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這些人都被封過“武安君”,最後都不得善終

“君”,在歷史上有多種釋義,在先秦時期多指朝廷官員、諸侯國、方國首領,有時也做功臣或是貴族封號,自秦朝以後,漸漸演變為帝王代稱,或者是對人的一種敬稱。

“封君”,顧名思義,即為“帶有封號的‘君’”,泛指那些擁有爵位和封邑的功臣或者是貴族,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武安”,在我國古代,武安者,以武功威懾天下,以威信治國安邦,即為國中能“治國安邦,克敵制勝”之人。

由此看來,“武安君”即代表著能“治國安邦,克敵制勝”的“封君”,能被受封這一殊榮的絕對都是當世人傑。在歷史上確是如此,被封為“武安君”之人,無一不是後世熟知的人傑,但是受封“武安君”這一殊榮的人,無一人得以善終,因此,這一封號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封號!

歷史上這些人都被封過“武安君”,最後都不得善終

01秦武安君:白起

說起“武安君”,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白起。

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極其擅長實施殲滅戰——在伊闕之戰中,全殲二十四萬韓魏聯軍;在數次攻楚之戰中,共計殲滅楚軍三十餘萬;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聯軍十五萬;在長平之戰中,殲滅四十餘萬趙軍主力。殲敵一百一十餘萬,這還只是白起生平指揮的大戰役取得的戰果,還有許多中小型戰役並未計入其中。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白起一生殲滅六國大軍共計一百六十餘萬,佔整個戰國時期,各國戰損兵員(包括秦國)的一半還要多。

因白起的赫赫戰功,秦昭襄王以“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為名,授予白起“武安君”的殊榮。

而後,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與秦昭襄王發生爭執,白起怒而閉門謝客、告病不朝,秦昭襄王幾次要求白起領軍出征,白起皆稱病,拒絕出兵,最終惹惱了秦昭襄王,被賜死於杜郵。

歷史上這些人都被封過“武安君”,最後都不得善終

02趙武安君:李牧

“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胡三省曾如是說到。

李牧,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早年活躍在趙國北方,統率麾下“長城軍團”屢克匈奴,北擊林胡,使得北方諸胡一時之間不敢南望。其後,秦軍大舉進犯趙國,趙悼襄王急調李牧率軍抵禦秦軍,數次痛擊秦軍,使得趙國能夠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苟延殘喘。因而趙悼襄王稱李牧為“趙之白起”,將其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即位之後,秦國加緊了對趙國的進攻,但因李牧的沉著指揮,秦軍寸功未建,而後,秦王政採取“離間計”,使得趙王遷聽信讒言,先是臨陣換將,換下李牧,隨後又將其冤殺。在李牧死後不久,前線趙軍全線潰敗,秦軍攻佔邯鄲,俘虜趙王遷……

歷史上這些人都被封過“武安君”,最後都不得善終

03楚武安君:項燕

項燕,戰國末年楚國名將,是項羽的祖父。項氏一族,世代為楚國將領,到了項燕這一代也不例外,因立下大功被楚王稱之為“楚之武安君”。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青年將領李信,率軍攻打楚國,項燕率軍抵禦。因李信的輕敵冒進,項燕抓住時機,猛攻李信率領的主力,斬殺七名都尉,重創秦軍,使得三晉故地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但因楚國統治階級錯失良機,未能乘勝追擊,摧毀秦國霸業,給了秦王政迅速平定叛亂,重新派遣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伐楚國。

楚王負芻聞王翦率領傾國之兵到來,急忙徵調大軍,命項燕率軍抵禦。在相持了一年之後,項燕在楚王負芻的催促下貿然進兵,招致慘敗,項燕死於亂軍之中,不久,楚國覆滅。

歷史上這些人都被封過“武安君”,最後都不得善終

04趙、齊、燕武安君:蘇秦

蘇秦,周王畿洛邑人士,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縱橫大家,早年遊說各國,提出合縱謀略,掛六國相印,被趙肅侯(蘇秦生平存疑,且以《史記》記載為準,不喜勿噴)拜為“武安君”,而後被齊王、燕王所承認。

公元前三世紀初,因燕昭王的厚待,蘇秦作為間諜,從燕國來到了齊國,而後數次教唆好大喜功的齊閔王攻打周邊各國,隨後又獨吞了富庶天下的宋國,惹惱了天下各國,引發了“樂毅伐齊”,齊國遭到列國圍攻。齊閔王這才意識到蘇秦是燕國間諜,隨後,齊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被齊閔王車裂於市。


【聲 明】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