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王陽明的心學和現實的差距,真的適合當代社會嗎?

沈依依


它適用於任何人類社會。他的核心思想是理論聯繫實際,方法是:首先研究事情發展的規律,其次以天道去分析(格物)這其中的天地人三要素在哪裡,最後,按照天道合理安排配置三要素,我們可以推動事物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根據人類的需要阻止和毀滅事物的發展。格物論沒有講得很清楚,可能是怕殺頭。


逍遙神趙科菲


王陽明大名鼎鼎,被國人稱為"聖人",在我看來,言過其實。

王陽明之心學,追根溯源,仍不脫離儒家思想的桎梏。我們不必用晦澀的哲學文字去分析心學高妙在哪,看王陽明"四句教"就知道他的主張是什麼:

無善無噁心之體——人的意識中本沒有善惡概念;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人用意識認識世界,就有了善惡好壞的概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對善惡有明確的概念就能有正確的是非觀;

為善去惡是格物——對物理追問究極則能守善去惡。

綜合而言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今天看來,心學主張並不高深,但為何心學有那麼大的名氣?以至心學發展成為了明朝中期的幾個學派,王陽明也因此成為一派宗師。很簡單,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社會刀兵不斷,戰爭此起彼伏,中國社會進入一個循環怪圈,改朝換代頻繁,每個政權的壽命最長不超過三百年,即使不是短命王朝,戰爭也是伴隨王朝的始終,可以說中國就沒有一段稍長一點的和平時期,比如歷史上所謂的盛世,最長也就幾十年,短的十幾年甚至只有幾年,幾十年的"盛世"中也同樣有局部戰爭,嚴格來說所謂的盛世都有水分,沒一個是名副其實的。作為國教的儒門,是文化教育宣傳的執行者、意識形態的主導者、歷史的記錄者,對"盛世"的實情心中有數,自然會想到自身是不是該為此揹負些什麼責任。有了責任意識,就有了對儒學的自審,有自審就有發現,終於發現了儒學最大的弊病:不切實際。歷代儒家的努力都不免淪為空談!對於這個令儒門無比羞恥的發現,儒門人不敢公開,只在默默自糾。於是有了程頤朱熹的新儒學,再有陸九淵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儒學只能空談的本質,心學一出,茫然無措、飢不擇食的儒門如獲至寶,於是王陽明名噪一時,又,王陽明在軍事上、個人品德上皆有建樹,立功、立德、立言俱備,乃成為孔子之下的儒門千古第一人。

然而,"知行合一"就是濟世良方嗎?我們知道,王陽明是明武宗時代的人,明武宗之後,明朝已滑到深淵邊緣,再一步一步跌入黑暗之淵。心學除了成就王陽明的"聖人"之名外,在大明的黑暗中連最短暫的閃耀也沒有。很顯然,心學盛名難副。

不論孔孟之學還是程朱新儒學、陸王心學,都不是哲學思想,全都是強調個人修為、主觀認識世界的思想而已,從未超越儒學最根本的格局。哲學是批判的、矛盾的,中國社會最大的惡源是禮制,但儒學從立學之初就是依附於禮制之上的諂媚之學,不但沒有對惡源進行批判,反而以禮為骨附於其上,在這個前提下,再如何自審也終究是緣木求魚,如何超脫?王門心學不過如此,心學的價值甚至還不如朱熹的新儒學,對於現代思想沒有任何啟示作用。王聖人之謂不過笑話。


旁敲側擊991


王陽明被稱為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之一;他是公認的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當年明月盛讚王陽明:“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他是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陽明先生以降,無出其右;錢穆先生把王陽明的《傳習錄》歸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由此可見,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但很多人對王陽明思想有很多誤讀,認為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偏重於抽象思維,而輕實踐;有的人,則把王陽明思想直接歸為佛老的無為,同體等。在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是有失偏頗的。

王陽明在《傳習錄》提出,良知只是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也就是說,“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惡,還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其實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並不是被大家誤讀的,只是抽象思維,只一味地想,而不動手去做。

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合一”是過程實踐,“致良知”是根本目的。兩者形成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世界雖然紛繁複雜,但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實踐,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在我看來,王陽明思想並不是浮於表面的雞湯或佛老思想。相反,讀懂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對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超人扒叔


你如果真正如陽明先生一樣明心見性了,也就是現代人說的開悟,那就根本不會有這個問題。

道的境界,突破任何時空,絕對的絕對,平平等等。

心性不二。道的境界。

體、相、用。

道是體、德是相、用是萬有。

道是本體,無形無相,靠悟,去除分別判斷取捨心;德是道的相,進入這三維加時間(時空),靠思維可以感知,即一(有),道(無)生一,所以有生於無;用是指萬有,皆是生於一,而一源於無。

所以,悟道,即是迴歸本源,心入無為法,合德歸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悟則剎那間,迷經千百劫~


