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祕

導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並實現了南北大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建立之一前是蒙古汗國‚蒙古汗國及元朝的統治雖然不足二百年‚卻對中國社會生活、經濟、貿易等歷史發展及東西方交流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蒙古族有個獨特的習俗,一般不起墳頭而且大多秘不發喪。就內蒙古地區發現的蒙元時期墓葬而言‚分佈區域廣‚涉及到的民族、部落和宗教信仰最為複雜考古發現的紀年遺物較少‚而且墓葬發掘材料龐雜加之族別和宗教信仰複雜‚多數難以確定墓葬的確切年代、族屬。通過整理最後歸類分析。整理出蒙古汗國時期、元代早期晚期三類墓葬特徵。


一.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的發現

內蒙古地區最早發現的蒙元時期墓葬是日本人佐伯好良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敖倫蘇木古城附近發現的汪古部墓葬。在解放初期年‚托克托縣傘蓋村發掘了元代六角形磚室墓座‚察右前旗巴音鎮土城子村北‚集寧路古城西清理座元代墓群,1959年年呼和浩特市東南五路村發現元代石棺墓座。1965年和1976年赤峰紅山區三眼井村的山坡上先後發掘座兩座墓葬。從70年代到現在也陸續發掘出大量的元代墓葬。

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秘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蒙元時期的墓葬達到了83處。經過正式發掘的有29處。整個內蒙古地區的考古發掘資料及其他材料來統計的蒙元時期墓葬數量達到了3000多座‚其中僅多倫縣砧子山墓地就達到了1500座可謂數量龐大。

二、內蒙古地區的蒙元時期墓葬的類型、年代與族屬


內蒙古地區發現的蒙元時期墓葬根據其形制與結構、建造材了的不同‚可以分為石堆墓、石板墓、石砌墓、磚室墓、磚石墓、石圈墓、獨木棺慕、土洞墓、土坑豎穴墓、骨灰墓等10個類型。接下里簡單闡述幾種。

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秘


1、石堆墓

石堆墓的共同特點是在墓地墓擴之上用石頭來堆積‚以形狀而得名又叫積石墓。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書來看‚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石堆墓共發現有38座.根據分析應當是元上都建造以前的附近所住的普通蒙古人墓葬。

2.石板墓

石板墓‚是以建造墓室的方式命名的一種形制的墓葬。在內蒙東部區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在流行石板墓較多‚該墓葬的共同特點是在墓穴內的墓壁和墓底均用石板來拼接立砌。根據蒐集到的材料中找到此類墓葬4座。經確認該慕葬應是元代中晚期的。人種應當是居住在元上都附近的普通漢族人的墓葬。

3.磚室墓

磚室墓是墓葬墓室使用磚壘砌而成古代墓葬建造方式之一‚開始以西漢盛行。蒙元時期的磚石墓也較多。但是無論是哪種,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磚室墓均為元代建國以後時期。人種上他們主要是來自中國北方的漢族人,由此可見蒙古地區已經有部分漢化。

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秘


4.獨木棺墓

獨木棺墓使用整段木頭做出來的木棺‚是一種獨特的葬喪方式之一‚是一種快捷埋葬方法。墓葬形制為土坑豎穴獨木棺墓‚墓頂無封土。這是蒙元時期蒙古貴族典型的秘葬方式的特點相符合。

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秘


5.土坑墓

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蒙元時期墓葬中土坑為最多。發現有295座。貫穿整個蒙元時期‚各族人民都存在土坑豎穴墓理葬。

6.骨灰墓

骨灰墓葬又叫火葬墓。該類墓葬起源原始社會。從先秦之時己經有了關於火葬的記載。在內蒙古地區根據考古發現的蒙元時期墓葬中共有座骨灰葬墓125座。

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墓葬分類探秘


總結


雖然分類較多但是總體來看多為平民級低級官吏的墓葬。數量遠遠少於其他時期的墓葬。所以今後如果能發現元代高級墓葬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