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不才講史


古代的孫武,伍子胥,吳起,白起,廉頗,王翦,李牧,蒙恬,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陳湯,班固,竇憲,李靖,蘇定方,郭子儀,岳飛,徐達,常遇春.......挺多的


漂在南方


既然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當然不是一般的將軍,只有達到戰區統帥的級別,才能有資格指揮大兵團作戰,如解放戰爭時期,我解放軍弟一野戰軍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劉伯承,第三野戰軍粟裕,第四野戰軍林彪,他們都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但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巨人,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泰斗,這個人就是毛澤東。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軍事統帥一定都是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如白起、韓信、岳飛,左宗棠、蔣介石等。也別不服蔣介石,北伐戰爭的勝利不能說沒有蔣介石的功勞,紅軍時期如果不是毛澤東力挽狂瀾,紅軍已被蔣介石徹底消滅,歷史也將被改寫了。這幾天中央一套剛剛播出的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就是說這時候的事情。


在紅軍時期,蔣介石几次“圍剿”,使走投無路的紅軍,被迫長征轉移,國民黨軍隊繼續圍追堵截,湘江一戰,8萬紅軍打得只剩下3萬,如果不是毛澤東力主改變計劃,另尋出路,中央紅軍可能要全軍覆沒。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獲得了指揮權,這才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巧過金沙江,擺脫敵人到達陝北,恢復了紅軍的活力。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強大的日軍,毛澤東提倡打游擊戰,所以八路軍基本不與日軍正面抗衡。即使是“百團大戰”也是各部各自為戰,沒有大兵團大規模的戰鬥。但八路軍的規模卻在不斷壯大,到日本投降時,八路軍的兵力己由抗日初期的5萬餘人發展到百萬餘人。新四軍也同樣在發展壯大。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超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正演繹了“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指揮藝術,雖然解放軍的4個野戰軍各自為戰。但部隊的作戰部署。都是在毛澤東的指導之下,每一個大戰役的實施,也都是有毛澤東親自參與。

他和各個戰場通過電報直接對話,直接指揮,親自起草作戰電報。毛澤東的軍事電文約6000餘件,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大的戰役,他都通過電報參與指揮。解放戰爭後期,國共之間基本上也是大兵團大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陣地戰,如遼瀋、淮海、平津等戰役,每次戰役都有毛澤東的部署與指揮


在朝鮮戰爭如同解放戰爭一樣,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基本上就是在攻守中相互轉換。每場大戰役毛澤東也都參與指導。

毛澤東作為軍事統帥,指揮大兵團作戰,很少有失誤,戰爭結局也只是戰果大小的問題,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作為毛澤東的對手,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都很難有人可以與之匹敵。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近現代歷史上,能得心應手地指揮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太多。解放戰爭時期的林總,和抗美援朝戰中的彭德懷。他們都是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

林彪指揮的四野兵馬過百萬(最多時110萬),彭德懷元帥指揮的志願軍也超過百萬(最多時134萬)。只不過林彪元帥的戰術是穩紮穩打,我要麼不打,要打就要你的命。彭德懷元帥是亮劍精神,我敢打,是因為我的鬥志比你強,我打著打著就能把優勢爭取到我這邊來。

解放戰爭後期,東野已經發展到103萬人,其中包括野戰軍73萬人和地方部隊30萬人,統歸東野總司令林總指揮。林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大戰役”林彪指揮了兩個,指揮人數都過百萬,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局。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軍區司令部指揮的部隊,壯大到150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在高峰時期,志願軍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防空部隊總數一度達到過120萬人,都歸彭帥指揮。慘烈的朝鮮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300萬,聯合國軍120萬,中朝方面188萬,朝鮮45,志願軍130多萬,志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傷亡41萬。朝鮮人民軍作戰傷亡26萬人,中朝方面共損失100萬。儘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志願軍仍然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袁衛宇


從1927年的南昌第一聲槍響起,小米加步槍起家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漫天硝煙中錘鍊成了百戰雄師,也湧現出了很多能征善戰的將帥。

在眾多開國將領中,有三個人以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出名,他們就是彭德懷、林彪、粟裕。那麼,他們的作戰方法有哪些特色呢?

