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還不加快量產殲20和殲15?

高漢榮1


殲-20

先說說殲-20以及我國空軍面對的四代機威脅。要知道,美國軍方在2018財年已經編列了90架以上的F-35系列採購預案,今年底裝備給美軍部隊的F-35各型戰鬥機的數量就會突破400架,加上原本就已經服役在USAF和ANF的183架F-22A型戰鬥機(最近好像被颶風摧毀了幾架),美國空軍的第四代戰鬥機機隊已經突破560架。

到2020年左右,在亞太地區常駐部署的F-35及F-22戰鬥機有可能高達300架以上,如此強大的力量僅僅依託我國空軍目前以三代機為主,甚至還保留有大量的二代機的現狀是根本無法抗衡的,必須儘快使得我們自己的第四代戰鬥機隊規模化並形成戰鬥力。

但問題就在於,要大批量生產殲-20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很簡單,造飛機它不是造汽車,也不是造香腸臘肉,如此複雜的大型戰鬥裝備其生產效率要受到子系統產能、組裝線產能、工人熟練度等多個因素的制約。

在殲-20的大量子系統還無法做到大批量生產、穩定供貨甚至還沒有充分到位,組裝線還沒有充分磨合、部分製造工藝依然是瓶頸,產業工人熟練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殲-20的生產速度是快不起來的——簡單講就是我國的工業積澱還遠不如美國,達到F-35那個生產速度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不可能的。

殲-15

至於殲-15型艦載機,本身海軍的需求量就不是很大,目前能夠確定的只有001和002兩艘航空母艦有這個裝備需求,且總需求量也就50來架,根據筆者目前瞭解到的情況,殲-15已經快要製造到這個數字了。

在003型航空母艦大概率將要以第四代艦載機作為主戰兵器的情況下,殲-15沒有必要再大批量製造,只要維持生產線的低速運轉,生產少量的特種型號和補充損耗就可以了。


軍武次位面


殲20已經在量產中,從2017年開始殲20就列裝了,如今殲20的數量應該在兩位數。殲20作為中國空軍第一種隱身戰機,肩負的使命重大,為什麼要在2017年列裝,是因為日本、美軍的F-35將在2017年服役。

美軍的F-22其實戰鬥力有限,因為F-22的數量太少,186架中只有100架左右可以隨時作戰,還有一箇中隊用來訓練、當後勤。F-22還要在阿拉斯加對抗俄空軍,還要協防歐洲,所以美軍在亞洲的F-22數量有限,戰鬥力無法發揮。

但F-35數量夠多,形成的威脅較大。殲20的剛剛好在這個時間點服役,但自身還有地方要修改,所以你看到殲20一邊服役,一邊還在不斷改進。

作為中國空軍第一種隱身戰機,設計出來後也需要讓飛行員、地勤磨合,小批量生產滿足數量上的需要,一邊改進實現質量上的提高。殲15也在量產中,隨著第二艘航母完工,下一批殲15也很快問世。


軍情瞭望臺



題目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成飛正在大力擴建殲20生產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對於殲20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空中守護神,即使路遇F22也毫不遜色,甚至在很多方面更勝一籌,就像軍事專家所說的“進入超音速就是殲20的天下”。



殲20自2017年全面定型開始傳出量產的消息後,各界對於這位空中新秀的關注與日倍增。具目前網絡還是官方的消息報道來看,殲20第四條生產線也已經基本竣工,想想看連續四條生產線開工,這足以見證了祖國對於這款隱身戰機的迫切需要性,未來的空優模式將成為不可撼動的現實,我們可以預見到中國空軍未來逐步主宰空中的雄壯。


殲20生產線主工房長250米,寬100米,附屬工房長100米,寬65米,目前生產線採用世界上最為先進的“L”型佈局,按照殲20的尺寸,每座工房內的單條生產線可以同時在間距確保10米左右的前提下有8架同時開始總裝,一個工房內就會有大約36架的生產能力,單架生產時間約為8至12個月,一天生產線全年就可以有8架產量,如果第四條建好,那就意味著一年就會有32架殲20下線投入到作戰部隊,這可是非同尋常的產量。

殲15號稱“飛鯊”,大家都知道它是專門為我們航母配套的艦載機,目前從整個生產能力來看足以滿足兩個甚至三個航母艦隊的滿載需要,同時還兼顧和保障了陸基模擬平臺的訓練用殲15。



從殲15沒有擴產來看,我們可以很肯定的判斷,未來我們的海軍艦載機一定不是定位於殲15,“鶻鷹”殲31是很多專家都在分析是未來上艦的第四代隱身戰機,我們拭目以待。


冰雹藍天


J-20作為中國主力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是繼美國F22、F35後,又一款具備實戰能力的戰鬥機,然而在首飛多年,小批量生產後,殲20並未實現大面積列裝的情況,與此同時殲-15也並沒有大批量生產,這是為何?

