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

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

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
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
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沙柳河:一條孕育生命的河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06公里的長度,不足以稱之為“大河”,但因湟魚洄游,讓它聲名大噪。它也不是湟魚洄游唯一的通道,比起布哈河這條青海湖盆地最大的河流,“每年湟魚洄游總量佔20%到25%”的成績也不值得炫耀。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所有通道中最有顏值的,因此,也被人們稱為中國觀賞裸鯉洄游的最佳地。它就是本期主角沙柳河——注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湟魚逆流而上產卵的主要通道。

認識沙柳河之前,就必須要了解湟魚為什麼要洄游?其實,湟魚本身是淡水魚,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來繁衍後代,學術上叫洄游。

據專家介紹,湟魚之所以要洄游,是因為高鹽度、高鹼性的青海湖湖水對它們的性腺發育是致命的。只有逆流而上,在上溯河流的過程中,湟魚的性腺才會逐漸發育、成熟。於是,與青海湖相連的沙柳河便為它們提供了這一條件。它們成群結隊地溯流而上,在水流較為緩慢的淡水河道里產卵、繁衍後代。

上溯距離越遠,魚卵、魚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長的時間越長,幼魚的成活率就越高。小魚長成後,再返回青海湖。

比起冬季結冰時的冷淡,進入夏季的沙柳河則是一派生機。進入夏季,環湖地區已經正式進入雨季,伴隨著雨季的到來,水量逐漸增加,這也暗示著它即將進入最美的季節。

俗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但生活在青海湖的湟魚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在沙柳河的岸邊一直向上遊延伸的幾十公里,生長著大片的沙柳,等沙柳粉紅的花骨朵競相開放時,這裡就會變成一片花海,這也就意味著6月中旬湟魚洄游的大軍才會大舉到達。

“沙柳花開了,湟魚洄游了”。當地流傳的這句話則更能說明沙柳河對湟魚洄游的重要性。

湟魚洄游的第一站便是沙柳河入湖口仙女灣溼地。

仙女灣是青海湖最大的溼地之一。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瑤池》詩云:“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相傳,穆王曾乘八匹駿馬拉的車西遊至崑崙山,西王母宴之於瑤池,臨別對歌,相約三年後再來,但不久便死了。文中所稱的“瑤池”據說就是仙女灣。

還有傳說西王母遲遲未能等到心上人的到來,就讓這些仙女們化身天鵝每年飛到這裡,給秋冬季的青海湖增添幾分靈氣,從而形成靚麗的風景,向世人展示在無限藍天下仙子們在這裡駐足、棲息、冰清玉潔、婀娜多姿的身影。仙女灣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進入景區,號稱為中國最高大雄偉的“拉則”(亦譯為“峨堡”)高高聳立。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進京受封返藏途中經過此地,他看到這裡的馬、牛、羊膘肥體壯、水草豐美,因此在此立拉則來保佑草原的人畜興旺、繁榮昌盛。它是由自然死亡的神馬、神牛、神羊的頭堆砌起來的,所以叫也“三牲拉則”。如今,“三牲拉則”成為仙女灣景區內的標誌性建築。

因為屬於高海拔溼地,動植物品種繁多,於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每年在這裡棲息的鳥類有斑頭雁、魚鷗、鸕鷀等,特別是到了秋冬季約有1500只左右的大天鵝在此越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也駐足此地。

沿著這樣的美景繼續逆行而上,便來到了沙柳河的中游,也是剛察縣的政府所在地,也被稱為“湟魚家園”。

青海湖湟魚逆流而上,在數十里河道聚集產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特景觀,世居此地的藏族有“騎馬涉水踩死魚”之說。每年的“觀魚放生節”在此開幕,迎來眾多遊客前來觀魚,他們懷著“善待青海湖精靈,靜觀湟魚洄游”的心願在沙柳河畔放生祈福。

此外,這裡還是剛察縣景點最為集中的地方。

倉央嘉措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眾的才華,成就了其在藏族詩歌藝術聖壇上的地位,他寫下了世間最深情的詩篇,演繹世間最美最純的情懷,他用年輕的生命,闡釋了詩歌之美、佛法之真。善良而質樸的剛察人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了別具一格的倉央嘉措文化廣場,讓世人徜徉於倉央嘉措神聖的文化樂園,領略世間最美的詩歌,品味和感悟大師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情人崖亙古地坐落在剛察城南的沙柳河老橋旁,像是心甘情願去承載年輕生命難以負重的情感之重。情人崖在當地是男女戀愛時立誓的聖地。石崖間有一塊像黑板一樣光潔的石板,男女相愛後,只要在那塊石板上刻上各自的名字,就意味著從此恩愛相依,白頭偕老。

從剛察縣城繼續逆流而上45公里,便到了海拔4517米的瓦彥山。與青海大多數山脈不同,它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屬。由於山體像埃及金字塔,因而當地稱此山為剛察的“金字塔”,並以此為榮。山頂終年積雪,雲霧繚繞、山下水草豐美,並有“黃金草山”之美稱。

自此向北30公里,就到了龍洞天池。龍洞天池海拔4284米,傳說古人曾目睹過有龍自天池上天之說。藏語叫周洞,“周”意為龍,“洞”為“窩”之意,周洞即“龍窩”之意。龍洞天池動植物資源豐富、景色迷人,是探險旅遊的最佳選擇。自龍洞天池向北20公里就到了剛察夏季草場——木裡灘。

雖說湟魚洄游的一路有優美的景色陪伴,但以生命為代價的艱苦跋涉並不容易。湟魚洄游的道路上危機四伏,大量的水鳥早在湟魚洄游前就已經在岸邊等候,湟魚不僅要時刻警惕河邊等著捕獵它們的鳥類,還要顧及水流的速度——如果水流太快,會被衝下去,好不容易前進幾公里,最後又被衝回原地;如果不幸遇到上游下雨漲水,好幾天的努力就會全部白費。克服了水流,湟魚還得爬坡,河道里的坡坡坎坎給它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障礙。

當“群鳥獵魚”和“鯉魚跳龍門”同時上演之時,目睹湟魚激流勇進、九死一生的壯舉,人們不能不為高原生物不屈拼搏、生生不息的生命奇蹟而驚歎。

為了改善湟魚洄游的環境,2015年以來,青海省在湟魚洄游必經的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等地拆除攔河壩,修(改)建7座洄游通道。在沙柳河,新建的湟魚洄游通道呈階梯式,每個階梯之間設置一個高約30釐米的臺階和一個小水池供湟魚休息緩衝。

站在沙柳河畔觀魚長廊看湟魚的艱辛孕育之旅,不禁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