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文|鶴鳴甘棠

眾所周知,《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神話傳說的“集大成者”,其中記載了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遠古神話故事。

在中國神話中,天地之始無疑是一片“混沌”狀態。

混沌,又稱“渾沌” ,語出《淮南子·詮言訓》:“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

盤古開天闢地就是從混沌開始的,“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而令人驚奇和震撼的是, 《山海經》中神話思維的“混沌”狀態竟然深藏著《易經》之道,那就是陰與陽的對應、統一、和諧,尤其“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思維的源頭,足見《山海經》不僅是一本天下奇書,而且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渾厚底蘊。

01 人獸合一的和諧體

原始社會初期,人類還處於一種物我混同的混沌狀態,沒有自我理念和意識,分不清自己與外界萬物。

於是,在早期神話中,“神獸”的異常形象充斥其中,並將其與人結合,構成人獸的和諧體。

比如《山海經·西山經》中掌管不死藥的“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再如《山海經·西山經》中看花園的“英招”: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冀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據不完全統計,《山海經》中人獸同體的神獸就有數十位之多:

如河神“冰夷”、海神“禺京”與“禺虢”,沼澤神“相柳”、水神“天昊”與“燭龍”、鐘山之神“鼓”等等。

其實,遠古先民和遠古獸類合一的形體結構,大量出現在神話傳說中,有著特殊而純樸的現實意義。

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外在形式糅合,而是遠古先民認識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內在思維凸顯。

什麼思維呢?和諧思維。他們既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把自然看做是人性的自然,更體現著先民樸素的生態倫理——即是以動物做為夥伴,與大自然做朋友。

這就是“和諧共生”的樸素原理。

02 虛實相生的“天人合一”

比如《山海經·海外西經》中的沃民國,就是一塊非常神奇的土地,也是原始先民的“大同”社會。

在這裡,人類和飛禽走獸和諧相處,鸞鳥在這裡自由歌唱,鳳凰則是翩翩起舞。

關鍵是人類可以把鳳凰蛋作為食物,更體現出先民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共存。

而大自然傾情付出,也恩賜了先民日常所需的飲料,就是天上適時普降的雨露甘霖。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可以說,虛虛實實,亦真亦幻,在虛實相合、相生中形成了一個奇妙的神話世界。

就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而言,那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但在遠古先民心目中,卻是多麼的隨心所欲,究其根源,還得歸功於那一顆聖潔的心靈和為之生存的那一片寬容土地。

我們仔細閱讀《山海經》之後,還發現神話傳說中虛實結合的多樣性,不僅人獸一體,而且人獸之間還能夠相互轉化。如《山海經·北山經》: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

在上段神話中,精衛(炎帝之女,女娃)可以化之為鳥,寄託了先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存的思想。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經說過:

對神話和宗教的感情來說,自然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生命的社會。人在這個社會並沒有賦予突出的地位,人與動物、動物與植物全部處在同一層次上。

所以,《山海經》在“人獸”虛實相生的形象身上,時時處處透露著“天人合一”的和諧主題。

03 超越時空的有序世界

泛讀《山海經》也感覺有點蹊蹺,這部奇書多描寫奇禽異獸、異人的形貌,並沒有過多的故事敘述。

即便描述之處,對山川地理的空間比較詳盡,而對於時間的變化用筆過簡,甚至沒有標記。

比如《山海經·中山經》中,其論述的文字出現了方向、位置、山之名稱,包括其中心位置的論述: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也認為:“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我們也遇到了這樣的觀念,所有質的差別和對立都具有某種空間對應物。”

事實如此嗎?

實際上,《山海經》在“混沌同一”中,更是表現出了超越時空的和諧思維。

從《山海經》中,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對晝夜的更替、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比如《山海經·海外北經》這樣寫到: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冥為夜,吹為冬,呼為夏。

這是時間以隱喻的方式在神話傳說中的表現。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又如《山海經·海內經》雲: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這是遠古先民安居樂業之後的生活總結,四季的時間輪迴使他們懂得了如何掌握自然規律,才能和諧共生。

從上述可以得知,在《山海經》中時空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形成了一個無序之中疊加有序的世界。

結語

我國古老的哲學經典《易經》中詳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繫辭傳》雲: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從卦理來講,“六爻之動”,抽象出來對應的是“三極之道”。“三極“為天、地、人,天地為自然,人為自然而生。

這也是和諧思維的題中之義。

《山海經》看似幻化迷離,實則意蘊深遠,特別是“和諧思維”之於混沌世界無處不在,無論是顯性表述,還是隱性寄語,都使後人為之撼心動容。

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更要為《捉妖記》“小胡巴”慶生

回想起電視劇《古劍奇譚》中的慳臾和太子長琴,李宇春出演的電影《捉妖記》中的小胡巴,他們都是源於《山海經》的神話形象。

他們不就是“和諧共生”的精靈嗎?

尤其是讀懂了《山海經》的“和諧”,我們更要為《捉妖記》中“小胡巴”慶生!

我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中心,主張和諧忍讓,“和為貴”也是我們的口頭禪。

大家看,《山海經》中的神話世界是萬物有靈的,是物我同一的,也是和諧自然的,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彰顯。

參考文獻:

1、蔡萍《論中上古神話思維的特徵》

2、蔣華《神話與舜文化》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