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格林: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裂縫》是由Optimum Releasing發行的劇情片。由喬丹·斯科特執導, 伊娃·格林,朱諾·坦普爾,瑪利亞·瓦沃德等主演。影片於2009年12月4日在英國上映。

影片根據南非女作家謝拉·科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寄宿女校內青春期的孩子在封閉而缺少成人管教下,將人性中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激發出來故事。

影片對原著做了諸多修改,片名即是主題,一場人與人內心的鬥爭。

伊娃是本片的絕對女主,一頭短捲髮,紅唇撩人,眉眼鋒利,氣質陰鬱。


豆瓣 7.9《裂縫》| 伊娃·格林: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伊娃·格林

木心講:凡是偉大的,都是叛逆的。毫無疑問,伊娃身為封閉女子教會的Miss G足夠叛逆,她是黑暗中唯一的鮮亮。開場便是在女孩們的吟唱中走來,精緻的妝容,高跟鞋下踩著凜冽的風,獨立自信,風情搖曳。

任誰不會喜歡這樣一位師長?

戴就是如此真摯的追隨者。她踐行著Miss G 制定的準則,睡覺的床頭桌上不能放超過5個東西,致力於打造屬於自己和Miss G 的小團隊,凡她所愛她皆愛,這不僅因為她愛Miss G身上的真誠與無畏,更是將Miss G作為了自己的心裡投射對象。

投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於人們自身中的事物,它們在外部現實中尋找一個與它們相似的事物,然後它們把自己投射到這個合適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投射的發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具有自發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潛意識表達的作用,潛意識通過這種辦法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溝通,為對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Miss G在自己的天地活得恣意瀟灑,獨一無二,與自己的女孩兒們游泳,爬山,講自己曾經在非洲的冒險故事。

直到西班牙貴族女孩菲奧瑪的到來,她打破了原本的一切平衡。


豆瓣 7.9《裂縫》| 伊娃·格林: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菲奧瑪

如果說獨立大膽的Miss G 是封閉女子學校的裂縫,同時又是以戴為首的女子團隊的主心骨,那麼菲奧瑪就是Miss G人生中的裂縫。菲奧瑪與Miss G的相遇如同教皇與教皇的碰撞。二者相遇,唯留其一。

在影片的最後,美麗羸弱的菲奧瑪因Miss G而死,Miss G因菲奧瑪眾叛親離。

接下來我們通過影片分析Miss G身上的神性是如何褪落並且造成費奧瑪死亡的。

一、 鏡頭語言:隱喻與對比

喬丹·斯科特的隱喻不僅表現在了鏡頭畫面裡,也體現在人物語言裡。

  • 鏡頭畫面 --意象

繁花匆忙盛開的特寫後畫面定格在遠處的教室外,風緩緩吹過,一樹一樹的落英繽紛,兩個女孩奔跑著向花叢深處而去。多數時候花都象徵著女子,這在古代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屆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是《紅樓夢》裡對警幻仙姑的描寫。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是《洛神賦》中曹植對洛神的描繪。

美大概是相通的,斯科特將紛紛盛開的花隱喻女孩們生機勃勃的生命與柔美。同時花又代表了嬌弱與不堪一擊,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是楊玉環的悽苦。雨後花園,園丁一剪折枝,透溼的花朵突然掉落讓人驟然心驚,斯科特將人為摧殘的花作為對封閉高牆下脆弱易碎的生命的隱喻,如費奧瑪一般。前後兩種不同的花的狀態形成對比突出轉折點——費奧瑪的到來,她是打破平衡的人,也是帶著利刃而來的拓荒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美的影片像是一首詩,有自己的起承轉合,隱喻對比。

  • 鏡頭畫面 --色彩

影片其實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對比,Miss G身上的顏色,菲奧瑪還未到來時,G是光彩鮮豔的,整體的穿搭大膽明媚,豔麗的紅唇和鋒利的眼神是她的標誌。她越接近菲奧瑪就越加褪色,紅唇被蒼白的唇替代,臉色難看,身上的顏色漸漸消逝,氣質越加陰鬱黑暗。這種人設的反轉是從外在表現G的精神世界搖搖欲墜,生命力枯敗的痕跡。


豆瓣 7.9《裂縫》| 伊娃·格林: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伊娃·格林

  • 人物語言 --暗示

Miss G曾向她的女孩提問,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幾個女孩的回答暗示了女孩們不同的人生。法西認為是上帝,羅西認為是友善,波比覺得是死亡,只有戴的回答擊中了G的心,她說是慾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戴和G非常相像,都是遵從內心慾望的人。

