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結腸影響整體健康

結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strong>“大腸”

它在人體健康方面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但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其重要性。單從解剖觀點來看,結腸不過是整個消化系統的最末梢,在養分被吸收後,負責將殘渣排放出去的器官。


消化與健康//結腸影響整體健康


比起長度約6~7米的小腸,結腸的長度不過<strong>1.5~2米而已,但結腸的重要性卻絲毫不比小腸遜色。也許正因為一般人都把結腸視為體內蓄糞池而加以忽略,<strong>其實結腸功能的失調與人體其他部分的健康不佳有很大關係,包括心臟、免疫系統、肝臟、腎臟等。


緊接在胃後的十二指腸開始就是小腸區,是食物營養被分解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咀嚼後,會與消化液混合成食靡,先經過胃酸和酶初步分解,但是主要的消化分解工作則由小腸負責。所以,我們可以把小腸想象成食物營養的化學分解工廠。小腸的分泌液多半為鹼性,可以中和先前在胃部的強酸,在小腸中幫助消化的分泌液來自膽囊和胰臟(胰臟酶)。肝臟所製造的膽汁鹽,先儲存在膽囊中,一旦進入小腸後,膽汁鹽的作用就像是清潔劑一樣,將食物中的脂肪酸和甘油酸乳化為微笑的液滴,使腸壁細胞得以吸收。


小腸的結構,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最佳的吸收效果,腸壁上的多重褶皺和突起的絨毛結構能使吸收面積增大。小腸的環狀肌和縱肌使腸道能產生規律蠕動,大約<strong>每分鐘12~16次,以便將食物向下推動。


消化與健康//結腸影響整體健康


進食後的8~10小時後,食物應該已進入小腸,被消化吸收了。消化吸收過的食物接下來會進入大腸,進行最後的消化程序和排出。


結腸和小腸不同,結腸壁光滑,沒有突起的絨毛結構,而是有許多個別收縮的<strong>“袋狀”結構,促使大量的食物能向下移動。一般來說,結腸的神經分佈並不多,因此我們不太能感受到結腸的肌肉運動。結腸會吸收殘餘的水分使糞便緊實,結腸細胞則會製造足夠的黏液幫助糞便通行。


除了吸收水分和小腸沒有吸收完的營養素之外,結腸還是<strong>發酵的主要場所。腸道若是健康,小腸內的有害菌是無法發揮作用的。然而,卻有成千上萬億的微生物寄居在結腸中,數目是人體細胞總數的3倍(1萬萬兆),種類高達400~500種。這些細菌對於營養和消化非常重要,舉例來說,維生素K的合成就必須在這裡完成,而維生素B群中也有相當的量必須依賴這些微生物來合成。在缺氧或全厭氧的腸道中,這些微生物很快地將食物殘渣分解,分解後的產物包括吲哚、糞臭素、硫化氫、脂肪酸、甲烷、二氧化碳等。<strong>這些分解產物中,有些具有毒性(腐肉素、神經鹼、屍胺和屍毒素),有些會產生臭味。

因此,我們常把小腸看作是消化的化學工廠,而大腸則是生物發酵工廠。


消化與健康//結腸影響整體健康


糞便的中會有棕色是來自肝臟產生的膽汁鹽,如果糞便不帶棕色而是土白色的話,可能反應了膽汁鹽分泌和消化方面的問題。


當糞便到達直腸時,大約還含有7成的水分,另三成則含有微生物、食物殘渣、纖維素、人體無法消化的物質和體內的死細胞等。


糞便進入直腸的時間,要看所攝取食物的粗糙程度和水分含量。粗糙的糞便會較快排出,而缺乏膳食纖維的軟便則較難在腸道中移動。<strong>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愈久,就被吸去愈多水分,使得糞便更為緊實,若未能順利排出,則會出現便秘的結果。


結腸是設計用來排除人體最毒最臭的廢物的。最理想的狀態時人體應該在進食的24小時後排除這些廢物,然而,現代生活中以肉類為主食、高脂、低膳食纖維的膳食,讓一般的成人必須花上72~96小時才能將糞便排出。值得一提的是,肉類中的蛋白質,只有不到25%能完全消化並轉化成有用的營養成分,其他的肉類蛋白質則在腸道中緩緩腐敗,直到隨著糞便排出為止。

下期預告——

過度吃肉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