當眾欣賞。

穆彰阿並不知道,其實曾國藩得知本期的主考官就是穆彰阿的時候,便通過一些關係,瞭解到了穆彰阿的為人處世,所以,曾國藩在朝試中的文章,就是寫給穆彰阿看的。

文章開頭,便吸引了穆彰阿的目光:“皇帝不可能遍知天下事,所以要委任賢官,官員好壞,他不可能都知道,這就要靠身邊人推薦。然而身邊人所稱讚的,未必都是好官,左右所否定的,未必都是壞官……好官往往有正直的節操,不嗶眾取寵,不標新立異,不離經叛道……”穆彰阿連連點頭,覺得終於遇到了知己。

穆彰阿才具平庸,朝野中很多人詆譭他。道光皇帝曾婉轉地責問他:“你在位多年,何以無突出政績?”穆彰阿答:“自古以來,賢臣順時而動,不標新立異,不求自己之赫赫名望,只求君主省心,百姓安寧。”這番話和曾國藩的策論如出一轍,兩人可謂不謀而合。穆彰阿主持了多次會試,批閱過數千份試卷,大凡年輕新進士,幾乎個個心高氣傲,大言炎炎,惟獨此人不同,真屬知音難覓!他當即定曾國藩為翰林院庶吉士,排名時列為一等第三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風未動而猜其風向,誰說曾國藩不聰明?誰說他不是一塊天生當官的好料?

都說上天會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可有時候,機會是靠自己去創造的,如果曾國藩沒有貼文求教,沒有用百兩銀子買書,而引起皇帝和穆彰阿的注意,他會有這樣的機會嗎?

究其原因,還是他那過人的智慧,超前的佈局。

(想知道曾國藩一聲的謀略嗎?點開下面的鏈接,看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