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这个词想必都很熟悉,从古至今都是传递民族文化以及传授各种生活经验的途径。它是传统文化的延续的纽带。身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它不仅出现在我国,整个世界都有着它的身影。然而世界上最早出现这两个词的还是在中国,中国文化无比悠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让世人惊叹。

中国的教育与外国的教育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古代,法国的利托尔诺等教育家将教育的出现认定为是生物起源,这其实极大的歪解了教育,仅仅考虑了它的本能活动,却忽略了它的社会性。当然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教育是神创造的荒谬说法,连思想家朱熹都是这个想法的坚定拥护者。不过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神话故事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外国的教育真正开始比中国要晚了很长一段时间。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教"这个字更是出现过多次,释义为教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只是为了生活服务,一切都融为一体,没有比较具体的学习事物,只能称之为"教"。真正将这两个字合称为教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的发展史

  • 夏商周时期

身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三个王朝,它们对教育的重视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当时主要是官学,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学习,对于那些平民很少有学习的机会,不过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序,校其实就是教学的地点。但其中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夏商的时候教的主要是天理人伦,再加上一些骑射和行军打仗。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上层社会的人。而到了周朝还开设了乡学,教学六艺。虽然是在官府教学,不过也确实养育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国家政治当中,为大周朝的稳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大周王朝的逐渐破灭,让无数小国家慢慢崛起,而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了很多独特的文化产物,百家争鸣的情况就是当时最大的盛景。国家一多,战争自然也就多了,有很多文学典籍在当时也因为战争而惨遭消亡,为了文化的延续,教育慢慢的在人民中出现,甚至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最早提出了有关教育的概念。但真正让教育发扬光大的是另外一个伟大的人,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逐渐落寞,而私学却在逐渐成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身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在教育上面讲究的就是"有教无类",所以他的弟子中什么职业都有,不过最终在各领域成才的也不少,他认为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君子,教育内容不脱离六艺,强调知,好,乐的关系,在《论语》中有所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弟子很多所以说他在教学方面就多启发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里面探讨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不学则殆"这几种教育方法就算是放在现在也是很有作用的,所以就有了孔子学院的建立,进一步夯实了孔子伟大教育家的地位。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时教育方面与儒家齐名的还有道家以及墨家,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其中老子和庄子更是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复归自然,他的思想也被当时的一些国君所采纳。墨家讲究的是"

兼爱""非攻",与传统教学不同,更注重实践以及自身思维逻辑的培养,要知道墨家的思想在当代也是十分先进的,所以说在当时也有很多人对墨家十分追捧。

  • 汉朝

秦始皇身为千古一帝,将天下统一并且,为了国家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做法,不过焚书坑儒却让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暴君,而之后取代秦朝的就是汉朝,作为大汉民族的起源王朝,官学私学交错进行,并且由于董仲舒的思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这一切与当时的背景有关,要知道汉王朝也是刚刚建立,虽然天下一统,但是接手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为了让社会经济能够快速发展,除了设立了不少私学,更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选拔制度,征辟制以及察举制

当时太学里面主要讲解五经,培养出来的太学生多半有着自己的政治前途,而私学教育注重蒙学,《千字文》更是他们的必学文章,当时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存在,只有有道德合乎礼仪的人才能有被选拔的资格。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儒学式微,有很多其他的学派正在慢慢崛起,主要是由于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种文化的冲击让佛学以及玄学等有了出头的可能,虽然当时的选拔制度修改为了九品中正制,但这种选拔更像是为权贵服务,所以说在中国教育历史上,这个阶段更像是一个承下启上的过程。

  • 隋唐

唐朝是一个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朝代,天下各国朝拜,与海上外国互通有无,让人们见识到了一个王朝的繁荣与强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教育的繁荣昌盛。设立国子监,六学以及二馆用来教书育人,在教学资源方面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融合,带来了很多新奇文化,开始了分科教学。而且当时唐朝对于各种新奇思想也表示接受,让很多发明得以进行,像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更是在唐朝发光发热。

但最让无数学子开心的就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寒窗苦读最终也能获得功成名就的机会。在人才的选择上不会再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只会以成绩认高低排官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科举的公平性,这一项制度让无数学子心甘情愿为朝廷奉献,从而奠定了盛唐的伟业。很多诗文都表达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唐朝的教育制度有着属于他的优越性,注重德行,这一点在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科举制虽然面向全国,但也明确记载"凡娼、优、隶、子孙均不准入仕",再加上考试内容多与道德挂钩,所以说没有德行很难做官。

  • 宋朝

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软弱,但不否认的是它称得上中国最繁荣的朝代,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有很多文化著作,唐宋八大家有很多都是宋朝的。