彭德懷--勇彭老總的作戰風格是沉穩,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可謂是越苦越勇。

彭老總指揮的兩次經典戰都是這樣的。第一是百團大戰。雖然,當時八路軍進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但是南京政府基本沒撥付一槍一炮,都是八路軍戰士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所以說武器裝備極其簡陋。

而且,當時八路軍在敵佔區,兵力分散。在這樣的背景下,彭老總指揮發動百團大戰,充分發揮了八路軍的優勢,延緩了日本人的南進計劃,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也破除了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謠言。

第二是抗美援朝。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部隊後勤保障能力不足,裝備也是很落後。面對裝備精良的多國部隊,彭老總指揮志願軍英勇作戰,打出了中國軍人威勢,為新中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環境。

林彪--猛

林彪的作戰風格講究"猛",其"三猛戰法"還是比較有名。

林彪提倡猛打、猛衝、猛追,講究一鼓作氣,窮追猛打。第一輪打不下來,第二輪接著猛打,第二輪打不下來,第三輪接著打。一旦敵人潰敗,就窮追猛打,擴大戰果。

當然,"猛"並不代表著盲幹,其中還有一些巧勁。林彪的"一點兩面"戰法就代表著巧,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兩面進行包圍,一旦在一個點上打開了口子,其他方位早晚潰敗。

林彪在東野時候這些戰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東野部隊的戰鬥力至強悍,讓國民黨部隊膽戰心驚,在東北與林彪交過手的杜聿明對傅作義說:"東北共軍部隊南下作戰,共產黨一年內統一全國。"

粟裕--奇

粟裕用兵特在"奇",善於出奇兵、用奇謀,敵人根本摸不準套路,林彪評價他打"神仙仗"。

粟裕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能夠把握住其重點,奇招層次不窮,對形式判斷之準確,行動之大膽讓人拍案驚奇。什麼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猛虎掏心、誘蛇出洞等計謀層疊而出,什麼攻堅戰、游擊戰、運動戰運用自如。

在蘇中,粟裕指揮部隊不拘成法,在運動戰中捕捉戰機,消滅敵軍力量,七戰七勝殲敵53000餘人。還有在孟良崮吃下美式74師等都表明了粟裕的指揮之高超。


向陽願景


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首先來看下對兵團的定義,古代的兵團建制不是很完整,或者時代太久遠了,無法考察了,我們就以解放戰爭時期的國共兩黨的兵團建制來說明一下:

國民黨:主力兵團4~6個軍,約10~12萬人;
解放軍:標準是12萬人,開始是下轄5,6個縱隊;後來縱隊改成軍後,通常下轄3、4個軍,還有兵團司令部直屬守備師7、8千人、獨立警備團2、3千人;

所以,至少需要指揮兩個以上的兵團聯合作戰,才能符合大兵團作戰的基本指標,也就是怎麼也得25萬人左右吧,那麼歷史上都有哪些將領指揮過這麼多軍隊呢?

白起

據史料記載、以及按照秦國的實力推測、白起大概指揮過約45萬人左右、相當於4個兵團。而且白起殲滅的敵軍人數達到了好幾百萬,佔整個戰國時期的總殲滅數的1/3以上,是第一代大兵團作戰、殲滅戰大師。歷史評價為武廟十哲之一。毛主席曾經評價白起: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王翦

史料記載,滅楚國的時候,開始秦王是想讓他帶20萬,但王翦認為20萬太冒險了,沒把握,說沒有60萬,我就不去,這點跟林彪的特點非常像,都是不打沒把握的仗。後來實在沒辦法,秦始皇把全國的家底都掏出來了,湊成60萬,王翦經過1年多的時間,終於滅亡了楚國,之後橫掃六合,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簡直是功高蓋主。所以,王翦最多指揮過60萬人,相當於5個大兵團。歷史評價為歷史72將之一。

司馬遷曾經評價白起和王翦: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司馬遷評價具體的翻譯是啥,誰能給講明白下?

韓信

韓信在最後一戰垓下之圍時,直接指揮的軍隊大概有30萬人左右,也相當2個大兵團了,也可算的上是大兵團作戰,而且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就說明韓信指揮30萬兵力相當遊刃有餘,只是劉邦不會給他更多的兵而已;

徐達

大明建國第一將,在北伐蒙元時,帶領25萬大軍,所帶軍隊相當於兩個軍團,並1年之內就滅掉了元朝,簡直是勢如破竹。

薛嶽

第一次長沙會戰,薛嶽將軍率領40萬精銳中國軍隊,在火力戰力全面落後的情況下,自創天爐戰法,打敗日本鬼子。整個4次長沙會戰,一共率領100萬中國軍隊,與66萬日軍作戰,是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勝利。大兵團作戰必須有抗日英雄一席之地。

杜聿明

1946年,率領8個軍進軍東北,加上地方部隊,約有30萬人左右,當時林彪的部隊28萬人左右。杜聿明手下有新1軍、新6軍這樣的王牌軍隊;而林彪手下則有從全軍抽掉的紅軍精銳幹部骨幹13萬人,可以說兩邊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開始杜也壓著林打,林一度都想著再上山打游擊了。而之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四處救火,也說明杜聿明在大兵團作戰上是有一套的,只是太聽蔣的話了。

