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國已研製出五代機,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機服役,為何不退役?你怎麼看?

雷鎬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一塊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根據統計,中國目前有600餘架殲-7和殲轟-7,以及143架殲-8,合計超過700架。這麼大數量的二代機,其實根本沒有在短期內全部換掉的可能性。並非是中國不願意換,而是換掉的代價實在是太過巨大。

目前世界各國之中,戰機數量超過1000架的屈指可數,甚至於很多時候幾十架或者幾百架二代、三代機就是一個國家全部的空中力量。即使按照一架戰機500萬美元的低價來算,中國這700餘架殲-7和殲-8戰機的總價也要接近40億美元;而假設用以替換其的的殲-10價格在3000萬美元左右,則退役這些戰機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會高達250億美元。

要知道,過去一年裡中國的軍費還不及2000億美元,假設四個軍種平分這筆款項,則空軍一年所能夠獲得軍費還不足500億,拿出一年一半的費用來進行戰機的更迭根本沒有可能,更不要說用於接班殲-7、殲-8的絕不僅僅只有3000萬的殲-10,更昂貴的殲-11、殲-16、殲-20和更多的殲-15都是需要花錢的。另外,中國目前戰機產能也不足以在一年到數年內生產出如此龐大數量的4代和5代機,因此空軍戰機換代並不是一件能夠速成的事情。


區域拒止


我國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裝備2、3、4、5整整四代戰鬥機的國家了。至今,仍有數百架殲7在役。從老舊的殲7II,再到最新的殲7E都有。而仍保留著的兩百多架的殲8D/F,實際上已經升級到了準三代機的水平,所以不歸入二代機行列。實際上,中國空軍目前裝備的二代機也就三百多架。

這些2代機,實際上也有不少是具備三代機水平的。例如殲7E,最後一架殲7E是在2006年才正式下線的,距今只服役了12年,機體壽命尚有冗餘,而駕駛這些老舊戰機的,大多是剛畢業不久的新學員,權當實習。

在重點防禦方向,空軍都將殲10、殲11系列這些三、四代戰鬥機儘可能地靠前部署,殲7、殲8甚至引進的蘇27大多已經退居二線。其實,周邊國家空軍的主力裝備,跟人民空軍的二線裝備差不多,國土防空壓力不算大。對三、四代戰鬥機的需求也就沒有那麼迫切。

這些二代戰機仍然留在現役編制裡,也是利大於弊。一來是可以以較低的飛行成本來訓練新飛行員;二來也避免浪費國家財產;三則是出於國家空防考慮,不至於直接出現數百架戰鬥機的巨大缺口。

現在是和平年代。空軍的建設不能急,必須得一步一步來。其實,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二代機被換下,此前就有一個殲7旅,整建制改裝殲16。每年入役的殲10、殲11等等戰鬥機的數量至少32架以上,這些二代機的光榮退休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戰壕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首先要說的是,我國二代機的數量遠不止300多架,我國空軍、海軍航空兵目前二代機的數量超過700架。

今年春節期間空軍老舊的殲7出來拜年,讓很多觀眾恍然大悟:沒想到已經列裝殲20、殲16、殲10C等新銳裝備的我國,竟然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的老舊殲7.空軍用這種近乎家醜外揚的方式很直白的表達了一個意思:給錢!

筆者曾經根據英文版維基百科的數據統計過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各型戰鬥機的數量,簡單的統計結果如下:

殲7:418架

殲轟7:194架

殲8:143架

殲10:260架

殲11:348架(包括蘇27)

殲15:30架

殲16:50架

殲20:28架

蘇30:100架

蘇35:24架

合計:1595架

根據這個統計,我國目前擁有接近1600架戰術飛機,僅次於美國、俄羅斯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仔細分析我國機隊情況,就會得出一個非常悲傷的結論:殲7、殲8、殲轟7這三種二代機的數量為755架,差不多佔了半壁江山!我們可以這樣說,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空軍主戰裝備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列裝了一批具有世界頂級水平的戰機,但是整體上來說,我們還是一支質量水平較低的空中力量。目前的現狀與我國立志打造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要求差距很多;與我們的對手相比也是差距很大;與未來戰爭對空中力量的要求差距也是很大。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任重道遠。

誠然,目前我國第一款四代機殲20已經開始在多個單位列裝,初步形成了戰鬥力。但是受制於發動機等配件供應壓力,目前殲20剛剛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每年的產量不超過兩位數,目前列裝的總數也超不過20架。而第二款四代機據稱剛剛獲得立項,離正式列裝恐怕至少還有5年的時間。

