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禍起蕭牆後引發的後三國領土爭奪戰

引言:當天下格局處於相對平衡的時候,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就只能等到一方的失誤才會打破。隨著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三國時代來臨。東魏、西魏、南梁形成了相對平衡的局面。就在這個時候,原東魏的重要將領侯景,因為與當時東魏實際掌權人高澄不和,叛離東魏。幾經輾轉之後,侯景率部投靠了南梁的蕭衍。當時誰都沒有想到,侯景的投梁竟然打破了南北朝的平衡局面。投梁後的侯景,聯合蕭正德,發動侯景之亂。南梁開始陷入混亂。東魏與西魏趁機奪取南梁土地,一場改變南北朝平衡局面的邊境領土爭奪戰開始了。

禍起蕭牆後引發的後三國領土爭奪戰

侯景之亂



內外勾結,南梁刀兵四起,陷入大亂

作為一個政治投機者,侯景的想法很簡單,誰讓他擁有更大的權勢,他就投靠誰。侯景本人心高氣傲,素來瞧不上二世祖高澄,與他面和心也不和。在高澄繼承了其父高歡的職位後,他成為了東魏的實際控制者。侯景擔心自己會被高澄誅殺,而投奔西魏。可當時西魏的實際控制者宇文泰,又一直對侯景心存戒心。無奈之下,侯景只好率領自己所掌管的河南各郡縣投靠了南梁。

侯景的投靠,對蕭衍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南梁名將陳慶之死後,蕭衍手下已經沒有將領能夠承擔重任,侯景的到來,讓蕭衍的麾下又多了一個名將,他希望侯景可以成為他完成北伐大計的領軍人物。此外,侯景所轄的河南各郡縣,是南梁一直夢寐以求的土地。基於以上兩個因素,蕭衍接受了侯景的投奔。至於侯景的輕於去就,兩面三刀,蕭衍並不在乎,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侯景。

當然,侯景的老東家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他連人帶地的去歸順南梁。時任東魏大將軍的高澄對侯景的叛逃發動了一系列的攻勢。人回不回來暫時不重要,土地一寸都不能有失。南梁這邊為了接應侯景能夠順利投梁,也為了能夠完整的接收侯景下轄的河南各郡縣,派出了蕭淵明接應侯景。結果,事情的發展出乎蕭衍的預料。蕭淵明不僅沒有能夠順利的接收侯景下轄的河南各郡縣,就連他帶去接應的十萬南梁水軍都被東魏打的落花流水。蕭淵明本人還成了東魏的俘虜。偷雞不成蝕把米,侯景投梁沒有給南梁帶來任何好處,只帶去了一顆定時炸彈。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外交成了南梁與東魏的主題。兩方針對侯景與蕭淵明展開了一系列的交涉。最後南梁蕭衍決定,以侯景換會蕭淵明。要說起來,蕭衍這個人在早期的時候絕對是南北朝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但他也是越老越糊塗。侯景是什麼樣的人,你真的看不出來麼?你為什麼不做好保密措施呢?南梁與東魏的眉來眼去,相互交涉被侯景知道了。侯景不僅知道了兩方的交好,也知道了他成了蕭衍換回蕭淵明所用的那個代價。於是,侯景開始有了自己的打算。

可當時的侯景無人無兵,只有他之前帶來的800殘兵卒。如果這個時候蕭衍下定決心剿滅侯景,那後來的侯景之亂根本不會爆發。有意思的是,蕭衍一邊與東魏勾勾搭搭,一邊又滿足侯景的一切要求。為了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條件發動戰爭,侯景做了兩件事。一方面通過寬民政策來募兵,一方面向南梁朝廷要錢要糧。只等待時機成熟之後發動叛亂。

除了發展自己,侯景還聯繫上了蕭衍的養子蕭正德。作為皇室子弟的蕭正德,本來有著大好的前景,但這個人卻絲毫不懂得珍惜。用八個字來形容他,那就是枯惡不悛,無藥可救。如果不是宗室子弟,以蕭正德的所做所為砍頭二十次都是足夠的了。就是這樣的人,對南梁的皇帝寶座產生了興趣。那他自然是侯景要拉攏的對象,於是就有了