林彪

林彪打仗,如果要在歷史上找一個模板,我認為,最佳模板就是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功高蓋世的王翦,打仗同樣都是謹慎、穩妥,不打無把握之戰。如王翦非60萬不攻楚,林彪長春之圍,非有4倍兵力不攻城(當時有3倍)。但林帥,打穩健之戰的能力確實是非常出眾,最後,率領百萬大軍從北山黑水達到天涯海角,也是可以與王翦媲美了。

粟裕

1944年,粟裕發起車橋戰役,日軍大佐以下460餘人(內俘24人)、偽軍480餘人(內俘168人)。新四軍傷亡200餘人。戰役後毛主席點評:

“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60年代,毛主席曾對蒙哥馬利說:

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中央軍委對粟大將的評價:

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足可與歷史對白起的評價相提並論。

彭德懷

在抗美援朝之前,彭帥的大兵團作戰比較少,因為西北野戰軍苦寒之地,沒有那麼多兵啊。但抗美援朝給了他機會,當然這個機會本來是到不了他頭上的。但在毛主席心目中排在前面的病的病,懼的懼,最後只能:“山高路遠,為我彭大將軍”。


雖然中國歷史5000年,真正能夠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並且有建樹的其實很少了。差不多就上面這些了。

最後要重點說明,有兩位雖然沒有列出來,但他們才是百萬大軍的統帥,帥中之帥,他們統領大兵團作戰更是不在話下。他們是:

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主席;

紅軍之父解放軍總司令朱老總,朱老總,從紅軍開始就是軍隊的靈魂人物,精通游擊戰、在四渡赤水中率先運用運動戰,解放戰爭,一到華北,華北局勢立馬扭轉,足見朱老總的軍事指揮才能,不然也不會讓彭總像學生對老師一樣尊敬。


歡迎點評!


比禾觀史


從古至今擅長帶兵打仗的將領不在少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大將軍也數不勝數,可是真正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少之又少。戰爭的規模越大,指揮起來的難度就越大,指揮大兵團屢戰屢勝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然中國不缺乏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才,近代的十大元帥都是值得信任的將領,指揮大兵團作戰也不在話下,但是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還得是以下幾個偉大的領袖。

粟裕堪稱中國的“拿破崙”,是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天才,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之一,粟裕指揮戰鬥,主要體現在一個“活”字,他能夠見招拆招,隨機應變,這正是許多將領所缺乏的素質,粟裕指揮任何規模的戰鬥都能夠勝任,幾乎沒有粟裕所不瞭解的戰術,大大小小的戰鬥在粟裕的指揮下就像是一種行為藝術,粟裕指揮的戰爭會讓人有一種十拿九穩的感覺,是他讓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屢次受到重創,粟裕在擊敗國民黨的戰鬥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戰術運用得淋漓盡致。

彭德懷元帥也是指揮大兵團作戰不可多得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戰鬥之一,這場戰鬥也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局勢發展,彭德懷立下了一次奇功。彭德懷沒有粟裕那樣精細的戰術安排,但是他更加穩定,也更能充分利用各種優勢去戰鬥,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的武器都是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政府並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支援,武器裝備簡陋,兵力不集中,眾多的不利因素竟然被彭德懷用八路軍最大的優勢彌補了,他們通過打游擊的方式,一次次戰勝敵人,打亂了日本人的南下計劃,還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條件,百團大戰足以證明彭德懷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同樣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領袖,還有偉大的毛澤東同志,他的領導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或者解放戰爭,毛澤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優勢都有所展現,毛澤東的大局觀是非常難得的,他的戰略眼光永遠超乎常人,很多人只看到他治國理政的能力,卻忽視了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游擊戰,萬里長征都是毛澤東的“代表作”,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親自指揮過無數的戰爭,而且屢戰屢勝,毫無疑問毛澤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最深刻的人,沒有之一,他傑出的領導能力與指揮能力在中國近代也無出其右。



中國歷史上具有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的將領還有很多,粟裕,彭德懷,毛澤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我們的歷史才如此輝煌,是他們創造了美好的今天,所有英雄永遠值得我們敬畏。


尚武菌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即使佔據天時地利,好像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大捷。因此,大家就認為,相較於將星如雲的中共,國軍內部沒有出色的軍事將領,更別說有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了。


