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通过男孩巴鲁、少女希达与海盗婆婆等人针对阴谋家们的活动展开了强有力的控诉,承载了宫崎骏关于战争、爱情、人性等哲理的深入思考,天空之城有强烈的寓言性色彩,以惊心动魄的画面,酣畅淋漓的音乐倾诉着宫崎骏对战争的谴责,并借用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让观众在体会到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的同时,深入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今天,我就从这部影片的色彩审美、空间架构、音乐呈现和主题内涵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体会伟大工匠画师为我们带来的美轮美奂的感官冲击和哲理反思。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01、五彩斑斓的色彩推动着剧情发展的作用,生机盎然的绿色、沉静稳重的蓝色、邪恶愤怒的红色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画面色彩的交替比对暗示剧情信息。

西方动画中,色彩更多承担的是实现绚丽视觉表达的作用,但对于宫崎骏来说,色彩绝不仅仅是一种明暗的变化,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表情达意,色彩起到的作用是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宫崎骏对色彩的尝试运用从《天空之城》已经开始,并逐步运用到后面拍摄的动画中。

影片从昏暗的夜空开始,身穿蓝紫色的海盗们驾驶着飞行器开始天际的角逐,这种暗色调的颜色给观众一种无法窒息的紧张感,而在飞船中的希达则沐浴在一片柔色的温暖光线中,灯光之暖与天空的黑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希达迷茫忧郁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生活鲜活,这就是颜色对于观众心理的暗示作用。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影片中处处可见绿色的天地,整个大地散发着勃勃的生机,希达身上的飞行石发出的也是绿色的神圣之光,绿色是希望和正义的表征,无虑困难有多大,只要有绿色出现,一切就会有转机。

红色在中国是吉祥如意的色彩,可是在日本动画中,红色却成为了贪婪的象征,当军队抓到希达后,希达飞行石唤醒了沉睡中的机器人,随着战斗的开始,场景变成了火的海洋,这象征着人们贪婪的欲望和无休止的愤怒,在最终的决战中,红色同样表达出这样的情绪指代,通过对战争灾难的刻画和人们痛苦感受的渲染,反映出对反战的渴望。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希达的服装多使用黄色,这表现出女孩的甜美可爱,黄色是大地、太阳、希望的颜色,希达身上就有种豁达开朗的快乐元素,而影片中一旦他身上的黄色服饰换掉了,马上她就会陷入到危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宫崎骏对黄色的偏爱,这表明即使科技再发达,植物没有了土壤,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巴鲁的形象也同样使用了黄色的帽子和浅红色的马甲,洁白的衬衣和蓝色的裤子,这些颜色给观众一种暗示,巴鲁是一位年轻有为、活力四射的青年。

在影片后段,巴鲁带着希达去往天空之城,色彩由黑暗逐渐变亮,最终颜色丰富起来,呈现出绿色的大地、蓝色的天空、鲜艳的花朵,这些颜色更迭都向我们说明,他们已经从外界进入了天空之城,这就是通过颜色的交替比对来暗示剧情的信息。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02、天马行空的幻想场景产生新颖的视觉体验,结合写实的绘画技巧塑造出生动立体的天空之城拉普达,成为人们心中与世无争的精神家园。

宫崎骏很擅长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出真实的感受,本片的背景设定源自英国的威尔士煤矿,比如行驶在铁道上的旧式火车,就是典型的借鉴西方古典油画风格的表现手法,通过具象化的视觉画面营造真实感,利用复杂的室内场景构建起真实的空间状态。

宫崎骏善于利用透视法则,无论是在辽阔的自然风景还是拥挤的小房间,通过细节的深入刻画表现出真实的质感,比如粗糙的木头质地、凹凸不平的矿石、坚硬的宇宙战舰,这些都体现出了真实的视觉效果。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天空之城本身就具有超现实观感,它就是建立在大树上的绿色城堡,依靠螺旋桨的浮力漂浮在洁白的云层之间,这象征着蓬勃的和谐之美,制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场景空间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变化,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壮阔、神秘、幽静、恐怖等等,在空间中还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比如火车行驶进纵深空间,观众们就会产生悬念,究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空间压迫感带来的感觉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空间造型的魅力也逐渐彰显出来。

小镇上的建筑层峦叠嶂,形成了多个不同层次,彼此通过若干个空间进行组合排列,这种错落有致的空间组合会带给观众升腾、敬畏的视觉感受,而那些彼此交错的高架桥铁轨,则架空在不同的山谷之中,由于锁链连接起一座座山谷。这些复杂的层次交错,会加强空间结构的落差感,产生奇幻的观感体验。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03、电子合成器配合管弦乐队烘托气势磅礴的音效,以优雅的风笛配合画面塑造宁静安详的氛围,安静有时也是一种“声音”,主旋律的宛转悠扬让观众体会归属感和安全感。

