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雲端’,一個都不能少”——記疫情下的“開學第一課”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題:“相聚在‘雲端’,一個都不能少” ——記疫情下的“開學第一課”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24日早9時50分,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副教授胡耀光,在電腦上利用軟件“企業微信”,與46名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見面,開授他這學期的第一課《生產計劃與控制》。為此,他提前一小時測試線上效果,仔細檢查每個學生的線上情況。

“同學們早上好!都聽得清楚嗎?很高興以這種方式跟大家見面,希望這堂課能讓你們有所收穫!”視頻畫面中,胡耀光微笑著跟學生打招呼。身處各地的學生們紛紛打開視頻,向老師示意。

由於疫情影響,連日來,北京多所高校迎來首個“線上開學日”。直播、錄播,“雨課堂”“騰訊會議”“中國大學MOOC(慕課)”……為保證正常教學,教師們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學習各種網課軟件工具,上網開課。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季新學期,一間間暖心的“雲課堂”內,師生們體驗著全新教學方式,授課聽講、課堂討論、發言互動,一切溫暖而又有序。

“疫情當下,同學們在家如何學習?”“我們的專業在這個時期能解決什麼問題?”“如何快速建立一條口罩生產線?”……“雲課堂”上,胡耀光不時向學生髮問,還用“口罩生產設備及主要工序問題”舉例,講述“生產計劃與控制”的重要性。學生們踴躍回答,課堂氛圍活躍。

同時,胡耀光還藉助北京理工大學“樂學”平臺進行課程資料分享、作業佈置、研究選題發佈等,並利用“中國大學MOOC”網發佈課程視頻,方便學生反覆觀看。

“雖然這不是現場教學,但我仍要保證讓每位同學都參與進來,一個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胡耀光說。

在北京大學103教室,數學科學學院教師趙玉鳳正在黑板上書寫數學公式,這是課程“高等代數”的教學現場。教室裡沒有一個學生,成為授課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藉助智慧教室系統,學生在北大視頻直播平臺上可同步學習這門課程,老師還可在網上佈置作業、批改作業、組織答疑等。

據悉,這學期,北大4400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將採用直播、錄播、慕課、視頻會議等多種網絡教學模式如期開展。疫情防控期間,37門直播課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中文、法律、經濟等多學科。

為上好網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提前兩小時開始忙碌:擺弄手機、佈置背景、溫習講稿。之後,他用“群直播”方式為學生授課,還與40位學生線上互動。

“雖然磕磕碰碰,課後還是很得意。”陳平原說,“不是新技術運用嫻熟,也不是新課程設計精彩,而是遠隔千山萬水,在疫情嚴峻的關鍵時刻,師生們用這種形式互相問候,溫暖之外,也很勵志——這或許正是‘停課不停學’的深意所在。”

修改教學方案、進行網絡授課測試、進行網課培訓……在清華大學,老師們也忙得不亦樂乎,在家或辦公室覓得一方“書香園地”,搭建好直播授課所需設備。

網課的技術操作對年輕教師來說容易掌握,但對年紀較大、不熟悉網絡的老教授來說並不容易。清華大學法學院60多歲的崔建遠教授一直採用傳統教學方式,手機甚至都沒有裝微信。疫情當前,他主動學習線上教學方法,法學院還專門安排人幫助他安裝微信和相關軟件、建立課程微信群、排練在線授課流程。現在,崔教授已在線為學生們教授《物權法》課程。

在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老師們通過前期反覆測試,最終利用“雨課堂+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多種在線教學工具為學生授課,並給每門課都建立微信群,方便通知。此外,該校還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髮放手機流量費的補助,便於他們及時在線上課。

“在線教學對師生都有挑戰,老師們必須儘快學習掌握各種網上教學軟件,使課件內容更詳細、豐富,而這也考驗著學生的自制力和在家自主學習能力。”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史紅梅說。

面對在線教學的新要求,史紅梅認為,教師需加大對學生學習的引導,特別是要為學生製作“自學指導書”,讓學生能“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而教師在線上也需適當控制時間,注重交互過程,避免學生長時間盯屏幕出現疲勞。

“老師不能把資料全部扔給學生了事。”史紅梅建議,為保證教學質量,在線授課應包括答疑指導,再輔之階段性小測驗,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紮實,“在線授課,老師還要及時關注學生情緒,做到‘讓你們知道我在,讓我知道你們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