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守護武漢我們的家!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2月15日,武漢市進一步明確小區封閉管理的主要措施,要求住宅小區一律實行封閉管理,小區居民出入一律嚴格管控,堅決阻斷疫情擴散。

民以食為天,只有做好居民生活供應保障,小區封閉式管理、公共區域管控才能真正做實做到位,才能實現有效阻隔。社區是物資保供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阻隔救治的最前線一站,這給人力有限的社區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重荷之下,他們是怎樣扛下來的呢?

再難再累

只要能及時收治病人就心安

58 歲的何忠是武漢市江岸區永清街道仁義社區黨總支書記,自武漢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他和17名同事,為了完成“應收盡收”“排查清零”工作,24 小時連軸轉,其中包括對社區2524戶居民、5080人的體溫進行監測上報。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何忠告訴記者,因為密切接觸社區居民,他已經近十個晚上沒有回家睡覺了。

他每天除了排查病患,還要監督物業進行病毒消殺,組織物業和業委會團購物資,給行動不便和有困難的老人送飯送藥。封閉式管理時間一長,還要安撫居民情緒,穩控社區秩序。“人少事多,每天都是千頭萬緒。”何忠說。

最近,何忠的心終於穩了。2月13日,社區一位疑似患者確診為新冠肺炎。他上報街道後,患者第二日就被安排進了武漢市第六醫院。

在一月下旬、二月初的一段時間,何忠的社區工作開展得並不順利。當時因為床位緊張,患者找社區,社區只能登記上報街道。“2月6日以後,我們的壓力逐漸小了,前期積壓的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統計上報給街道後,他們陸續得到了床位。”何忠說,社區居民不再恐慌了,尤其是輕症患者,他們知道有方艙可以去,心就安定了,我們也就更安心了。

“社區居民對我們態度也開始緩和了,知道我們在解決問題,在幫助他們。”何忠同事李娟娟說。

他背起40斤重的噴灑箱

兩天為5棟樓21個單元消毒

段凡是橋建集團公司的一名員工,2月15日以來,該公司黨員先後有43人次,分成2個工作組下沉到建橋街的顯正社區和冰塘社區,段凡被分到了梅巖村值班點。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既是黨員又是一名退伍軍人的他,承擔了最重的任務:5棟樓21個單元的消毒工作。“老小區沒有電梯,六七層樓都是我們一層層爬上去,噴灑箱有40斤重,防護服密不透氣,走幾步全身都汗透。我們一層層樓、一棟棟樓地對樓梯間、走道噴灑消毒,因為84有腐蝕性,到現在我手上還在蛻皮。那兩天我做完消殺,想休息也只能站著,腰疼得坐不下來。”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段凡在進行居民信息核對。受訪者 提供

段凡介紹,梅巖村是個老舊拆遷小區,流動人口、老年人和病患多,一開始封閉管理時,居民有情緒,他們的工作難度很大,“老人要買菜、要買藥,都是大事,我們一開始過來,攔著居民不讓出門,情緒是對立的。這些天他們看我們樓上樓下消殺,買藥買菜送上門,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工作好搞了,搞順了。”

前兩天,小區有七八戶居民反映家裡沒有鹽,段凡和同事把自己家的鹽拿到小區,送到居民家中。他感覺自己進入了角色,“我們可能並不能解決居民所有的問題,但他們看到有人在身邊,有人幫他,就會覺得很踏實,心裡有底。抗疫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事,每個武漢人,都在為自己而戰,為他人而戰。

民警接力送菜

解決“最後100米”難題

“小師傅,幫我看一下,還有沒有豆腐賣?沒有我就不耽誤時間排隊了。”22日上午,武漢市江岸區後湖街道的惠民居小區大門外,送菜攤子剛擺起,樓上一位婆婆就探出頭,向站在樓下民警葉炯喊道。

葉炯立即跑到菜攤前看了看,告訴婆婆:“今天豆腐沒有了,要不要買點別的?我幫您去看看。”據瞭解,在惠民居小區,民警像這樣幫社區困難居民跑腿的事,每天要重複上百次。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民警幫居民把物資送到家裡 圖源:長江日報

惠民居小區共有5棟樓2145家住戶,是武漢市首個公租房小區,其中孤寡老人、重症、殘疾、失獨、低保家庭佔相當大比例,絕大多數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通過網絡交流和辦事。考慮到小區具體情況,社區專門聯繫了供應商,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醫購藥等物資送到小區門口。可是,老人大多行動緩慢不方便,為避免錯過買菜時間,他們早早下樓排隊,就有可能形成聚集風險。

