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金色名片”。深藏在各大博物馆中的国宝级文物,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睹其风采,赏其神韵,更谈不上了解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所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势在必行。


“让文物说话”,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大博物馆陆续策划出形式多样、风格

各异的展览,一大批国宝文物走出库房,和普通大众亲切见面。电视、网络媒体也陆续推出《如果文物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以新颖的形式,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掀起了一股欣赏国宝、品味文明的热潮。感悟国宝,离不开中华文明;讲述中华文明,离不开解读国宝。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扎根在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长处和特性。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中华文明的起点从中国大地上有人类活动的那个时间开始。从最早的元谋人,到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人类遗址被发现,文明之光如同繁星,光辉璀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头盖骨化石、打磨石器、陶罐,无声地诉说着中华大地上数十万年前乃至上百万年前的往事。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早已普照在东方大地,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遍布大江南北,黄河、长江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一件件出土文物,无论是石器、陶器,还是玉器、青铜器,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用途,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向人们揭示着中华文明演进的历程。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后母戊鼎、妇好鸮尊、青铜神树、四羊方尊、天亡簋、毛公鼎……一件件被世人追捧的青铜重器,将中华文明带到了青铜时代。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考古发掘都会带来让世人惊艳的丰硕成果,大量文物的出土,不断地丰富着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每一个片段。


秦始皇兵马俑横空出世,睡虎地秦简揭开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纱,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雷台汉墓……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横扫中华大地的秦汉大一统狂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对峙和分裂背后,隐藏的却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壮阔波澜,朱然墓的发掘、邓县画像砖的出土、高洋墓的壁画、李贤墓的鎏金银壶以及王羲之、顾恺之的传世名作,让人们对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认识更为直观,尤其是这一时期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成绩

显著,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李静训墓的珍宝、虞弘墓的异域风情让人们领略了隋代虽然短暂却灿烂的文明之光。大唐的雄风和文明的进程则被《步辇图》、唐三彩、何家村窖藏、法门寺珍宝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五代短短的半个世纪,也有让人惊艳的《韩熙载夜宴图》。而两宋、辽、金、西夏、大理这一系列朝代和地方政权,

虽然南北东西分裂对峙,却掩盖不住这一历史时期光辉璀璨的文明成果和文化

成就。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异彩纷呈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辽金的民族文物、

西夏文的典籍、大理的阿嵯耶观音像,无不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

特色。


元、明、清的大一统,一方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则进一步促进着大一统进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大量的传世文物、国家宝藏,承载着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明特征。元青花和明清两代色彩缤纷的彩瓷,无不在告诉人们中国瓷器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世界其他民族的生活;大量的书画作品和流派向人们诉说着元明清的艺术传奇;一件件瑰丽的文物、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一卷卷精美的图书……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最亲密的接触。


正是这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史,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自《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序言

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文物会说话 讲述泱泱中华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