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孫嶽毅然揮師北上還軍河北 奉軍戰敗 保定宣告和平解決

“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於毅然揮師北上北京北苑主持召開軍政會議,決定把參加政變的各部隊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眾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為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孫嶽為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稍後,孫嶽即奉命率國民軍第三軍進取保定,著手消滅直係軍閥曹、吳的殘餘勢力。

在佟麟閣、何遂、李石曾、段宗林等人幫助下,孫嶽首先收編了曹錕侄子曹世傑的部隊十六混成旅,而後“大軍南下追擊,與徐永昌在定縣北合圍傅汝鈞”,至11月6日戰事結束,已完全控制保定及周圍各縣。進駐保定後,孫嶽應李大釗的請求,首先下令釋放關押在保定第一監獄的陳歷懋、吳春浮、何立泉等參加“二七”大罷工的工運幹部,繼而支持共產黨建立婦女聯合會、農民協會、反帝大同盟等革命群眾組織,使得保定一時間革命形勢如火如荼。

北洋軍閥孫嶽毅然揮師北上還軍河北 奉軍戰敗 保定宣告和平解決

據記載,孫嶽來保定前便在北京查獲了直係軍閥的兵站,得到大批軍械、被服、糧食、汽油等物資,此時又在保定收繳了吳佩孚的軍械庫,獲得大批新式槍支、彈藥,他遂利用這些武器裝備擴充部隊,“由一個混成旅發展到兩個師,共五個旅,實力甚為雄厚”。稍後段祺瑞上臺,孫嶽的軍隊又被擴編為四師三旅,由“孫嶽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其餘三師師長分別為葉荃、楊虎城、何遂”。同時,段祺瑞政府還劃京漢線為二、三軍發展方向,任命孫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兼河南省長,授陸軍上將銜。

經過在保定、大名的短暫休整後,兵強馬壯的第三軍由何遂為前敵總指揮,南下援助胡景翼攻打吳佩孚。一路上,孫部勢如破竹,長驅直入,相繼佔領河南安陽、開封。惱羞成怒的吳佩孚遂自天津繞道洛陽,對國民軍連續組織幾次反撲,但都告失敗。接著,孫、胡合兵一處,擊潰了吳佩孚的鐵桿死黨大土匪憨玉琨,攻取了洛陽,吳佩孚倉皇逃往漢口。在胡景翼部配合下,孫嶽率第三軍乘勝進軍陝西,進駐西安,勢力直抵陝甘邊境。

北洋軍閥孫嶽毅然揮師北上還軍河北 奉軍戰敗 保定宣告和平解決

此時,馮玉祥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欲圖讓孫嶽駐軍直隸。但“張作霖懷有吞併華北之心,段祺瑞對孫嶽的激進思想亦有反感”,最後,段祺瑞把直隸督辦一職給了奉系李景林,孫嶽被迫移軍河南。當時孫嶽的參謀長何遂等人曾分析,河北西有閻錫山伺機出山,北有張作霖欲圖稱霸,南有吳佩孚窺視京畿,企圖反撲,孫嶽的部隊若要長期存在並發展,必須遠離河北,另據陝甘,遠圖新疆,向西北發展。孫嶽對此主張十分讚賞,遂決意向西北進軍。

《孫嶽將軍傳略》文如是記載道:“在西安,國民二軍李雲龍部獨佔了省城附近十幾縣的全部收入,孫嶽不願和李雲龍發生衝突,他身為‘陝西督辦’而坐困西安,因而更堅定了進軍甘肅的決心。當時甘肅土匪猖獗,當地一些知名人士素聞第三軍聲譽,聽說此訊,便為之籌措了大批糧餉、冬衣,準備歡迎孫嶽入甘,並派人來西安迎接。但是,友軍馮玉祥在佔有熱河、察哈爾的同時亦在籌謀西入陝甘,自然對孫嶽的西進計劃表示反對;在北京與孫嶽有密切關係的李石曾等人,害怕孫嶽西進會失去‘靠山’,因此也極力勸阻。當孫嶽將起兵西進時,馮玉祥急急派來親信婉言勸阻,請其班師河北;李石曾也放風說;‘孫二哥不要故鄉了’,並多方動員其親屬哀告回師。就這樣,孫嶽西進未成。”