先說J-20,它的設計指標是和美國F-22一樣的,都是具備超音速、超機動、隱身、超視距作戰能力的。然而殲-20因為沒有足夠大推力的發動機,到目前為止也無法實現設計性能。那麼作為一款動力系統無法滿足其設計指標的戰鬥機,怎麼可能量產?目前的選擇就是進行小批量列裝,對除了動力系統以外的各個子系統進行驗證和對飛行員進行鍛鍊,也能基本滿足對周邊國家的空中優勢,要等到WS-15發動機研發出來以後才會選擇大批量生產,這是一種選擇。那J15不能量產的原因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J15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要改造升級,J15是我國第一款艦載機,在此之前,我國並沒有艦載機的相關研製和使用經驗,還在一個摸索前進階段,J15也需要慢慢成長。另外,由於J15是艦載機,數量受制於航母數量,我國航母太少也是導致J15不能量產原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殲-15就是一個過度產品,不可能大量製造了。在美軍已經使用F-35B和F-35C作為艦載機的情況下,中國再大批量生產殲-15已經沒有什麼優勢,所以隱身艦載機的研發和列裝才是目標,殲-15必然讓步於此。

總而言之造戰鬥機不僅受技術影響,對人力、物力、財力需求都是極大的,量產與否必須經過全面評估不可能草草決定,所以說飛機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的。這背後需要技術論證,全球威脅分析後才能做出選擇。


軍機圖


2018年,殲20會開第四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每月可以生產1架殲20,也就是每年中國可以生產48架殲20。



我們樂觀的估計一下,接殲20班的6代機在未來15年投入空軍,而五代機肯定會再繼續生產幾年,不可能六代機一露面,五代機就停產了。咱們就算六代機服役,五代機再生產5年,那麼殲20實際上會生產20年。 每年48架,20年將近1000架。 這在不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已經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了。美國的F22才生產了不到200架。

殲20開了4條生產線,這速度已經不慢了。 而每年48架的產量,可以裝備兩個殲20飛行團。這48架殲20的戰力超過500架殲11,實際上,殲20每年形成的戰力都是極其恐怖的。



殲15作為艦載機,目前還只能裝備在遼寧艦上。遼寧艦可以搭載24架殲15,而2018年初,遼寧艦上的殲15就已經滿員了。

目前國產的航母剛開始測試,離艦載機上艦還得一年。國產航母由於內部是全新設計,比遼寧艦的空間利用率更高,可以搭載36架殲15。

殲15還有正常生產,一年後,當新航母可以起降的時候,恐怕是36架直接全部到位了。

目前看,不論是殲20還是殲15,生產的速度都是相當快的。


銳視覺何老師


殲20與殲15有很大的不同:殲20是我國的第一款四代機(我軍方標準,按照俄標稱為五代機),以奪取制空權為主要戰鬥任務,隸屬空軍。殲15屬於三代改進型艦載機,是我國航母的“拳頭”武器,伴隨航母出海作戰,隸屬海軍。

先來說說殲20:

第一,成飛正在擴建殲20的生產線,以提高其生產能力。根據公開的消息,成飛已經開始建造殲20的第四條生產線。據估計,每條生產線每個月可生產1架殲20,等到這四條生產線全部投產,那就意味著成飛每年可生產48架殲20戰鬥機。殲20不是不加快量產,一方面是受產能限制,成飛正在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就是還不具備批量生產的條件,發動機也正在抓緊研製。


第二,殲20是我國最新一代戰鬥機,我空軍對殲20的需求量很大。需求決定建造數量,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就不用多說了,沒點真傢伙那是肯定不行的。根據杜文龍大校在CCTV4的節目中的分析,推測其至少在200架以上。尹卓少將的推測也是“至少超過200架”,都差不多。成飛開建第四條殲20的生產線,也證實了殲20的生產量不會太少,很有可能達到300架左右的水平。不僅得有質量,還得有一定的數量,這才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三,殲20目前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處於小批量產階段。殲20仍處於小批量產階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配套發動機渦扇15仍未到位,動力不足是殲20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再者,殲20屬於全新的戰鬥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在應用中發現問題、並加以解決,這樣才能使殲20成為一款真正成熟的戰機。武器裝備可不是研製成功、裝備部隊就沒問題了,就拿美國來說,F22在2005年開始服役,到現在為止,它的供氧系統、隱身塗料仍存在著問題。


再來說說殲15艦載機:

