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古代用兵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幾乎是千古不變的鐵律。將領帶兵打仗之前,必須要提前準備好糧食和草料。糧食是給人吃的,草料自然是餵養馬匹的。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戰爭中糧草的先決性意義。

《孫子兵法》有言“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古代兩軍對壘,除了拼裝備、戰鬥力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源源不斷的糧草後勤補給。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為什麼說糧草至關重要呢?因為古代戰爭太耗費糧草了。原因如下:

  • 第一,整體來看古代是農業社會,糧食既是最為核心的戰略物資(遊牧民族如此),也是最為緊缺的生存資源。儘管農業社會主產糧食,但人們對糧食的獲取能力卻很不足,具體來說就是人地矛盾突出。一方面,生產工具落後,勞動生產力低下,這就註定糧食不能高效生產;另一方面,古代自然災害頻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糧食的產出。有人說,二十四史看似講人和事,其實就是一部災荒史,災害和饑荒接連不斷。綜合以上兩者,可以看出在古代糧食總體上是緊缺的,更不要說人馬集聚的軍隊了。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 第二,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這個時代的戰爭的最大特徵就是,短兵相接,士兵人數眾多。史書中,古代的大型戰爭人數動輒百萬左右,這一記載雖然有所誇張,但真實人數定然不會太少。如此大規模的用兵,有時候還是長途作戰,解決吃飯問題已然是頭等大事。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 第三,古代的戰爭無論是動因還是結果都與糧食密切聯繫。這些戰爭要麼為掠奪包括糧食在內的資源而戰;要麼為民族或階級矛盾而戰。無論哪種都會破壞土地,使農田荒蕪,造成新一輪的糧食緊張。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以上從宏觀層面分析,古代打仗是要耗費大量糧草的。有人問了,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何一打仗就糧食緊張了。從第二、第三點原因可以看出,戰爭造成了人員的大量集聚和生產的全面破壞,戰爭自身就會加劇糧食緊張。

古代戰爭還要考慮另一個因素,這就是糧食的運輸。古代道路不好,加之運輸工具落後,如何運糧已然是個難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每牛載10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奔走如飛。這雖然是文學演繹,背後反映的是糧草運輸之難,作者不得不讓諸葛亮開掛,來解決這一難題。不同於文學演繹,現實情況是,人們在陸運的基礎上,又開發了水運運糧。這也是古代河渠的起點終點多位於京師與產糧區的原因之一。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當然,大戰在即,倉促運糧是不現實的,為此人們建立了倉儲制度。據《舊唐書·食貨志》,唐開元以後,糧食水運改直運為折運,“水通則隨近運轉,不通即且納在倉。”遇到戰略性的戰爭,大都是提前囤好糧食,打仗時具體去分發就可以了,等到糧食吃完,戰爭勝負也就出來了。這也是古代戰爭以少勝多的關鍵所在。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正因為戰爭中糧食至關重要,古人常常使用“火攻” “斷糧”的辦法來使對方喪失戰鬥力。如官渡之戰中曹操舉火夜燒烏巢糧,以少勝多敗袁紹;七國之亂時,七國舉兵,直逼中央,結果被周亞夫斷了糧道,叛軍不戰自亂。這些都是糧食問題決定戰爭勝敗的經典案例。


不打仗也要吃飯,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會糧草吃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