與此同時,入關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對內鎮壓民眾,對外屈膝賣國,遭到全國人民一致反對。在此情況下,為順應民意,1925年秋,孫嶽毅然揮師北上,還軍河北,準備與張作霖作戰。11月8日,反奉戰爭爆發,國民軍分別在魯西和京漢線的大名、保定一帶發動進攻。在民眾的大力支持下,11月15日,奉軍戰敗,張作霖被迫簽訂“和平條約”八條,保定宣告和平解決。11月18日,奉系李景林敗走,孫嶽率部進駐保定、大名等地,後在馮玉祥保舉下出任直隸督辦兼省長,駐兵天津。

就在反奉戰爭順利進行的時候,國民黨右派卻給國民軍扣上“赤化”的帽子,大造輿論,企圖孤立國民軍。在其運作下,1925年冬國民軍已處於張作霖、吳佩孚,直魯聯軍張宗昌、齊燮元,晉軍閻錫山,鎮嵩軍劉鎮華的多方包圍之中。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馮玉祥被迫於1926年初通電下野,由孫嶽接任對奉作戰前敵總指揮。而此時,在日本帝國主義與英帝國主義撮合下,張作霖與吳佩孚表示互相“諒解”,攜手進攻國民軍。孫嶽遂親自到靜海、大沽等地督軍,指揮國民軍與敵人作戰,擊退了進攻滄州、杜林等地的直魯聯軍隊伍,又擊潰了欲圖登陸塘沽、偷襲國民軍後路的敵軍,封鎖了大沽口。

3月10日,英、法、日、美、意等12國駐華使館開會,認為國民軍封鎖大沽口違反《辛丑條約》,要求北京政府撤除一切入京障礙,國民軍遂被迫於3月12日宣佈開放大沽口岸。然當日下午,日本驅逐艦入大沽口,因未按事先與國民軍約定的信號和時間聯絡,並跟隨有另一驅逐艦,國民軍鳴槍示警,令其停止,該艦卻開炮轟擊大沽口,炸死炸傷國民軍19名士兵,釀成“大沽口事件”。事件發生後,孫嶽為捍衛主權,即下令還擊,驅逐了日兵艦,隨後同副總指揮鹿鍾麟等抵大沽督師。為加強守備,孫命令國民軍第三軍第二混成旅開往塘沽,並在大沽海港佈設水雷,陸地挖掘散兵壕,還增設了20門大炮。

北洋軍閥孫嶽毅然揮師北上還軍河北 奉軍戰敗 保定宣告和平解決

16日,日、英、美等8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向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停止大沽、天津間的海道戰爭;拆除水雷及其他所有工事,恢復航海標記;不準擾亂外國船隻;不準有檢查外國船艦之舉等5條無理要求。翌日,各帝國主義國家的20多艘軍艦又集聚在大沽口,以武力威脅北洋政府。

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引起了全國各階層人士的極大義憤。3月14日,中共北方區委、北京地委和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就聯合召開了“北京國民反日侵略直隸大會”,抗議日艦炮擊大沽口。17日帝國主義軍艦示威之時,國共兩黨再次召開聯席會議,針對最後通牒,一致通過“即日駁復通牒、不許日艦帶奉艦入港、驅逐8國公使離京”等決議,決定請孫嶽的國民軍改變作戰目的,為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戰。18日,中共北方區委、北京地委、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等60多個團體、80餘所學校約計5000餘人還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國民大會”,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軍艦侵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及美、英、日、法等8國無理通牒中國的罪行。會後,群眾結隊前往段祺瑞執政府請願,要求段政府立即駁復八國通牒,不料卻遭軍警鎮壓,當場打死47人,傷200餘人,史稱“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後,孫嶽感到國勢渺茫,毅然通電全國,決定“自解直隸督軍本兼各職”,以示與段祺瑞決裂。此後,“由於帝國主義的聯合干涉和直、奉軍閥的聯合進攻,迫使國民軍放棄了有利防守,敞開了奉軍入津的大門”,無奈之下,孫嶽於3月20日發表撤軍通電,國民軍由京漢、津浦、京奉三條戰線收縮到京畿附近。此後,孫嶽心情鬱悶,悲憤已極,遂染病在身,23日由天津撤至北京後即住進醫院。不久隨軍退至包頭,9月又抱病參加了著名的“五原哲師”,“欲圖加入北伐行列,繼續與軍閥作戰”,但不想病情加重,不得不去上海就醫。北伐戰爭結束後,孫嶽還一度被推任國民政府委員。此後,孫嶽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於1928年5月27日因病去世,享年5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