第一,殲15屬於我國第一款艦載機,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行升級。殲15艦載機由沈飛研製,屬於三代改進型艦載戰鬥機。之前我國並沒有艦載機的相關研製、使用經驗,造成了殲15艦載機存在著很多問題。央視就曾報道過殲15由於航電系統出現問題,造成了機毀人亡的事故。目前,殲15艦載機已經停產,根據已知的消息,現在製造的是改進後的彈射版本殲15B。而且,殲15B已經進行過“成百上千”次的彈射試驗,具體改進之處還沒有官方消息。


第二,艦載機的服役數量受航母限制,我國航母數量太少。殲15即便是不停產,也不會生產太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艦載機造多少架,由航母數量來決定。沒那些航母,造那麼多艦載機有什麼用?陸基的同類戰鬥機要比艦載機更省錢。我們現在有一艘遼寧艦,還有一艘002,003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等到003服役的時候,第四代艦載機恐怕都已經造出來了,所以殲15(包括殲15B)不會生產太多。另外,只要艦載機的製造速度,能夠滿足航母需要即可。


第三,隨著殲20的服役,我國艦載機也將要進入換代階段。殲15的設計總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下一代(第四代)艦載機將在2020年問世。換句話說就是,003航母的配套艦載機應該是第四代艦載機。那麼,我國也就只有001、002兩艘航母使用的艦載機是三代改進型的殲15系列。遼寧艦正常可搭載24架殲15,002正常狀態的搭載數量推測為36架(戰時狀態的搭載數量更大),即便是以戰時狀態搭載為準,殲15系列的需求量也有限,沈飛現在的產能也能夠滿足需要,沒必要再提高產量。


結束語,儒道之主認為:是否加快量產,以及殲20、殲15的生產數量,這些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來確定的。


儒道之主


殲20是目前我國國內最尖端的空優戰鬥機,作為我國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殲20融合了全球許多國家優秀戰鬥機的特點,憑藉強大的隱身性,機動性,高態勢感知性,殲20自服役以來,一直主導著我國的制空權。

而殲15作為我國的航母的優秀艦載機,在戰鬥機性能方面也非常出色。殲15的裝備解決了我軍對艦載機的需求,提高了我軍在艦載機在製造方面的整體水平。對我國未來海軍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戰鬥機歸屬上,殲20隸屬於空軍部隊,而殲15隸屬於海軍。它們在各自的軍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此強大而又重要的戰鬥機,為什麼我國還不加快量產呢?

單從經濟方面來說,像殲20,殲15這樣的優秀戰鬥機,配件精密,造價昂貴,從設計到研製生產至少需要上千億人民幣,還要進行批量生產,經費的開銷就非常巨大,對於一些小國而言根本負擔不起。

另外,在生產技術方面,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以及生產線的不足,直接影響殲20和殲15的量產。就成飛目前的生產水平來看,成飛有3條殲20的生產線,一條生產線一年最多生產12架殲20,三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年最多也只能生產36架,這也是比較理想的產量。現實中,戰鬥機的生產面臨著許多難題,在細節上的疏忽就會影響整體的生產效率。

沈飛則要負擔很多個戰機型號的生產,包括殲-11B/BH,殲-16,殲-15,以及各種電子戰機等衍生型號,非常複雜。而且殲15需要以航母載機數量作為生產量的依據,目前看遼寧艦和即將服役的首艘國產航母,這兩艘航母的載機總量大約48~60架,所以按照這個數量生產就行,沒有必要生產更多。

殲20的產量也受到技術狀態的限制,儘管我國需要大量殲20投入戰場,但殲-20目前並非最終的狀態,只是領先裝備的小批量型號,還缺少很多關鍵配套設備,例如國產的高性能發動機,缺乏超音速巡航能力。相信經過我國科學家和科研專家的不斷努力,未來我國的殲20一定會實現大批量產。


科羅廖夫


關於我國軍方為什麼不量產殲20殲15以便儘快配發部隊服役,這其實與部隊的實際需求有巨大的關係。 就殲是15來說,這是我軍專門為航母研發的艦載機,必然是要配合航母使用的,雖然我國目前即將進入雙航母時代,但是就遼寧號航母而言,載機量不過30架左右,新型國產航母應該不會超過40架,按照美國的使用經驗,一般一艘航母至少會配備兩個飛行編隊進行輪換,再加上需要在陸上訓練基地使用的訓練機,總數應該會在不到200架,目前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雙航母可以形成戰鬥力,我軍應該已經準備了兩個編隊的殲15戰機,加上訓練用的,總數100應該是可以保證。



