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此刻,只有郭氏自已如鯁在喉,無語凝噎。此刻偌大中國,只有他一人明白,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此後,因僧格林沁的傾軋,郭嵩燾又被皇帝派往山東辦理鹽務,之後是非也就和郭氏沒有關係了。1860年九月廿八日,朋友來信報京城失陷。郭氏此時已罷官回家,得報後“痛悼無己”,說僧邸“殺之不足蔽辜矣。世人憒憒,至今未有能省悟也,悲哉。”(同上401頁)此刻,郭氏深刻指出了中國得此奇恥的根本原因:夷人通商網利,並鄰國交際之誼亦無可言者。疆吏失撫綏之宜,誆詐無禮,以為所劫持,二十年如出一轍。聖人獨心憂之,求所以消除弭患,而在廷士大夫哆口言戰,千百為群。其立言不過主尊朝廷,攘夷狄,以議論相高。本非辱也,而視以為大辱若不可忍者。朝廷為議論所持,旁皇迷亂,莫知所措。僧邸乃遂以無道行之,以速其禍。士大夫之無識,貽誤天下固有餘哉。今主且辱矣,僧邸以其兵退扎古北口,朝官紛紛出都,其能死者誰也!南宋諸君子之議論,非以遺志後世,而遺毒有明以至今者,士大夫之無識為之也。…夷人之變,為曠古所未有。其禍成於僧邸,而實士大夫議論迫之然也。…夷人者,中國百年之患,而顧攘之以成今日之禍,此所無如何者矣。…(《郭嵩燾日記》第一冊402頁,)

在這裡,郭氏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天下所有讀書人。他甚至曾經說過,不獨琦善,葉名琛,耆英,僧格林沁是辦理洋務的“四凶”,即如忠誠之林則徐,也是難辭其咎的,只不過林氏心底無私,光明正大罷了。雖然到今天我們也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可事實就是如此,我們可以為自己推脫,可對手絕不會因此而姑息遷就我們。如此,也只能壞亂由人了。


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郭嵩燾曾說過:周子善言幾,幾者,動之微也。是的,《易》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而郭氏就是這樣的人呀,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應該是被我們奉若“神明”的。郭氏也曾負氣說過:“莊子雲:千金習屠龍之藝,而無所用之。僕之藝是也,顧安所得龍者而屠之?世俗之悠悠,又安知吾之藝果足以屠龍乎哉?”如此,面對中國及世界大勢,惟郭氏一人心懷機杼,處變不驚:西洋之如中國,誠為天地一大變。其氣機甚遠,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其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說到:英國富之業,實自乾隆以後。火輪船創始乾隆,初未甚以為利也。至嘉慶六年,始用以行海內。因其法創為火輪車,起自嘉慶十心年。其後益講求電氣之學,由吸鐵機器轉遞書信,至道光十八年始設電報於其國都,漸推漸遠,同治四年達印度。自道光二十年與中國構兵,火輪船遂至粵東。咸豐十年再構兵,而電報徑由印度至上海矣。其開創才數十年,乘中國之衰蔽,七萬裡一瞬而至,然亦足見天地之氣機一發不可遏。中國士大夫自怙其私,以求遏抑天地之氣機,未有能勝者也。…前歲入都,本意推求古今事宜,辨其異同得失。自隋唐之世與西洋通商,己歷千數百年,因鴉片煙之禁而構難,以次增加各海口,內達長江,其勢日逼,其患日深。宜究明其本末,條具其所以致富強之實而發明其用心,而後中國所以自處與其所以處人者,皆可以知其節要。謀勒為一書,上之總署,頒行天下學校,以解士大夫之惑,朝廷所以周璇遠人之心,固自有其遠者大者,當使臣民喻知之,以為此義明,即國家億世之長基其可操劵而定也。…巜郭嵩燾詩文集》188,189頁)只此一信,郭氏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把這個國家的大政方針安排的妥妥當當,明明白白,不知把李鴻章那封信甩到幾條街後面去了。而對於李鴻章和他的改革團隊的雕蟲小技,郭氏也早已和吏部尚書陳孚恩說的明白:大臣謀國之忠,通古今理勢之大而運量與一心,非持一端之議論者所能及也。…某在京三年,推求國家致弊之由,在以例文相塗飾,而事皆內潰。非寬之失,顢頇之失也。寬者,宜聖之明訓,國家積累之至仁,烏可輕議哉!今一切以為寬而以嚴治之,究所舉發者,仍然例文之塗飾也,於所事之原委利病與所以救弊者,末嘗講也。是以詔獄日繁,而錮弊滋甚,徒使武夫悍卒乘勢罔利以凌藉搢紳,明世之稗政見矣。某竊獨憂之。曏者之寬,與今日之嚴,其為顢頇一也。顢預而寬,猶足養和平以為維繫人心之本;顢頇而出之以嚴,而弊不可勝言矣。毋亦稍寬假以例文,以求理財行政之實效

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郭嵩燾-----十九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戰略家(下) 作者:郭  昌

[人物簡介]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