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誰編的?

前篇小巖侃了詩經的作者,今天來侃侃詩經的編者。


詩經是誰編的?


史籍裡,有關《詩經》的收集和編選,主要有三種說法:“諸侯獻詩”,“王官采詩”和“孔和子刪詩”。

諸侯獻詩說的記載最早,見於左丘明所撰的《國語》。

左氏傳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小巖以為,詩經裡的十五國風,應該大多是各地諸侯所獻。

王官采詩說,最早出自孔子的九世孫孔鮒的《孔叢子·巡狩篇》。

王官,就是周天子派選的官員。《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以觀民風。”

《漢書·食貨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瞭解民情。

東漢初年的大學者劉歆在其《與揚雄書》內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孔子刪詩說,首見於太史公的《史記》。據說原有古詩三千多篇,孔子根據禮儀的標準編選,整理出了共計三百零五篇的《詩》。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說法。

但此說也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質疑。唐代孔穎達、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和方玉潤等,皆懷疑此說。因為根據《左傳》中記載,孔子不滿十歲時,就已經有了定型的《詩經》。比如,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的《詩經》基本相同。一個十歲的鼻娃,就會刪詩,恐怕聰明如孔聖人般,也難令人信服。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整理音樂的過程。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為課本(四書五經之一),對詩經重要性的肯定毋庸置疑的。

小巖本人也基本認同這樣的解釋。否則,詩經的魯頌就不會出現。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新論,認為詩經裡的大雅小雅,以及商頌和周頌的編者,應該是尹吉甫一人所為。這裡面牽扯的論證文獻甚廣,感興趣的看官可去自己搜索一下。


《詩》:305篇

《風》:160篇

《雅》: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

《頌》: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需要指出的是:詩經裡的詩作,在當時都是人們口口傳唱的歌詞。也就是說,都是有旋律的,有音樂的。由於那時候還沒有出版社,也沒有廣播電臺,電視臺。所有詩歌都只是人們口頭傳唱的小調曲兒。

詩歌,詩歌,其實是先有歌,後有詩!可惜年代久遠,我們無從知道當年的那些好聽的曲調,是什麼樣子!但僅從留存下來的這些歌詞的優美語調,我們不難想象,它們的曲調旋律一定也很優美。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

按地區劃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風”、“陳風”和“曹風”,共160篇,又被稱為“十五國風”。《國風》被普遍認為是《詩經》中的文學精華部分,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

雅的本意,是“正”的意思。《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王公大臣們宴請賓客時演奏的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誡的音樂。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

在演奏時,還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


詩經是誰編的?


大玉兒當年也愛“附庸風雅”。給自己六十大壽時,不顧軍費緊張,開爐鑄造了一枚萬壽無疆背大雅。小巖也曾託朋友耗資入藏一枚。品相極佳,極其珍貴,價值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