順其自然杜科斌


認為心學與現實有差距,多半是還沒有真正理解心學,如果真正理解了,就會知道,心學絕對是適合現代社會的。

心學之所以一直被程朱理學所打壓,就是因為心學強調人心即天理的本質,和孟子一樣把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皇帝與君權放在首位,動搖了封建帝制的統治基礎,所以明朝、清朝都把心學當成是異端邪說而加以打壓。

說心學與現實的差距,多半是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一是從物與理之間的關係來的。朱熹的理學強調的是外物,說萬事萬物均有他們的理,強調從外物上去尋求理,這看似很有道理,和我們現代的科學貌似差不多,地球有地球的原理,太陽有太陽的原理,原子彈有原子彈的原理。但是這些原理,從哲學上來說,和王陽明說的天理並不是一回事。這些各種原理與知識,從哲學上來說,只是術的層面,而 天理是真正道的層面,是在所有原理之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狀態,也是孔子說的一以貫之的狀態。

除了物與理之間的關係,還有對知行合一的理解差異。我們普遍認為,知與行,是分開兩件獨立的事情來看的,這也是程朱理學的觀點,被大家所普遍接受。但實際,知與行,根本就是一件事,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也不算是真正的行。每個人都曉得要孝敬父母,但實際卻並非每個人都實際的去做,那些沒有真正去做的人,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知道孝敬父母這回事,只不過是裝著知道孝敬父母而已,空口的去說,我也是個孝敬的人啊,這是虛偽,也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知,就好比是我們聞到臭味就自然而然的掩鼻厭惡,把一件事情當做本能一樣,毫不猶豫的就去做了,這是真知正行,知與行,就合一了。

在是否適合當代社會這件事情上,中國雖然心學一直被打壓,但是在我們的鄰國裡面,有一個把心學傳承得非常好的國家,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心學傳入日本之後,經過上百年的傳承與發展,直接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而且還影響整整的幾代日本人。日本近代現代很多傑出的人物都極度推崇王陽明心學,比如東鄉平八郎,現在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等等企業家。

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心學並不是脫離實際的,也並非不適合現代社會。只不過人們對心學的誤解太深了,沒有真正的去理解,就直接說不客觀、不現實,這是要不得滴。


l易耕堂l


瞭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必須多看《傳習錄》。每到抉擇時刻,王先生總是跪倒求神明。而且真有合乎情理的結論。

其次,不僅“唯心”,師徒結黨,也從陽明始。這就很好解釋“東林黨”現象了,這也合乎當代資本家們結社的熱望。

當代社會發展,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但總的一點,必然走向大同世界。

人人平等,做自己的主人。


錫惠書生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絕不能把它簡單地等同於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把意識作為世界的第一本源,而王陽明的心學裡絕無此意,王陽明一生都致力於追求真理,在龍場悟道之後,他便將儒、釋、道三者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精神成果當中,他強調:知行合一,說明他並沒有否定實踐的作用,反而更加強調了學以致用,在行動中踐行自己的想法,他還詳盡闡述了致良知,告誡人們心裡純潔,做事才能乾淨,心裡無私,才能為家國天下而服務。清朝時期,曾國藩認真研讀了陽明心學之後,這對他後來創立湘軍,平定天平天國之亂髮揮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後來評價他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杜維明教授也評價說過"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的心學在亞洲區域內受到了很高的推崇,當中的許多內容仍非常值得我們研讀,推崇。


中華詩詞賞鑑


適合,毫無差距,反而是現代人好多不知其更先進,博大,那是唯一的究竟法,與佛陀心經,老子道德經同一個高度,並且是唯一的,其它皆幻……



夢遊幻境之夢境說夢


心學和現實是沒有距離的,因為陽明心學本來就是一種實踐哲學,他通過事上磨練形成心學智慧,同時堅定道心,心能為道所動,心只為道所動,而這道不離事物之道。心又何嘗離開現實分毫?有人把陽明心學的心和事分為兩端,自然很難理解心學,自然會認為心學和現實脫節。

心是最大的現實。

心外無事,即心即事,心外無物,即心即物,心外無理,即心即理。所謂現實,難道可以離卻事物?


敬誠文化


王陽明一生經歷三次證道,建立其心學體系。即:龍場悟道,證得“心即理"、“心外無物"之學,其思想的精隨就是知行合一。經歷“寧王之亂"和“忠泰之難"之後,悟出良知之教,使得其心學有了歸宿和昇華。而在天泉證道之機,已融會了一生之功,一生之學,證得心學宗旨。“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由此完整闡述了王陽明心學體系,解決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等重大問題。陽明心學思想集中見於他的《傳習錄》,其最本質的、最光輝的、最光明的地方就是叫會我們去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引導人們聽從自己內心的光明指引,在人生的歷煉中去悟出智慧、道德與靈性的自覺。陽明心學指明瞭塑造人生的三步走:即塑造人生氣象。通過對“心即理”、“心外無物”的深刻認知,找到自己那顆光明之心,奠定大志向、大光明的追求。通過“知行合一”去獲得人生智慧,最終建立人生大格局,實現致良知的人生大境界。正如他的臨終語:"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