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為何會引來曹真大軍伐蜀?


淺析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為何會引來曹真大軍伐蜀?

建興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打武都、陰平。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援救,諸葛亮出軍屯兵建威,郭淮因此退兵,蜀國因此得了二郡。這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幾乎是無抵抗的勝利,在五次北伐當中,也被稱為小局部戰爭。

此次北伐僅在諸葛亮傳及劉禪傳中有記載,而且非常簡要。

諸葛亮傳: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劉禪傳: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

簡要程度讓人不得不覺得武都、陰平二郡的丟失對於曹魏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反觀蜀漢,卻是大肆渲染,更有劉禪詔書諸葛亮,官復丞相,還把前面兩次北伐的失利抹去得一乾二淨。

諸葛亮傳: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第一次北伐減縮成街亭之役,而且失敗的原因歸到了馬謖身上;第二次北伐不談圍陳倉二十天不克,單純的表彰斬殺王雙的功勞;第三次則是擊退郭淮,興復二郡之功。

照劉禪這麼一說,三次北伐的功勞全在諸葛亮身上,沒有半點不該。所以,趕緊官復丞相,不得推辭。

但緊接著,孫權稱帝的消息就傳到成都了。

孫權傳: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

漢晉春秋曰:是歲,孫權稱尊號,其群臣以並尊二帝來告。

淺析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為何會引來曹真大軍伐蜀?

這一消息可以說是震驚蜀國朝野,對於蔑吳態度由來已久的眾臣大多數都提出要斷絕同盟,彰顯正義。顯然以蜀國國力北伐曹魏被謂之騷擾,現在還要東伐吳國,可以說是痴人說夢。因此諸葛亮就吳國國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漢晉春秋曰: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

吳國賢才尚多,將相和睦,如果與之為敵,不僅虛耗自身國力,還遂了曹魏的心願。所以孫權愛稱帝,就讓他稱帝好了,只要他乖乖的待著,別影響我們北伐就行。

最後,諸葛亮派出陳震出使吳國祝賀孫權,商議共分天下。諸葛亮也由此將屯兵北移至南山之下,新築漢、樂二城。

劉禪傳: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可是諸葛亮此舉卻引來曹真的大力反撲。

曹叡傳:秋七月,詔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宣王伐蜀。九月,大雨,伊、洛、河、漢水溢,詔真等班師。

曹真傳:四年,遷大司馬。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劉禪傳: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

淺析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為何會引來曹真大軍伐蜀?

曹真由斜谷、張郃由子午谷、司馬懿由西城走水路至南鄭,三路齊發,直取漢中。恰逢連雨三十餘天,導致漢水暴漲,棧道被毀,逼得曹真三路大軍無功而返。

這可是曹真進位大司馬後的首戰,可以說是老天爺一丁點都不眷顧。

除此之外,不得不讓人思考,既然曹真位居曹魏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之位,為何是死磕蜀國,而不是南下吳國呢。

首先,西北是曹真繼夏侯淵後統帥的戰區,時間已久,知根知底。尤其是預言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取陳倉而重點發展陳倉一事,證明曹真對其戰略佈置負有獨到的眼光。曹真以‘蜀連出侵邊境’為由將蜀國列為首要討伐對象,因諸葛亮將防線北移,意欲侵蝕雍凉,所以想趁勢扼殺。

其次,孫權二次稱藩曹魏,其在曹魏心目中的地位卑微。況且,如諸葛亮所說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蜀國相較於吳國而言,更弱。漢中乃益州北方之門戶,只要拿下漢中,取蜀指日可待。

第三,孫權有能力而不作為。孫權在稱帝后,並沒有對曹魏有過實質性的軍事行動,甚至在曹真西征蜀國時也沒有。反倒是派衛溫跟諸葛直率帶甲士兵萬人出海尋找夷洲及亶洲,錯失了對曹魏進攻的大好時機。當然,這跟前兩次北伐合肥有關,孫十萬每次御駕親征,都被嚇得夠嗆。

最後,孫權稱帝間接促進曹魏加速伐蜀的進程。孫吳不像曹魏據有洛陽,是以洛陽為正統作為政治基礎;不像蜀漢是以繼承漢室作為立國依據,所以孫權稱帝必然引發時下人民對其反感。蜀漢是,曹魏亦是。因此曹叡能答應曹真討伐漢中的心理也是,只要拿下蜀國,孫權逆賊自然是得臣服。

因此,曹真西征可以看成是一場曹魏心急的戰役,畢竟孫權的稱帝讓這天下又多了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