二、 人物塑造與精神內核

  • 從G 、F、 D來看,G是先驅者又是白日夢者,D是追夢者,F是實踐者和拓荒者

1. G是先驅者,她生長於這所封閉的教會式學校,嚴格陳舊封閉的教條烙進骨血,瑪麗·金斯利的冒險故事帶給她新的世界體驗和感受,她的熱血被金斯利的真誠和無畏喚醒,卻是做了思想的小偷,偷走了金斯利的人生,幻想那是屬於自己的。也許沉溺於幻想太久,她已經分不清現實與幻境,她在自己的世界構建自己,無畏,勇敢,富有冒險精神。游泳隊成員是她的忠實粉絲,生長在這裡的孤獨女孩們是G的過去。從她口中講出的那些冒險故事和奇異人生是貧瘠的心的養料,是仰望和憧憬。講給女孩們的故事也給G帶來了虛榮心的膨脹和自信。那些故事不是她的救贖,女孩們才是。G是高牆裂縫裡先驅者,將自己不曾擁有的美好的人生體驗傳達給女孩們,帶領女孩們在寂靜的夜晚來一場肆意的游泳狂歡,鼓勵她們閱讀追求人生真理的書籍。

2. G又是窮途末路的神,擁有卑怯懦弱的本質。杜撰的虛假人生總會被人識破,空談的泡沫會破裂,美夢碎後只剩一地瑣碎。菲奧瑪擁有的美貌、身份地位、人生經歷和獨立思想與高牆內的女孩們完全不同,那是G真正想擁有的人生。G靠謊言和欺騙獲得女孩們的尊重和孺慕,也因此食得惡果,讓擁有獨立思想的菲奧瑪厭惡與疏遠。如同白日夢者敗於實務者,菲奧瑪的神秘和經歷吸引著G,那是白日夢者不曾踏足過的地方。偷偷吃別人給菲奧瑪寄來的餅乾、私自扣押F的信件、翻閱F的隱私資料、強硬的組織跳水活動乃至迫使擁有社交恐懼症的自己為F買食物來藉機討好,這一過程充斥著G的好奇和勝負欲,羨豔和鄙視雙重情感的交匯。一切惡行與謊言被F看穿後,她開始慌張,借戴和女孩們的手害死F,同時戴也明白了G並不是如此美好正直的人,她勇敢地帶領團隊脫離了依賴的精神領袖,獨自遠走,開啟一段屬於她自己的人生。去做G曾經沒有做到的事,去做F曾經做過的事。戴並不是影片的重要主角,在影片中的角色也並不十分出彩,可她有G和F所缺陷的品質,勇敢、真摯、是非分明、敢愛敢恨。

  • 淺析G的精神內核: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1. G是唯“心”主義者,在現實的世界基礎上建起自我的宇宙,匱乏索味的人生才得以能夠進行下去。G外強中乾的性格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常年生活在教會式學校,封閉,物資信息的匱乏限制了她的見識。第二,從小缺乏家庭的關愛,過早地獨自生活無法體會到親人帶來的溫情,學校的負責人無法給與相等的愛,人際關係的處理問題初見端倪。第三,因為自己性向的原因。第四,女子學校矛盾多,學生之間為爭取資源和團體等原因產生諸多摩擦矛盾,女孩們為了生存而學會各種手段。第五,對外界的極度渴求和現實所處的環境極度對立。這些是她內在矛盾性格產生的重要因素。現實的處處讓她驚慌,懼怕獨自外出,一個人去麵包店買食物時嚇得跌落手裡的麵包逃跑。所以

現實的小丑需要精神的巨人,金斯利是G人生的第一道裂縫,她破開了黑暗將光傾倒進來,F是G人生的最後一道裂縫,她將裂縫全部拉扯開,讓黑暗無所遁形的同時也讓光重歸了世間。G也是心的“獨裁者”,容不得汙點,用盡一切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G是絕對的唯“心”主義者,物質的世界無法支撐我前行,那我就在自己的精神王國獨自舞蹈。


豆瓣 7.9《裂縫》| 伊娃·格林:我的心略大於宇宙

伊娃·格林

2. G也只能成為“心”大於宇宙的人,因為她難得的有為自己的理想做出實際的行動,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太久。在王國內囚禁了一群“犯人”,他們在精神困境的角落,分別叫做 社交恐懼、虛榮心、自卑和懦弱。 菲奧瑪的到來的確讓G做出了改變,往精神困境外踏出了一隻腳,同時也因為遭受了挫折——對方的拒絕,因此而不平衡,愈加增長了內心邪惡的慾望。G是讓心放縱的人,一直遵從慾望為尊的理念,她的心在雲上,飄搖的夢在雲中,腳上乘著虛無的風,慾望一直在心裡。

三、 從陸王心學看影片的現實意義

簡單來看,影片故事圍繞三位女主角展開,G是白日夢者,F是實踐者,那麼戴則是追夢者,F被G殺死象徵了實踐者被空想者殺死。

  •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

我們從心學的角度來看,

G是“心”大於宇宙者,和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有所不同,陸九淵曾解釋天地為宇,古今為宙。而G的宇宙是客觀存在的個人現實環境。

同時陸九淵又主張‘心即理’說,即天、人、物 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1. 心是本心,陸曾借孟子的四端之心“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來回答何為本心。同情心是仁慈的開端,羞恥心是義氣的開端,辭讓心是禮儀的開端,是非心是智慧的開端。

