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光明日報:提高抗疫文藝書寫水平須從四方面著手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疫文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文藝工作者積極投入文藝創作,詩歌、繪畫、書法、舞蹈等呈現井噴之勢,形成了特殊時期的“抗疫文藝”現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藝”書寫?筆者認為應向中國美學精神禮敬,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直面災難的大智大勇、頑強抗爭的人文情懷;向抗疫現實靠攏,深入觀察和把握黨中央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策部署和顯著成效,瞭解抗疫一線和身邊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蹟,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故事;向災難書寫的縱深掘進,努力探尋“抗疫文藝”獨特的內在美學意味和特定表達形式,在藝術追求中凸顯當代中國“抗疫文藝”的風格特徵和藝術氣派。因此,應從“國本、人本、事本、文本”四個方面提高認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藝術表現水平。

國本,即一國之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在觀察感悟和藝術反映防控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現實時,應自覺摒棄輕信謠言、惡意抹黑等創作歪風邪氣,書寫和記錄這場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疫情防控阻擊的人民戰爭,彰顯中國人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國精神,為國家抗疫奉獻藝術力量。

人本,即以人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次疫情來勢兇猛、波及面廣,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命安全。藝術觸角須與生命關懷、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發現患者、醫護人員、志願者以及隔離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情緒,尤其是對逝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情感撫慰和精神激勵,是文藝搭建安撫疏通渠道和體現人道情懷的特殊價值所在。“抗疫文藝”創作應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關心群眾疾苦,通過“抗疫文藝”特有的感染力影響力,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眾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觀事實為本,真實反映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次疫情影響之廣前所未有。藝術的深度書寫需要廣泛採信、明白就裡,許多事情尚在過程之中,切不可捕風捉影、罔顧事實、不求甚解。沒有現場感,就難有藝術真實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金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寫道:“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抗疫文藝”創作需要宏大的真理敘事與細微的客觀描述完美結合,以一部部具體抗疫作品,反映整個國家和全體中華兒女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風貌。離開或曲解甚至為了所謂藝術虛構而挑戰真實底線,這不是“抗疫文藝”的內涵規定性和美學基本要求,是難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的。

文本,即以文藝作品為本。目前“抗疫文藝”出現激情有餘而審美不足、表象敘事多於沉澱表達的問題,主要因為創作者在疫情暴發特別是居家隔離之後,急於通過藝術創作儘快進入防控阻擊戰之中,表達創作者情繫疫區、加油鼓勁的強烈願望和關切之情。這種激情澎湃的創作現象與階段,一般來看,在災難到來之初都會經歷。在持續和沉澱階段,卻需要理性思考和藝術思維的貫通。一場災難對人民生命財產、經濟社會發展的破壞及其給人們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極其深重的。災難題材的特殊性,隱含著書寫方式的獨特性。需要藝術家對災難本身的突發性、破壞性、震盪性等展開綜合性系統性觀察,對人類抗擊災難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對人類在與災難的抗爭中所體現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擊的偉力和精神進行表現,把筆觸深入到民眾生活狀態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種表現情勢之中,深入到家國關係與民族命運之中。只有這樣,才會創作出能夠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們思想共鳴的,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的,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我們期待“抗疫文藝”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湧現出更多生動反映抗疫一線感人事蹟、書寫中華民族不為任何艱難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詩。

(作者:李明泉,系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