“從小區門口,到居民家門口,近的一二十米,遠的也不過百米,這買菜的最後一百米,對普通人只是多走幾步路的問題,而對於提不動、聽不清、怕錯過時間點的老年人或殘疾人卻是個很大的問題,不如我們幫小區老人和殘疾居民買菜、送菜。”葉炯的提議得到了青年突擊隊其他成員的響應。

每天早上8點多,隊員們早早穿好防護裝備,在社區劃定的報事取物區域開始維持秩序,提醒大家戴好口罩排好隊,跟身前身後的人都保持距離,幫有困難的居民跑腿,買菜取藥。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民警幫居民拿米 圖源:長江日報

“90後”下沉幹部

“現在我們沒有時間害怕”

武漢江岸區委組織部幹部冷濤下沉社區後,領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樓宇消毒。

冷濤去的第一個小區叫先鋒社區,是個老舊小區。小區有68個單元,樓房矮的6層,高的9層樓,沒有電梯。冷濤和同事只能揹著40來斤的消毒桶挨個爬樓,一層一層噴灑藥水。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冷濤在辦公室處理社區文檔 圖源:人民日報

武漢開展全民體溫監測之後,要求上門排查與自報自查相結合。此時冷濤已經到了泰寧社區參與摸排工作。這是一個老年住戶超過60%的社區,不少老年人不會用微信報情況,沒有體溫計,社區工作人員必須挨家挨戶敲門量體溫,但這過程充滿風險,很可能碰到新冠肺炎感染者。

讓他欣慰的是,居民們很配合,還有不少人說了感謝話。碰到敲不開門的情況,冷濤會在門上貼一張告知書,告訴住戶如果發現體溫高於37.3℃,及時電話告訴網格員。只要有聯繫方式的,他還會挨個打電話詢問,一天打100多個電話是常態。

冷濤回憶,有一次他給一位老太太送藥,老太太沒戴口罩就開了門,還跟冷濤交談了幾句,沒過多久就傳來老太太確診的消息。

“現在我們也沒時間害怕了,比起在隔離區工作的‘下沉幹部’,社區這點風險算不得什麼。冷濤說。

隨著武漢防疫工作的深入,武漢所有小區已經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冷濤和同事們的戰場轉移到了社區檢查點,居民進出登記、查體溫、檢查出入證,一守就是一整天。

但帶給冷濤更多的還是溫暖。他還記得2月15日那天,武漢降溫,下了一整天的雨夾雪,他和社區幹部在露天檢查點堅守,有位熱心居民特意送來了暖手袋,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讓冷濤特別感動。

像他們這樣社區工作者還有很多

身處物資保供的

最後一公里、阻隔救治的最前站

他們或許做的不是驚天地的大事

但正是數萬名這樣的“普通工作者”

拉起了嚴密的疫情防控網

保障了千萬名武漢人民的“菜籃子

困難很大,但他們的

戰“疫”的決心更大!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在武漢市江岸區永清街道仁義社區外,有4輛出租車一直守候著。隨時為社區居民提供車輛服務。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 武漢新能源汽車出租服務有限公司員工張雷在為社區提供車輛服務 圖源:新華社

2月5日,江岸區永清街道吉林社區工作人員張敏,在給獨居老人送完藥後,想到自己家的老人,想到千千萬萬的武漢老人,眼含淚水。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圖源:新華社

2月24日,在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龍庭小區,志願者張良(左一)向居民核對其團購商品的信息。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圖源: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月24日,在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四居委會服務站,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準備將超市運過來的居民團購貨品運至龍庭小區。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圖源: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月24日,武漢市江漢區唐家墩街的社區志願者,將數十噸的愛心菜搬運分配到10個社區。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打贏防控阻擊戰,社區是一道關鍵防線。對於守護千千萬萬居民身體健康與生活保障的社區工作者來說,這場戰鬥絕不容易。

他們面前有困難,困難面前,更有他們。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湖北省內各類企業復工不早於3月10日24時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戰“疫”義診:長江雲在線義診平臺

來源 | 長江雲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長江日報

主編 | 邱亭 劉蕊俊

編審 | 夏金

監製 | 張忠剛

守护武汉我们的家!这群普通人挺身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