反觀對手那邊,F22已經裝備187架,甚至早就結束了生產。第二款四代機F35目前交付量已經超過300架,而且年產量接近100架,這還是小批量生產階段。

美國在航空工業方面的深厚底蘊讓人歎為觀止。目前日本已經接受了第10架F35A,在四代機的數量上沒有被我國落下太遠,而韓國已經接收了第一架F35A。對於我國來說,四代機已經從遙遠的威脅變成了眼前實實在在的威脅。

目前我國裝備的殲7、殲8和殲轟7,雖然整體技術水平略差,但是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尤其是接近200架的殲轟7飛豹,目前仍然是我國最重要的戰術打擊力量。

飛豹的載荷航程性能非常優秀,可以在獲得制空權的情況下執行炸彈卡車的任務。雖然性能更加先進的殲16目前正在大批量換裝,但是殲16首先要配合殲20執行指控任務。機體還比較新的飛豹仍然是我國重要的打擊力量。

殲8的空戰性能已然落後,但是搖身一變成為戰術偵察機後,仍可以利用自己高空高速的優勢獲得生存空間,仍有相當的戰術價值。

數量最龐大的殲7才是最需要淘汰的。目前我國的殲7除了執行有限的邊境管控任務外,已經沒有什麼真正的戰術價值,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持空軍編制,維持一支龐大的飛行員隊伍。

但是,這麼多二代機很難一下子就完成換裝。目前我國能生產戰鬥機的廠商有北邊的沈飛和南邊的成飛。沈飛主要生產殲16、殲15,近年來又復產了一批殲11B系列。成飛主要生產殲20和殲10系列。目前兩家主機廠每年交貨的戰機數量在100架左右,僅次於美國。這樣的生產速度已經接近飽和,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空軍的需求。所以,南北兩家主機廠、包括髮動機生產廠商目前都在擴建廠房、增加生產線。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別在黑這、黑那的了,在中國空軍對新戰機望眼欲穿的情況下,每家廠所都很重要。

說道這裡,筆者要提一下中俄間蘇35的交易。我國訂購的24架蘇35目前已經完成交貨,現在網上為是否應該繼續訂購吵得不可開交。有些人認為繼續訂購蘇35說明我國的殲20、殲16中看不中用,如果好用的話,為什麼還要繼續訂購蘇35呢?筆者覺得,有這樣想法的人要麼是心理陰暗、要麼就是智障。蘇35無論是否強於殲20、殲16,至少它比殲7、殲8強吧?在國內產能已經飽和的情況下,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利用國外產能以最短的時間獲得頂用的裝備,難道不是好事嗎?

在還有6、7百架二代機急需換裝、100多架蘇27即將到壽的情況下,再糾結蘇35是否強於殲16這樣狗屁倒灶的事兒,都是些那啥。筆者堅決支持繼續引進蘇35,如果能用我國更先進的航電技術進行合作改進,那是更好不過的事情。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財大氣粗到能夠全部裝備五代戰鬥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還有許多老舊的機型在服役,其中包括大批的T-38教練機,這是一款比我國的二代戰鬥機列裝時間還要長的機型。


殲-20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這是一款具備隱身能力的先進的機型,目前已經開始列裝作戰部隊。殲-20戰鬥機是一款我軍的拳頭裝備,隱身性能保證了這款機型的作戰效能。

我國還處在發展中國家階段,殲-20戰鬥機之類的第五代戰鬥機造價非常高,另外由於四代機目前在產的機型不是很多,在未來作戰隱身化的前提下就不會大批量的建造,這個就處在一個尷尬之中了。


大批二代戰鬥機還在服役不是隻有中國特有的現象,包括日本航空自衛隊等也有大批的二代戰鬥機在服役,歐洲國家最近幾年前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代戰鬥機還是會退役的。


航空視界


俗話說“胖子不是一口吃的,但是胖子卻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我們的空軍也一樣,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90年代我們連三代機都沒有裝備多少,而且僅有的那幾架還是從俄羅斯買來的蘇-27呢!而如今我們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不要過於急切,給我們空軍時間好嗎!


