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被稱為殺人蜂的蜜蜂來自非洲,於1992年進入美國德克薩斯州,現在南部各州都有分佈。這不它最近又搞事情了……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4萬隻非洲“殺人蜂”湧入市區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是怎麼來的?

殺人蜂的科學名稱為非洲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ris,它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一個亞種。非洲蜜蜂在防禦威脅過程中反應速度快,出動蜜蜂數量多,所以被稱為“殺人蜂”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1950年科學家將非洲蜜蜂帶入巴西用於雜交(和西方蜜蜂)培育超強覓食能力蜜蜂時,被無意間釋放。逃跑後它們很快統治了南美洲大部分區域,並向北移動進入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殺人蜂的分佈,圖片來源於美國農業研究處USDA-ARS

研究者泰勒(Taylor,1985)承認對蜜蜂遺傳學認識不足,無法預測非洲蜜蜂和西方蜜蜂雜交後會發生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雜交後的非洲蜜蜂並沒原本的非洲蜜蜂攻擊性強,它的毒液毒性實際上也比西方蜜蜂(養殖蜜蜂多為西方蜜蜂)小。

殺手蜂真的非常危險嗎?

殺人蜂是可怕,但它完全辜負了新聞媒體幾十年的大肆宣傳。人們對殺人蜂的最初印象可能源自1978年的美國電影《殺人蜂》講述了蜂群大舉襲擊村民的故事。後來加上人們胡編亂造、添油加醋的臆想(沒錯我就是在說某百科、某媒體),讓人相信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動物。它嚴重名不副實,這樣的臭名完全是媒體的鍋。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實際上殺人蜂襲擊人的情況相對罕見,據記載殺人蜂入侵以來約1000巴西人死於殺人蜂,墨西哥自1985年以來死亡175人(這些數據看起來很嚇人,但和胡蜂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胡蜂每年殺死上千人,國內已有案例你大可以查查)。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資料顯示,在它到達美國的頭十年裡,僅有6人死於殺人蜂。殺人蜂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評估,僅是對旅遊和戶外活動產生較小影響。

如何分辨其他蜜蜂與殺人蜂?

除非你是訓練有素的蜂類專家,否則根本無法分辨普通蜜蜂和殺人蜂。它僅比常見的西方蜜蜂小10%,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察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研究者通常是通過解剖和使用DNA測試來確認它是不是殺人蜂。在沒有蜂類專家的幫著下我們可大致從它的行為和習性中識別。1.殺人蜂反應速度更快,攻擊頻率更高。它們能在5秒內對威脅做出反應,而西方蜜蜂可能需要30秒。出動的蜜蜂數量也是西方蜜蜂的10倍。西方蜜蜂通常在被驚擾後約20分鐘就會平靜下來。它的表親殺人蜂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氣,驚擾後幾個小時仍躁動不安。

2.殺人蜂更喜歡遷徙,如果覓食機會少,那麼蜂王就會帶著蜜蜂離開蜂巢尋找新家。每年換巢多達六至十二次。西方蜜蜂比較安定,且種群數量更大。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3.殺人蜂更喜歡花粉而非花蜜,殺人蜂更可能儲存花粉,而西方蜜蜂則儲存蜂蜜。殺人蜂和蜜蜂一樣是訪花昆蟲,並非媒體所報道的“殺人蜂是食肉動物,靠捕食害蟲和其他一些蜜蜂為生”我是搞不懂把它報道成食肉動物是何目的?顯得它更厲害?胡蜂才吃肉呢!

如果遭遇殺人蜂襲擊怎麼辦?

即使生活在非洲蜜蜂(俗稱殺人蜂)的地區,也很難被襲擊。殺人蜂並不會主動襲擊人,襲擊多半是因為不小心誤傷殺人蜂或者讓它們感覺到了威脅。一隻工蜂受到威脅開始叮咬,並分泌費洛蒙(信息素)同類察覺後,就會有非常多的殺人蜂加入戰鬥。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如果遇到襲擊請選擇以下方式:

1.跑!儘快逃離巢穴或蜜蜂,並用衣物遮擋裸露的皮膚,儘快進入室內或車內。

2.如果沒有庇護所,請繼續跑。因為殺人蜂追人的距離約500米,跑得足夠遠,則會停止攻擊。3.不要拍打殺人蜂,也不要揮舞手臂。那隻會讓它認為你是一個威脅,更加猛烈的攻擊你。4.不要跳入水裡躲避,它們可以等您浮出水面,除非你可以屏息足夠久。5.如果有人被殺人蜂蟄傷且無法逃跑,請用您能找到的東西遮蓋他裸露的皮膚,儘快尋求幫助。

6.到達安全區域後,儘快拔掉毒刺,因為蟄人時毒刺會與毒液囊一起從腹部拉出,毒液會不斷泵入體內,越早拔掉毒刺越安全。

為什麼叫“殺人蜂”?它真的那麼可怕嗎?我承受了不該有的榮譽

7.如果被刺傷一次或幾次,請像對待普通蜜蜂蟄傷一樣處理(一般正常成年人可承受10次左右的殺人蜂蟄傷),並監控自己是否有異常反應。用肥皂水清洗刺痛部位,避免感染。使用冰袋減輕腫脹和疼痛。

殺人蜂不過一種相比之下有點暴躁好戰的小蜜蜂,但如果對蜂毒過敏或遭受多次蟄傷,請立即就醫!因為這很危險。

參考:

1.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入侵物種研究中心,官網https://cisr.ucr.edu.

2.Africanized Honey Be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2010).3.MALDI Imaging Analysis of Neuropeptides in Africanized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Brain: Effect of Aggressiveness.J. Proteome Res. 2018, 17, 7, 2358-2369.4.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Home - CABI.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