侯景知其有奸心,乃密令誘說,厚相要結的相互勾連。對此,蕭正德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遺正德書曰:“今天子年尊,奸臣亂國,憲章錯謬,政令顛倒,以景觀之,計日必敗。況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辱,天下義士,竊所痛心,在景愚忠,能無忿慨?今四海業業,歸心大王,大王豈得顧此私情,棄茲億兆!景雖不武,實思自奮。願王允副蒼生,鑑斯誠款。”正德覽書大喜曰:“侯景意暗與我同,此天贊也。”遂許之。

就這樣,在侯景的一番吹捧之下,蕭正德也忘乎所以,與侯景形成了戰略聯盟。一切準備成熟之後,侯景發動了改變南北朝格局的最大叛亂——侯景之亂:

戊戌,景反於壽陽,以誅中領軍硃異、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衛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為名。


禍起蕭牆後引發的後三國領土爭奪戰

侯景


東魏趁此機會圖謀江淮

我們不去評價侯景的人品如何,就軍事方面來講,侯景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為已經與蕭正德勾結好了,侯景發動叛亂之後把戰略目標直指建康。在別人都以為侯景不會渡江的時候,羊侃提出過侯景會渡江而戰,並建議提前做好戰略部署。但是,羊侃的建議被人們忽略了。果然不出羊侃所料,侯景在攻取譙州、歷陽之後,兵鋒直指建康。

當時的南梁,從蕭衍本人到朝中重臣,對侯景的反叛並沒有引起重視。侯景雖然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但也只不過把800人的殘兵,擴充到了8000人而已。對南梁而言,8000人的部隊,其中大多數還是新兵,根本不足為懼。可是侯景有自己的辦法,8000人的確不多,但當時南梁的百姓對士族壓迫非常的不滿。侯景正是利用了這種不滿迅速的讓自己的部隊達到10萬人。

有了足夠的士兵,侯景正式向建康進軍。可巧的是,蕭衍派來抵禦侯景的恰恰是已經與侯景狼狽為奸的蕭正德。在蕭正德的接應下,侯景趁南梁水軍換房之際,把握時機迅速渡江,佔領採石。緊接著侯景發動攻勢,連奪數城,與蕭正德里應外合拿下了建康城。

南梁的混亂對高澄而言,那是看在眼裡,喜在心間。或許,高澄本來就是要借蕭淵明一事離間蕭衍與侯景之間的關係。南梁到如此的境地,對高澄而言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侯景之亂是高澄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侯景叛亂之前,江淮地區一直是東魏與南梁之間的緩衝地帶。淮河這個地方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江湖縱橫,密集分佈,可以通過水上作戰為大軍開路。而且這一帶地勢平坦,適合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如果想讓領土得到進一步擴張,江淮是必須要拿下的:

江南淮北可以通青齊,天下有變則分命大將,將淮北之眾。可以出冀岱、搖青冀,發淮南之師,可以襲許洛、取梁宋

江淮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江淮這一片土地上南梁與東魏那是費勁了心機,現在南梁陷入混亂,高澄當然是要出擊了。

侯景因為有蕭正德做內應,他把自己的主要作戰目標放在了建康。為了儘快的奪取建康,他幾乎帶走了全部的兵力,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江北兵力的空虛。兩淮一代幾乎就到了真空狀態,雖然佔領了眾多的城池,但是沒有哪個城市能形成有效的防禦力量。而這個時候的南梁,與侯景之亂前的南梁也已經不一樣了。眾多的蕭家子孫各自為政,各地方豪強開始招兵買馬,他們都把矛頭直指侯景。一時間,以平定侯景之亂為名的武裝遍佈南梁各地。此時,東魏的高澄開始出手了。

他派出部隊,進軍南梁。讓高澄想不到的是,這次的進兵實在是過於的順利了。侯景所部的將領本身就兵力不足,他們既要抵擋南梁勤王軍隊的進攻,還要防備東魏的襲擊。在權衡利弊之後,侯景留在江北的部隊紛紛投降了東魏。

同時投降東魏的不僅有侯景所部,還摻雜了一些南梁的政府軍。而江北的百姓在見識了侯景的殘暴之後,也紛紛投降了東魏的懷抱。這些主動投入東魏的城市中,甚至包括侯景起家時候的壽陽,王顯貴以壽陽降東魏,根據地的失去這樣一來對侯景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為了能夠挽回一些局面,侯景派大將羊海回撤救援,可最終的結果卻是,海以其眾降東魏。隨著投降時間的推移,東魏逐漸在淮南站穩了腳跟:

東魏使金門公潘樂等將兵五萬襲司州,刺史夏侯強降之。於是東魏盡有淮南之地。


禍起蕭牆後引發的後三國領土爭奪戰

高澄


宇文泰藉機南圖

楊堅作為南北朝的終結者,他所憑藉的就是宇文泰給打下的基礎。北魏分裂,後三國格局的形成之初,宇文泰所在的西魏是最弱小的。從領土上講,西魏最小,從經濟上看,西魏最窮。宇文泰除了要面對南梁與東魏,他的背後還有突厥與吐谷渾。而宇文泰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聯合突厥,擊潰吐谷渾,通過與東魏的幾次交戰擴張了西魏的領土。慢慢的東西魏實力呈現出持平的狀態。這樣的一個人,在南梁陷入混亂的時候是絕不可能袖手旁觀的。

侯景之亂爆發後,南梁黎州的土著豪門楊法琛也趁機發動叛亂,佔據州城,藉機要挾南梁政府,給自己謀取一官半職。結果,他的要挾被南梁政府無視,一怒之下的楊法琛轉投西魏,給了宇文泰進軍南梁的藉口。公元550年,楊法琛引西魏大軍進攻南梁的梁益地區。

面對覬覦已久的戰略要地,宇文泰當然是樂不可支了。他派達奚武與王雄兩路進兵,接連攻陷上津、南鄭等地。南梁的梁秦二州的刺史蕭循,因為無法抵禦宇文泰的攻勢,投降了西魏。在這之後,西魏的進攻可以說是出奇的順利,南梁各州相繼投降。梁、益之地,幾乎全部被西魏佔據。

除了佔據了梁、益之地,西魏政權趁侯景之亂,還奪取了南梁的另一軍事重地荊、襄兩地。為了平定侯景之亂,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禮率兵南下,救援健康。柳仲禮離開司州後,司州的管理者就成了他的手下孫暠。可孫暠卻在沒有任何危機的情況下投靠了西魏。後來柳仲禮從建康歸來,孫暠又一次回投南梁。這一兩面三刀的舉動引起了宇文泰的不滿。

宇文泰派兵進攻孫暠,西魏在這次的戰鬥中奪取了大量的漢東之地,兵峰直指江陵。此時的江陵是屬於南梁湘東王蕭繹的。為了能夠保自身平安,蕭繹與宇文泰進行了結盟:

繹與忠盟曰:“魏以石城為封,梁以安陸為界,請同附庸,並送質子,貿遷有無,永敦鄰睦。”

侯景之亂平定後,已經是南梁皇帝的蕭繹想要重新和西魏劃分領土範圍。被西魏拒絕後,蕭繹又轉而與北齊交好。此時的西魏,早已不是後三國格局形成之時的西魏了。宇文泰面對蕭繹的背叛,派出大軍進攻南梁。這一次南梁的表現,和以往一樣,沒有讓宇文泰失望。蕭家子弟再一次成了帶路人,雍州刺史蕭詧和西魏大軍一同向蕭繹發動了進攻。西魏與蕭詧的聯軍很快的就抵達江陵,接下來的就是攻佔江陵,除掉蕭繹,以蕭詧替代蕭繹,成為西魏的傀儡政權。經過幾次的作戰,西魏的領土再一次得到擴張,版圖直達長江:

魏立梁王詧為梁主,資以荊州之地,延袤三百里,仍取其雍州之地


禍起蕭牆後引發的後三國領土爭奪戰

宇文泰

從公元548年開始,到公元552年結束,歷史四年,侯景之亂終於被平息。在侯景之亂前的這三個國家局面是:東魏最強,南梁最富,西魏最弱。可是侯景之亂徹底的打破了這個局面,最富有的南梁在經歷了侯景之亂後經濟陷入了低迷。不僅如此,南梁的土地也在此次戰亂中大量的縮水。兩淮幾乎全部被東魏奪走,梁益、荊襄一帶也成了西魏的版圖,南梁變成了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侯景之亂對社會帶來的危害無疑是巨大的,侯景的殘忍嗜殺使得很多無辜的百姓都成了他爭權奪利的犧牲品。但也正是因為侯景之亂的爆發打破了三國的平衡,使得原本最弱的西魏逐漸強大起來。而西魏的強大,也給後來的楊堅終結南北朝分裂局面打下了基礎。


《北齊書》

《周書》

《梁書》

《魏書》

《資治通鑑》

《六朝通鑑博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