但總覽國軍上下,能大兵團會戰的人還是有的,例如桂系首領李宗仁。


提到李宗仁,大家一般都會把他歸納到政治人物當中,把桂系的另一號人物白崇禧當做會打仗的人。其實在桂系組建之初,李宗仁可是立了頭功的,所以也當上桂系的一把手,統一了廣西全境。


在北伐開始時,由桂係指揮的第七軍勢如破竹,表現優異,打湖南,攻湖北,所向霹靂,因此第七軍更是贏得了“鋼軍”的稱號。而第七軍所取得成就自然是離不開李宗仁等人的指揮。


抗戰時期,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官,直接指揮了徐州會戰和隨棗會戰,並協同第九戰區南北呼應,有力的牽制了部分試圖殲滅第九戰區的日本第11軍。在徐州會戰期間,李宗仁麾下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超過百萬,但沒有因為軍隊成分問題而影響作戰,也說明了李宗仁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大兵團作戰能力。


徐州會戰期間的臺兒莊大捷,斃敵20000餘人,正是在李宗仁直接指揮下完成的。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遍全國,有力提升了全國抗戰的信心。在戰後更是從容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為日後堅持抗戰保留了火種。


這也是李宗仁在處理各種複雜局面中表現出來的成熟,他沒有從派系利益出發,保存自己的實力,而是平等相待,實事求是,也給予友軍足夠的支持。這一點和蔣介石完全相反,在抗戰這個大背景下,顯得難能可貴。


李宗仁不僅擅長大兵團作戰,也對政治充滿興趣,所以抗戰勝利後,李宗仁總是以一副政治家的面孔出現,和蔣介石爭鋒相對,甚至做到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而白崇禧更側重於戰術性指揮,雖然他是國民黨內部難得有見識、有眼光的將領,但是由於他思維的侷限性,只重視桂系小團體的利益,放任中央軍被殲滅的下場,導致白崇禧集團也難逃被圍殲的命運。


所以我們感覺李宗仁不會打仗,只適合從政。對此,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粟裕大將是十大將軍之首,他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1946年7月,他指揮的蘇中戰役,用19個團3萬人的兵力,同12萬國民黨軍隊作戰,連續取得了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等七次戰鬥的勝利,殲敵5萬3千餘人,這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林彪元帥得知蘇中戰役後,特地讓人把此戰的資料找來,關在屋裡研究,最後對劉亞樓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陳毅元帥曾經說過“粟裕同志可算為理論與實際兼優的人,戰役指揮高明,由於他長期在實際戰爭的鍛鍊,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粟裕用兵出奇制勝,智深勇沉,百戰百勝。1947年1月,他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孟良崮戰役中,他採取“猛虎掏心”戰術,分圍包抄,全殲蔣介石“王牌軍”第74 師,擊斃敵師長張靈甫,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此後的豫東戰役、濟南戰役都是大獲全勝。淮海戰役中,他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是從一名戰士成長起來的軍事家,在戰鬥中成長,在戰鬥中實踐,在戰鬥中積累,他確實是一位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奇才。





zj史海拾貝


擅長大兵團作戰,恐怕粟裕將軍之外少有人能夠當得起這一評價。

大兵團作戰,顧名思義,就是戰鬥規模比較大,殲滅敵人比較多。大兵團作戰,最起碼是戰役級的,甚至有可能是戰略級的。

什麼樣的戰役算是大兵團作戰。一般而言,粟裕指揮的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等都算是大兵團作戰。

這些戰役中,規模最小的是沙土集戰役,消滅了整編57師9000多人。沙土集戰役依然是大兵團作戰的典型範例。因為,華野在長期消耗、士氣受損的低谷時期,成建制消滅敵人一個整編師,已經頗為不易。可以說,沒有沙土集戰役,就沒有華野和中野集中力量經營中原戰場,就沒有後來的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

粟裕將軍的一生,險仗惡仗無數,很多時候,大家認為不能打的仗,粟裕堅持要打,依然能打成。豫東戰役中,圍殲區壽年兵團,又要吃掉黃百韜兵團,若非山東方面支援不到位,黃百韜兵團都有可能被全殲。濟南戰役中,華野豪氣沖天,集中8個半縱隊打援,如果徐州方面敵人敢主力來援,乘機給他全殲一部。淮海戰役中,華野更是連續作戰愈戰愈強,全殲黃百韜,助中野打黃維,佈置圍困杜聿明30萬大軍的口袋陣,這很難想象是隻有45萬兵力的軍隊能做到的。

讓新四軍在江北站穩腳跟的黃橋戰役,不過就是9個團7000多新兵,滅了韓德勤一萬多人。粟裕在黃橋戰役中,以少數兵力守衛黃橋,多數兵力野戰殲敵。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黃橋保住了,野戰部隊也殲滅了韓德勤部隊。黃橋戰役也是大兵團作戰的典型。