但是,量產的關鍵問題在與兩點,第一就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去駕駛戰機,第二就是我們有沒有充足的航母可供使用,如果這兩點不能同時滿足,軍方肯定不會貿然量產,只有在這兩個前提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會追加訂單生產足夠的戰機。不過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我軍應該會生產200-240架左右的戰機以便雙航母形成正常的訓練和輪換。 再說一下殲20。殲2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真正的五代機,雖然我國的科研部門一貫有勤儉節約的精神,但是殲20較之我國其他戰機還是價格高昂的,即便財大氣粗如美國,最先進的F22也僅僅裝備了180餘架而已,反而需要裝備價格相對更為低廉有同樣具備五代機特徵的F35戰機。



同理,我國在剛剛富裕起來的階段下,不可能貿然裝備如此先進如此昂貴的五代戰機,而且我軍目前仍然保有大量的三代機,為了實現全境的國土防衛任務,不可能將這些戰機盡數退役,再加上服役時間並不長但卻屬於空軍中堅力量的殲11、殲16等四代戰機,在結構構成上我國目前是三代機四代機相互搭配,足夠完成國土防禦目標和先進戰機飛行員的訓練,再輔以五代機進行精準的戰術打擊,可以說目前的戰機已經可以保證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再加上我國軍力的發展壯大,使得外部軍事壓力不斷減弱,我國也沒有必要突然增加先進戰機的服役數量,一來會打破西太平洋地區的相對穩定情況,二來會刺激某些域外國家藉口中國軍力增長而進行新一輪的增兵。



李三萬的三萬裡


殲―20是中航工業研製的一款高隱身,高機動性等多種能力集於一身的隱形戰機,由於軍迷在網上發佈一似第二架量產型殲20的照片,同時在2015年,網絡上出現了一架與以往不同的殲―20,似乎是要進行量產,但也只是傳言,殲-15是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屬於第四代戰鬥機的改進型,也就是第四代半戰鬥機,按理說,作為高科技戰機,應該大量生產才對,但是卻都沒有大批量生產,為什麼呢?一點通認為,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技術原因。

作為剛研製不久第五代戰機,其中許多技術問題要等試飛之後才能看出來,而這些往往又是比較難攻克的技術,比如現在的戰機發動機還是個問題,一開始用的是俄羅斯發動機,太依賴國外,即便後來用的是國產渦扇10,但是性能也一般,和殲-20戰機的性能並不匹配,無法發揮它的優勢,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去克服,加上殲-15屬於我國的第一款艦載機,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雖然不能說戰機有多完美,但是至少也要對得起著名國產戰機的名號吧,因而無法量產。



第二,價格很高。

殲-20是我國自產的最貴的戰鬥機,光在殲20的項目投資上,就花費了300多億元人民幣,原型機也只造了8架,飛機單價太高,一架殲-20就達到了一億美元,況且軍費不是隻投入到戰機上的,軍費投入有限,還有許多武器國防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這麼高的價格實在不適宜量產。



第三,需求不足。

雖然殲-20性能還可以,但是需求量並不是很高,還沒有到非要它不可的地步,沒必要把所有資金投入到一項技術不足的飛機上去。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艦載機需要有航母配合,航母數量不夠,要那麼多艦載機有啥用?什麼時候航母數量跟上了,技術也成熟了,再生產也不遲。


軍事一點通


殲20是受制於產能問題,而殲15則是受制於更新換代的問題。

殲20現在正在測試國產發動機,很快會進入大規模量產。


殲20是我國全新一代戰鬥機,他雖然已經服役並且開始了實戰化訓練,但是按照工業生產的規律可知,一款成熟的工業製成品,在其剛剛誕生的時候是很難進入大批量製造階段的,這不僅僅是說軍事武器,而是整個工業製造都是這樣的規律,比如說蘋果手機,剛開始發售的時候總是量很小,隨後才會逐步的擴大產量。飛機更是如此,不經過前期在部隊的廣泛使用和修正,是很難進入真正的大批量製造階段。

航母的數量限制了艦載機的產量。


殲15戰鬥機則不同,殲15現在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產量問題,而是是否需要繼續大批量製造的問題。就目前看來,殲15量產型的第二批次已經制成,已經出現了編號為2開頭的飛機,這意味著飛機已經進入了較大的量產階段,可是殲15卻造的不多,這一方面因為艦載機本身數量受制於航母的數量限制,另外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國已經開始考慮對殲15進行換代了。

第五代艦載機在我國目前是一個必須突破的課題。


殲15是我國第一種艦載重型戰鬥機,他的性能基本等於是殲11B戰鬥機改進上艦,實際作戰能力對比現在我軍新一代航空作戰裝備並沒有優勢,而國際趨勢是要把艦載機向著隱身化的第五代戰鬥機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國需要在短期內研發一種全新的第五代艦載機,這就使得殲15繼續大規模製造變得不太合適,畢竟如果要換掉這些新造的飛機,還是太浪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