音乐作为抽象艺术最能触发观众的心灵,表达出创作者的主观态度,传递那些细腻而无法表达的人物内心活动,深入细致的刻画人物情感。曾十次被提名为奥斯卡最 佳音乐奖候选人的杰利·戈德史密斯曾在采访中说:“我曾在指挥演奏的过程中潸然泪下,只觉得一股凉气顺 着脊骨上升,这就是音乐在刹那间发生了作用”,久石让的音乐无疑起到的就是这种潸然泪下的作用。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天空之城》的配乐融入了爱尔兰民谣的元素,当希达和巴鲁登上天空之城时,电子合成器的奇幻音色搭配管弦乐队的恢弘气势,展现出天空之城的壮美景象,两人那种激动凝视的效果通过音乐的辗转悠扬飘散而出,简洁的旋律给人豁然开朗的宏大场面,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主题旋律还使用了优雅的风笛声音,空灵的钢琴伴奏,似乎希达从飞行船跌落时心情却平静安详,与之后管乐体现的巴鲁慌张、忙乱的神情对应,悠扬的小提琴和吉他伴奏则烘托出比静更真实的感觉。音乐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倾诉着浪漫故事中淡淡的忧伤。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音乐本身有种潜在的力量,杰利·戈德史密斯在采访中曾说:“用音乐一定要吝啬,只在必要 的时候派用场。我坚信一部影片中最多只能有三十分钟音乐,否则你会腻味的”,所以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场景或情感,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美,静也是一种“音效”。

影片中的希达和巴鲁进入天空之城时,意识到自己身处拉普达之内,出现了长达12秒的静默,画面上只通过两个人的神情就点燃了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们思考下一部将会发生何种情景,暂时的无声衬托出拉普达的神秘感和恢弘气势,其中的静默也会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影片的主旋律悠扬婉转,宁静致远,平静中流露出一丝的悲伤,直抵观众的内心,这段乐章每次都能唤醒观众们的美好思绪,体会音乐带来的神奇世界。

04、纯真留给儿童,反思留给成人,对人性的挖掘和战争的反思贯穿始终,在辉煌文明面前,如何合理的加以利用构成影片的主旋律。

宫崎骏的电影总会把人文精神上升到哲理层面进行思考,作为最早期的影片,《天空之城》没有敢大张旗鼓地提出了对战争的批判,他用纯真善良的希达和巴鲁形象,呼唤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私欲,是促使他们时常挑起战争的原因,包括人类不同种族间的战争,人类与动物的战争,人类与自然的战争”,由此看出,本片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但是在艺术形式上却使用了象征手法,把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将人们拖入战争牢笼的经历用寓言般的故事讲述出来,寓教于乐地给观众提醒,不要忘记这些罪恶的行径。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影片自始至终都有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巴鲁、希达一直在与黑恶势力抗争,这构成了影片的主线,普拉达的形象来源于《格列佛游记》,尽管其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毁天灭地的能力,但它并不能让人类幸福,与其说它是梦想之城,不如说它是空虚的躯壳。

影片开头风车在摆动,人类的采矿机不停的向下挖掘,最终绿色的草原消失了,留下庞大的工厂和滚滚的浓烟,人类在实现从大地向天空进发梦想的同时,却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技术突飞猛进,建立了无数巨大的城市,可以在天空中生活,却失去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性的泯灭,虽然表面上看无关痛痒,但其实质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在辉煌的文明面前,希达说出了其中的本质“如今我明白拉普达灭亡的原因了。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尽管有可怕的武器,操作很多可怕的机器人,但是,离开泥土就活不成了”,影片结尾,她和巴鲁在黄昏中回到了故乡,那里有着甜美的梦想和金黄的稻田,也是梦开始的地方,这其实就是宫崎骏想要观众深入思考的生活本质。

《天空之城》:宫崎骏对二战的反思融入那片蓝蓝的天空

写在最后:

《天空之城》的成功标志着二战后日本青年在战争中反思中觉悟的提升,宫崎骏的高瞻远瞩让他用超前的意识形态刻画出生动立体的空中之城,其中色彩的使用、音乐的搭配、场景的构建都能看出大师的端倪,无论是从风格还是情绪,宫崎骏已经开始探索和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的成功运用使得影片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END-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是表叔,百万爆文写手,码字不易,来都来了,请点个赞再走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