教育方面大办书院,将程朱理学归为国学,虽然也是科举制但所学的都归纳为四书五经,而且当时还有过几次大的变革。以王安石为首的教育家认为"法不能以自行"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而教学内容更是要兼顾所有,"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不过二程以及朱熹又提出来学校是为了教人"明天理, 灭人欲"才存在的,不需要学一些无用的知识,两者的冲突一触即发。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当朝统治者更看重的是社会国家的稳定,而明朱理学无疑更容易让统治者进行统治,于是就将其设立为国学,自此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

  • 清朝

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盛世,但最后也改变不了朝廷腐朽的事实。最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教育方面,要知道科举制的建立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革命,但是清朝看中的确是八股文,内容晦涩难懂。很多的学子都被八股的套路圈住,缺乏创新精神,就算是为官也是很难懂得变通。

教育自古以来本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但清政府后期的闭关锁国让中国文化停滞不前,虽然最后将科举制废除,设立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但是已经晚了,大清朝最终还是亡了。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影响最大。

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及思想家,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上面所说的"有教无类"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为了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将自己的思想遍布天下,于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在游历的途中,有很多国君都向其请教过治国之道,当时齐景公就向孔子请教过如何在国家当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受益匪浅,并当场拜谢孔子。

除了与国君论道,他还经常和自己的徒弟讨论国家大事,最著名的当属子贡问政,这一段甚至被很多国君所珍藏,当作自己的治国理念。孔子一生都在行走天下,教育了无数有才华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不过后来人将他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归纳总结为了《论语》。不至于让他的思想从此在世间失传。而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做法也是对的。

《论语》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并且里面还有很多治国之道,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还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而他所创办的儒家更是及教育于大成,里面的教育,治国,为官之道数不胜数,汉朝独尊儒术,影响了一个朝代,后续也有很多朝代被儒家思想所影响。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倡有教无类,更加注重的是因材施教,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并且现在中国人的一些思想和思维模式也被儒家所影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到现在也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且儒家中的孟子正式将教育一词提出,此后各朝代对于教育的重视不断加深,无数学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还有很多平民学子奋发图强,最终光宗耀祖的典故,里面的孔孟之道更是深入人心。

三、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一个人发育的更加完全,让一个不成熟的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一生中要学很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能否把这些东西完美的运用出来,在教育别人的时候,更要教育他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加自由,更加真实。

教育的意义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能够自由的思考,不怕任何困难,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努力的克服它,那么最终也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他这个人是失败的,他所受到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古代的教育的确有着属于它的特殊性,对于平民来说,获得一个好的教育能增加自己出人头地的几率,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发展教育不仅能够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且还能让国家的统治更加稳定,对于那些教育家来说,教育则是让思想得到延续,在属于它的朝代发光发热。就像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君王,都认为孔子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他们只能摒弃仁政思想。到后来大汉王朝的建立,真正让儒家思想达到一个顶峰。

而现代的教育更加完善,人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要知识够多,总有成功的一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双翅膀,给予我们思想自由飞翔的权利,成功往往是留给那些知识储备深厚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最终找到成功之道。

四、古代教育在现代如何转型

教育这个词在古代早就出现了,也有很多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将属于他们的思想延续到现在,但想要真正将他们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发光发热,还需要不小的转变。由于清朝的覆灭,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最终打开,秉承孔子的思想,一切教育理念都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为了让中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选择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当时的教育界培养了一大批的才子,他自身更是被毛主席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事楷模"。还有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近代教育家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充分的将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思想相结合,为新中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比较注重蒙学,也就是幼儿的启发工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此基础上,现在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有很多幼儿教育,甚至连胎教都发展的出来,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也是下了一番苦心的。虽然胎教的作用目前还没有确实表现,但是幼教的重要性却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在长大后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就是学习环境,古代最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就非常明确的指出了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也对学习环境这一方面很重视。中国的义务教育也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在发展,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义务教育的时间也肯定会被延长,唯有全民学习,才能让一个国家更加的强盛。

谈古论今:浅析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中国的传统,而学校的存在则是将教育落实到了极致,他能够影响到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对他进行文化熏陶,影响他的一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强大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教育并不意味着只教导他们书面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及品德,一个完美的学子是品学兼优的人,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动国家社会进步。

就像现在疫情爆发没有人会不害怕,但是他们心里的基本素养告诉他们必须要迎难而上,把疫情狠狠的控制住,才能将整个国家拯救,正是因为中国学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将心比心,那些在前线奋斗的人,都是有着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学到了无畏,学到了奉献,所以他们才会冒着风险去拯救他人,他们是最棒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教育连绵不绝,这次疫情也终将会被消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