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燈火照亮國家治理新徵程

【學者短評】

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吹響了“中國之治”的衝鋒號角,讓我們對中國的未來更加充滿期待、充滿希望。作為民族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時代先聲,文學在凝聚民眾力量、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作為文學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和使命之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治理國家是一個系統工程,文學絕非旁觀者,而是這個系統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作家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與判斷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監督與審視作用,特別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社會制度整體運行的敏感反應,常常通過其作品,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發揮作用。文學可以通過打動心靈世界的作品,化解人們心頭的矛盾與情緒,培育道德、堅定信仰,從而使人們在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中自覺自願、積極主動。制度是生硬和冰冷的,文學使其更加人性化、富有溫度,使得治理過程和治理效果更加順利與圓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年初,我先後5次到浙江安吉等地採訪調研,深入瞭解餘村、安吉和浙江各地在近十幾年間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兩山論”、推進社會全面發展的情況。震撼之餘,我寫下了長篇報告文學《那山,那水》。後來,《那山,那水》還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保證,也是我國向人類進步貢獻文明成果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始終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在過去40多年的創作經歷中,我在這方面深有體會。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地為了追求經濟指標,亂採亂挖礦山,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我在各地採訪和調查中遇到了許多觸目驚心的事,後來寫成《共和國告急》,揭露了這些亂採亂挖礦山、破壞自然資源的事件,引起強烈社會反響。這部作品也獲得了首屆魯迅文學獎。針對我國應試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弊病,我在世紀交際的幾年中連續推出了《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恐怕無愛》“教育三部曲”,對中小教育和高考制度提出了許多建議。

文學是照亮人生的燈火,同樣可以照亮一個民族的未來、一個國家的治理征程。廣大文學工作者理應用自己的真情與心火,為國家治理點燃光、釋放熱,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

(作者:何建明,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王斯敏、蔣正翔、蔣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