陸認為本心是道德仁義價值之心,“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 (《象山全集》卷一《與李宰》之二) 。“仁義者,人之本心也。”(《象山全集》卷一《與趙監》

2. 理則有雙重含義,其一理存在於宇宙間,不以人的目的為轉移。“此理在宇宙間,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損。”(《象山全集》卷二《與朱元晦》之二)

不因鬼神而逾越。“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違,況於人乎?”(《象山全集》卷十一《與吳子嗣》之八)其二理是宇宙的底線,充滿宇宙,維持著自然各界的秩序和道義。“道塞宇宙,非有所隱遁。在天曰陰陽,在地曰柔剛,在人曰仁義。”(《象山全集》卷一《與趙監》)

3. 心和理之間不是簡單的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在心和理的關係上,二者寓於一體,不可分割。陸對本心的追求在先立乎其大者,意思是說先把重要部分樹立起來然後次要部分就不容易迷失誤入歧途,陸藉此說明首先注重內心的道德和信仰價值,然後再格物致知。據《語錄》所載:陸九淵說:“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處。”伯敏雲:“如何樣格物?”先生雲:“研究物理。”伯敏雲:“天下萬物不勝其繁,如何盡研究得?”先生雲:“萬物皆備於我,只要明理。”所以,格物在於要進行物理研究,物理研究的前提是明理,發明本心。

而物理不僅是字面的意義,還包含眾多,陸通過研究自然界,鑽研天文 曆法 農業來格物致知。“凡動容周旋,應事接物,讀書考古,或動或靜,莫不在時。此理塞宇宙,所謂道外無事,事外無道”(《象山全集》)

由此可見G與陸九淵有巨大的不同,陸的心和宇宙具有同一性而G的心和宇宙是割裂開的。但陸的理念也有其侷限性,成也蕭何敗蕭何,以‘心理論’而成的陸也侷限於‘心理論’,陸的思想偏重理論研究,是一種並不成熟的心學世界觀。反觀王陽明的‘心學論’,更成熟完全,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或許我們更能從王陽明的學說中找到與G的相似點。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上》)

“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傳習錄·上》)

“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

“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天理之照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傳習錄·上》)

是說知行統一,知中有形,行中有知,對事物或道理知道得深切與否是可以從行為中窺見的,行為的正確與否也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判斷。

良知二字要追溯到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所以知行合一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若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來說知是認識,行是實踐,行是檢驗知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行也是知的來源和歸宿。在此基礎上,王又豐富了行的含義。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大學問》)

“今人學問 ,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

由此看出行不僅在於意識層面還在於實踐層面,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G其實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呢?

我們先看看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從訓詁學角度分析王陽明心學的‘心外無物,心即理’

有一次,王陽明和學生、朋友同遊南鎮。學生看到南鎮山岩中有一棵花樹,非常美,就問老師:先生說心外無物,難道我們不來南鎮,這棵樹就不開花、不美麗了嗎?

對此,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中,“寂”是關鍵詞。“寂”從寶蓋頭,是房子的意思,下面的“叔”原意是手去撿豆器,也有說是撿法杖,不管是豆器還是法杖,都是祭祀用的禮器。“寂”常和“寞”在一起。甲骨文的“寞”是上下草叢中一個太陽,意即太陽下山了。祭祀完成,神靈退去,收拾起祭祀的器物,這種狀態即是寂寞。古人認為,失去了心中的價值歸屬,人的精神沒有了依託,才是寂寞。

“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什麼叫“明白”?日月合為明。而白,非指顏色,在甲骨文裡,白是一口多舌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在極盡表達、反覆陳說。

從訓詁的角度解釋了這幾個關鍵詞,就明白了,針對花存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學生問的是一種物理存在,王陽明回答的是一種價值存在。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的是“心”乃生髮意義的源泉。

從這個層面來看物質世界的花是一種物理存在,當未看見花時,花並不能在我們的心裡產生價值存在,相當於‘’虛無‘’。當人們看見花時,一旦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花便產生了種種價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前文中斯科特對花的隱喻和對比看出。迴歸正題,G並不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首先她在道德即知的層面沒有達到四端之心。其次意識的行並不等於實踐的行,竊取吹噓的人生並不屬於自己,為滿足虛榮貪婪的心為不善之念算不得行。最後,她的所知所行大多為私慾,

行與知分裂,恰恰和王的格物致知論相悖。“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

結語

Miss G身上更多的是我們大眾的影子,理想滿滿,現實骨感,偏安一隅,活在自我的理想世界。菲奧瑪則是我們夢想的樣子,有錢有權有美貌,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活得獨立自由,縱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依舊拼盡全力地活過。可是我們只是戴,平平無奇的追逐著夢的人兒。

最後我想說,儘管戴沒有Miss G的浪漫詩意,沒有菲奧瑪的精緻生動,是個不出彩小缺點許多的女孩,可她勇敢、忠誠、敢作敢當,真切地踐行著知行合一的信念,努力地抵達遠方。儘管不完美的戴像是我們的影子,可我們依舊要活得漂漂亮亮,知行合一,不負此生,不負己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