我們的一,二,三代機的代表

在這裡首先說明一下,我軍方標準殲-20屬於四代機,而殲-10系列,殲-11系列都屬於三代機,而殲-7系列,殲-8系列都屬於二代機。如果按照美俄目前的標準,整體上都是提升了一代,也就是說,殲-20,F-22,蘇-57,F-35這都是五代機。也就是我們題主所說的五代機了,這樣就不容易混淆了。而題主所說的二代機就是我們的殲-7,殲-8系列。


正高大上的科幻殲-20戰機

我國目前擁有1300餘架三代機(按照我們軍方標準說話),包括殲-10A/B/C,蘇-27SK/UBK,蘇-30MK/MK2,蘇-35S殲-11A/B,殲-15,殲-16,還有一些殲轟-7飛豹(其實應該算是二代半戰機)。而我們目前換裝的主力是以殲-10C,殲-15,殲-16為主,蘇-35S就是固定的購買了24架。
滿滿的科幻色彩的殲-16戰機

而在四代機方面,我們殲-20戰機是在2017年中旬開始裝配部隊服役的。目前數量還不清楚,外界普遍猜測應該在20架以上。殲-20戰機還是屬於小批量裝備部隊時期,殲20戰機還沒有完成真正的全面生產,與其配套的WS-15發動機還沒有定型,目前還不會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量產應該會在2019-2020年開始,而且可能要生產10年以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戰機的研製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更新與替換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到目前我們為什麼還會擁有幾百架的二代機了。而我們的二代機的數量一直程逐漸下降的趨勢,2017年的時候我們二代機還有600多架呢,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在進一步縮小。這就已經說明了我們在快速換裝,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還是很大的,除了老舊的二代機殲-7、殲-8需要換裝以外,我們還有90年代初期引進的蘇-27SK都已經到了飛行大限(主要是我們使用的強度太高,飛機已經到了安全壽麵年限),我們不得不要對其進行逐漸的退役,換裝我們的新戰機。
成排的殲-7戰機依然在服役

而所謂的老舊的殲-7、殲-8都是90年代生產的,還有部分壽命沒有用盡,完全還可以執行,防空截擊,對地攻擊等任務,還可以再繼續服役到2020年以後,那麼在我們的新機沒有生產出來之前,繼續使用二代機,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殲-8Ⅱ戰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束語,作為事物發展都需要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的戰機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新陳代謝總是需要逐步的來完善,更何況我們國家為了改革開放,虧欠我們軍隊的時間又那麼多。我們需要改觀,那就需要時間,給我們國家一些時間,給我們軍工人一些耐心,相信我們的成就會越來越讓大家滿意,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看今天的珠海航展開幕了!!


淡然小司


裝備的更迭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裡面牽扯造價和後勤保障的問題,要循序漸進的換裝

我國的第五代戰機項目啟動於1997年,2011年殲-20實現了首飛,到2014年基本完成定型,2018年2月殲-20正式列裝部隊。

相比於第四代戰鬥力,五代機的最大優勢在於隱身性,這就如同我看得見敵人,但敵人卻看不見我,敵人只有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所以五代機在跟四代機的演練中,往往以碾壓的成績獲勝,這在美國的紅旗軍演中已經得到了多次印證。

在紅旗軍演中,美國的F-22戰鬥機與歐洲的颱風戰機的交戰基本都是以大比分優勢取勝,雖然偶爾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但總體來看,四代機即便是再怎麼升級也不是五代機的對手。這讓德法兩國徹底放棄了對四代機的升級計劃,兩國準備聯合生產五代機。(世界首款五代機——F-22戰鬥機)

在今天才開始著手研發五代機顯然是落後於節奏了,但德法也沒有辦法,畢竟隨著五代機的普及,四代機就變成了活靶子了,所以五代機的研發工作必須硬著頭皮上了。

既然在五代機面前,四代機如此不堪一擊,那麼為啥我國現在還在生產四代機?全部換成五代機不好嗎?

全部換成五代機當然好啦,但是換裝備還要考慮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造價!每年的軍費是有限的,五代機雖然好,但價格太貴了。

就拿美軍的F-22來說吧,F-22早在2006年就正式入役美國空軍了,到目前為止美軍共計接受F-22大約180多架(包括實驗機),這個數量遠遠少於美軍當初的預期,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在F-22裝備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架飛機根本沒有對手,可以說獨孤求敗,沒有必要再繼續採購了。

其二則是F-22的造價太貴了,現在F-22的單價已經逼近3億美元了,這還沒算上平時保養的費用,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經不起這麼個花錢法!