對於大兵團作戰,主席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組織方式“我軍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於敵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於敵的兵力,去消滅敵人。”至於作戰目標,主席則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擊潰十個師不如全殲一個師。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一部,這就是大兵團作戰的精髓。粟裕將軍把這一戰略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粟裕一生,險仗惡仗無數,最難打的戰役,毫無疑問是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號稱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是一招險棋,更是一招妙棋。

孟良崮戰役中,國軍有27個整編師45萬大軍,華野則只有27萬軍隊。當張靈甫的74師在孟良崮附近孤軍冒進之時,我軍迅速決定採取正面反擊、兩翼楔入、斷其退路和阻擊各路援軍的戰法,將74師從國軍重兵集團中割裂出來予以圍殲。這一計劃,從5月11日作出,到5月12日正式下達。

命令下達後,華野各縱隊快速進入戰場,第一第八兩個縱隊插入74師和25師83師的結合部,第六縱隊則是從74是背後出現,封死張靈甫的後退之路,第四第九縱隊則是從正面突擊74師。五個縱隊同時向74師發難,形成了五打一的有利局勢。

幾乎同時,四個阻援縱隊也與國軍捉對廝殺。第二縱隊對付邱清泉第五師,第七縱隊對付胡璉的第11師,第3縱隊對付桂系第七軍,第10縱隊則對付48師。張靈甫意識到華野要圍殲他,但他不怕,因為他的援軍有40多萬!

張靈甫選擇主動被包圍,因為他認為華野20萬軍隊圍攻他的同時,國軍40多萬可以對華野形成反包圍,中間開花,從此徹底解決山東問題。這一點,軍事素養同樣不怎樣的蔣介石表示贊同,他說“抓住山東共軍主力,實為難得之良機,務必奏奇功於一役。”

但是,張靈甫忽略了三個問題,這是十分致命的三個問題。

首先,國軍各部勾心鬥角,都不願意出死力就他。而華野各部能夠做到堅決作戰,即便拼光也要完成戰鬥任務。這就是人和。

其次,孟良崮多石頭少水,不利於機械化部隊展開,周邊也都是沂蒙山區,國軍推進大受影響。反而是解放軍能夠靈活佈置陣地,進行阻擊,還受到解放區百姓的支持。這就是地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華野不怕犧牲勇猛作戰,僅用3天就攻克了孟良崮。而這三天內,愣是一滴雨都沒下,老天爺都在幫著解放軍。

中間開花戰術不是不可行,想要中間開花,圍在核心的部隊必須佔據有利地形,保持機動性。如果74師不是死守孟良崮,而是集中一個方向打華野一縱或六縱,張靈甫很有可能翻盤的。


歷史知事


戰爭中,如果每一名士兵是一顆螺絲釘,一個零件,那麼整場戰役就是一個配合緊密的大機器,而讓機器靈活運轉,就需要一套程序,這個戰鬥中的程序就是兵團指揮。



一個軍隊的靈魂,是統帥的靈魂,一支軍隊的氣質,是統帥的氣質。

近代我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湧現出三個最耀眼的軍事統帥。

一,無往不利的林老總,總是能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再以優勢力量碾壓對手。

二,逆境之時看粟裕,絕對錯不了,神仙不敢出手之處,他也能力挽狂瀾,於百萬之軍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孟良崮戰役就是例子,整編七十四軍就是榜樣,想包粟裕的餃子,卻反被粟裕包了餃子,厲害,厲害!!!



三,絕境之時看彭德懷元帥,唯有他真的敢橫刀立馬迎戰任何敵人,決不屈服,死戰到底。

朝鮮戰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已經東西方不敗,威名赫赫。

當時世界有哪一國的名將敢對美帝亮劍?面對這樣的對手,任誰都是心膽俱裂,惶惶不可終日啊。

彭老總臨危受命,出兵援朝,保護東北重工業基地。

他怕不怕?

不怕!這是肯定的,但是他心裡沒底,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去朝鮮之前他就下定了決心。

中國生,朝鮮死,無上光榮。

這一去,前途未卜,但是刀剛火辣的彭老總敢於向一切敵人亮劍。

他的敢戰亮劍作風,對部隊作戰人員影響深遠。

朝鮮戰爭打出了立國之威,讓全世界懂得了,新中國不是好欺辱的。



不得不說,以絕對弱勢對戰絕對強勢的聯合國部隊,彭老總的表現,堪稱戰神級別的存在。

威武不是說的,是做出來的。

一輩子不抽菸不喝酒的彭老總就是頂級的大兵團統帥,世界級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