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逝世

1715年2月25日,清代著名短篇小說家、文學家蒲松齡逝世。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馬瑞芳稱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寫作狐鬼故事曾遭眾人嘲笑,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熱愛,他用大半生創作的《聊齋志異》成為志怪傳奇類小說的經典作品,並風行全世界。

歷史上的今天 | 清代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逝世

蒲松齡出生在山東省淄川縣,其家族蒲氏蒲氏雖然算不上名門望族,但讀書人不少,也有很多獲科舉功名的。蒲松齡的父親蒲盤,早年科舉不利,後棄儒經商。年少時,蒲松齡展示出過人的學習天賦,他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不過好運似乎到了頭,在接下來的科舉之路中,蒲松齡十分不順,鄉試屢不中舉,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歲時,才被補為貢生。其一生清苦,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在家鄉的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為生。

歷史上的今天 | 清代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逝世

從20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據資料記載,蒲松齡為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靠著這些口述故事的積累,40歲時蒲松齡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他繼承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人傳奇的衣缽,但他的文章可貴之處在於蒲松齡通過這些小說反映了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歷史上的今天 | 清代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逝世

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

蒲松齡在世時,《聊齋志異》這部作品並未刊刻,只是在小範圍傳抄,而且不斷修訂,直至死前仍有增添。這部手稿能保存下來,是非常不易的。《聊齋志異》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

總之,《聊齋志異》這部書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的心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評價蒲松齡:“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整理/袁立聰 審核/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