基於以上這兩點,目前F-22只是部署在美國本土和幾個重要的海外軍事基地,美軍現在的主力戰機仍舊是F-15和F-16。

F-15是美國在上世紀60—70年代研發的戰機,雖然距今時間非常久遠,但是由於該機型底子好,外加美軍不停地迭代更新,從發動機到航電設備,再到機載武器,今天的F-15仍舊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戰鬥機。除了在沙特手中翻過車以外,F-15在正常軍隊手中從未有被擊落的記錄。(F-15戰鬥機)

作為美軍的主力戰機,F-15在服役之初時的各項性能都非常拔尖,但是由於造價問題,美軍決定再研發一款價格較低的輕型戰鬥機,從而和F-15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於是F-16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後來的實戰證明,F-16雖然價格低,但戰鬥力絕對不低,以至於很多國家直接將F-16當做主力戰機使用。

如今雖然五代機已經服役多年,但擁有五代機的國家並不多,四代機目前還是可以滿足大多數國家的需求的。就算是美國,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F-15和F-16都還是主力戰機。至於F-22,則是美軍的大招,平常輕易不用,用則天崩地裂。

而我國所面對的情況和美國差不多,殲-20雖然性能優良,但現在中國周邊還沒幾個國家有五代機,殲-20的實力發揮不出來。再說殲-20造價也非常貴,既然暫時用不到,不如多造幾架四代機。畢竟我們國家領土非常遼闊,五代機再如何先進,數量不夠也看不過來。因此殲-10戰鬥機依然會作為我軍的主力戰機,與殲-20高低搭配使用。(殲-10C戰鬥機)


千佛山車神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水要一口一口的喝”,否則會被噎死或嗆死的,最終是得不償失啊!即使我們已經研製出了殲-20隱身戰鬥機(我國稱為四代機,美國稱為五代機),但是要說全部將大量的二代機一下子全部退出現役,估計沒有那個國家能夠做得到,包括航空工業強國美國。我認為這是在正常不過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根據美國2019財年國防預算法案來看,美國也僅是打算花76億美元裝備77架F-35。美國每年的軍費我們都知道,7000億美元左右可以超過它後面幾十個國家之和,老美想短時間內換裝大量F-35都不可能實現的。這其中包括了製造能力、錢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內,而且大量換裝後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否則別人天天來飛到你頭上,這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換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心急不得。

隱身戰鬥機雖好,但是目前作為敲門磚以及執行縱深突防等特殊任務,還沒有那個國家將隱身戰鬥機的作戰定位好,只能說是在入門階段;而且攜帶的彈藥數量遠遠比不上三代機;一下子就像用隱身戰鬥機換裝完二代機,即使有足夠的產能,這麼貴的傢伙都不知道怎麼大規模使用,作用也不必現在三代機的大,要來幹嘛,軍備競賽啊!最終不是被別人搞死,而是自己先搞死自己。

飛行員也是個大問題,即使是目前的二代機飛行員換裝三代機後,也需要逐步適應的過程,加上駕駛二代機的大多是年齡較老飛行員,讓他們再去摸索高精尖的三代機或四代機,實在是一個大問題。等老一代飛行員退役後,他們駕駛二代戰機會隨著他們一起退出現役,隨後大量的三代機四代機進入原先二代機的戰位,三代機、四代機的主力必將是從飛行院校畢業不久的年輕飛行員。

其實不只是我們國家,現如今恐怕除了美帝之外,絕大部分國家都還是裝備有大量的二代機,米格-21、幻影Ⅲ等等。只要不是熱點地區,二代機至今依舊能夠擔負起大多數國家的戰鬥值班任務,性價比也高,不至於一下子就換了。戰機不同於軟件,不是從網上下載安裝更新就可以的,進行一次代際戰機的換裝,不只是買戰機需要花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的改造升級、飛行員的改裝飛行訓練以及地勤的培訓等等。

最後想說的是,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中間需要一個漫長的等待的過程,只要萬事俱備了,我們就可以馬力開足使勁造。二代機的換裝也是如此,各方面都必須跟得上才行,不能為了好看就馬上全部換完,任重道遠啊!歡迎給個贊 關注!


弘軍揚客


對於我國依然有上千架老式戰機服役,如何看待呢?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由於我國航空工業長期落後於美俄,基本上都是引進仿製為主,自己沒有能力有計劃地進行戰機更新換代,因此,一代飛機的生產往往會延續很長的時間。我國自從引進仿製J7成功以後,大量生產,唯恐數量不夠,的確在短時間內大大增強了中國空軍實力,由於一直沒有能力研製三代機,一直到90年代末,我國還在引入英國馬可尼的雷達電子設備改進J7,因此,J7的版本眾多,包括J7I、J7II,J7 III、J7MG和J7P型,也導致J7裝備存量很大,後來逐步服役了J8、J8II戰鬥機,後者性能還可以繼續用,但是老版本的J7I、J7II需要儘快淘汰了,J7最新改型的性能還是不錯,依然使用的價值。

J7MG性能還是不錯的,有能力進行中近距空戰

老式J7戰機

其次,現在我國有能力自主開發戰機後,之所以不迅速更換所有二代機,主要還在於戰機壽命週期與更新週期共同決定的。當維持某一穩定機隊規模時,新加入的戰機與淘汰的戰機會形成平衡,這種模式是和平時期資產價值最大化的更新模式,可以優化存量資源,包括生產線資源與存量戰機資源。一次性大規模更換是不科學的,也不利於追蹤最新的技術,因此,西方國家一般都批次更新,新老並存。

以色列也F4“鬼怪”戰鬥機依然在服役

第三,新老並存,壽命結構與技術結構均衡合理是裝備理想的新陳代謝方式,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完善的戰機研發、製造與使用體系,是一個國家空軍現代化的標誌,也體現了大國自信。


鶇飛天


既然說了有300多架二代機服役,那麼就不能按照老毛子標準說我國研製出的是五代機,而是應該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這樣問,為什麼四代機已經研製出來了,我國卻還有大量二代機服役。


截止2018年1月我國目前在役的二代機大約還有600架,主要包括238架殲-7、96架殲-8、240架飛豹戰鬥轟炸機,而這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了,性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殲七殲八是米格21的一奶同胞,雖然作為兩倍音速機,高空、高速性能不錯,成本也低,維護也簡單,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金子招牌,但是再怎麼讚美也無法掩蓋他們二代機的屬性,在空戰中遇到三代機、四代機基本上只有被吊打的份,指望他們打贏未來戰爭是不太現實的,這也透露出一種無奈,不是我們想用二代機,而是沒有辦法,產能跟不上,軍費還是不夠用,為了便宜必須得用二代機。


我國目前三代機加四代機總數已經突破1000架,主要有420架殲10,580架左右的側衛系列(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15架以上的殲20量產版。從目前曝光的消息來看,我國戰機產能仍然略顯不足,雖然各大廠家都已經開始推廣脈動生產線,但是目前還沒有到產能爆發期,再過一兩年換裝速度應該會加快許多,而目前沈飛復產殲11B主要原因還是應對師改旅後航空兵編制擴充的應急之舉。

二代機目前存在的意義可能就是用於和平時期的攔截和驅逐任務了,我國裝備的大部分都是二代深度改進型,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外國偵察機、電子戰飛機、運輸機等輔助飛機入侵防空識別區和領空時使用二代機執行攔截驅逐任務效費比更高,簡言之也就是更省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強大,戰機生產能力的提高,二代機被淘汰是早晚之事,不過就算被淘汰他們也是曾經守衛祖國領空的勇士,絕對不容詆譭!



軍武吐槽君


對於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1、雖然我們已經研製出了殲20和殲31戰機,但是技術方面還沒有完全成熟。由沈飛研發的殲31戰機到目前為止仍然還在試飛階段,切因該項目並非國家立項,是否會服役於空軍還是個未知數。殲20雖然已經服役,但是已服役的殲20的發動機還是由俄羅斯提供,說明我們的殲20還是會限制於他人。雖然我們有為殲20專門研製WS-15,但是它目前還不成熟,無法滿足殲20的性能要求。只有當WS-15列裝殲20時,殲20才能是完全成熟。

2、即使我們想大量換裝殲20,但是由於製作殲20的高新技術及材料涉及範圍太廣,超級計算機、高精密數控機床、新型複合材料運用、高新冶金技術等等。而我國建國時工業基礎幾乎為零,高精密數控機床、新型複合材料運用、高新冶金技術等方面起步慢,即使我們想大量生產殲20,我們的生產線就算日夜趕工也無法滿足要求。

3、殲20的造價比三代機高很多。殲20需要的新型複合材料多切廣,加載的電子系統、雷達系統以及武器系統都是我國最為先進的,所以製造一臺殲20大約需要6-7億元左右,並且後期地勤維護所需要的資金也不少。故而現在開始大量製造殲20,我們的空軍會被拖垮。

4、我們主題中所說的二代機主要是殲-7、殲-8以及其改進型。二代機大約還有600架,主要包括238架殲-7、96架殲-8、240架飛豹戰鬥轟炸機,而這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了。這些戰機在我國服役數量最多時達到幾千架。然而進入21世紀,這些戰機因性能跟不上慢慢被蘇-27SK/UBK,蘇-30MK/MK2,蘇-35S殲-10A/B/C,殲-11A/B,殲-15,殲-16等淘汰。但是由於二代機數量多,不可能在幾年內就全部完成換裝,這需要一個過程,這也是我們迫不得已的一個過程,因為我們比別人晚起步太久了。

現在二代機已在逐步的在退役,慢慢地被三代、四代機替換,逐步的加強我國的空軍力量。即使二代機避免不了完全被淘汰的地步,但是他們依舊在發光發熱,為我國空軍貢獻它們最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