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道德經》還分為傳世版和出土版,哪一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

電影世間解


題主好!你可能有誤解,老子沒思想,《道德經》沒意思,是不必探究哪個版本更有用的!下面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1、經書多版本是正常現象,都讀即可,不論高低】

由歷史原因造成的本經多樣化現象,古今學者都對此作過考證,早有結論。對普通讀者而言,拿不準的話,就都看看,“比較著參究“是個常識,但最終一定發現,流傳最廣的本子也是最適合自己的,耐讀性最強,因為它經歷了幾百年的時代選擇,更有生命力。若還不信,就任選一本,照著實修,將一通百通,最終也能鑑得“不論哪本,並無實質區別”。史上這樣走彎路而白費氣力的人很多,都是做的無用功。

【2、“道德”沒有含義】

凡把此經當學問研究的都是迷人,都因看不懂首章秘義導致。不論哪個版本、哪種斷句法,都不妨礙老子一開始所講的終極義,但世人多愚痴成性,不解真意,深陷文字陷阱,搜腸刮肚,以盲導盲,千百年來摸象不止。本經開篇暗示的三點,始終貫穿著全文每句,不論什麼版本都不違背:(1)“道”是世界的唯一源頭,生髮萬物,不離萬物,與萬物一體同在,故“道即萬物”。(2)“道”有兩個屬性,“無”是真性,“有”是假性,三者是一,永不分離,故“人悟無,能證道;人迷有,能逆道”。(3)“道”是圓滿的、永恆的、獨在的,人與“道”同體,若悟“道”,也將恢復這個圓滿的永恆性,故悟道=悟己=悟圓滿,與讀經無關。換言之,萬物是無字的“道德真經”,自己也是“道德真經”,沒必要向外找什麼版本的真經,多此一舉。

【3、《道德經》的行文特色不因版本而變化】

此經的文字有五個特色,目前所知版本都不違背:(1)借“有”說“無”,即道德的真性“無”是不可言說、不能思維、無法描述的,需通過道德的假性“有”來間接表達,因為“有”可說、思、寫。(2)借“無”說“道”,即道德=無,領悟真性“無”,才能領悟“道德”。(3)借“道”說“德”,即道與德是一體不分的,必須同時講“道和德”,而不能分講,才能領悟。(4)借“無慾”說“無為”,即無慾=無念=無心=無為,因為“無為”不可說、思、寫。(5)借“矛盾”說“中道”,即常說萬物的兩極變化態,來間接反映道德的“中位性”。明白這五點,就知不需爭辯版本問題。

【4、真悟道者不說、不寫、不描述“道德”】

道理簡單,因為能“無慾”,就無求;能無求,就無爭;能無爭,就無得;能無得,就無私;能無私,就無我;能無我,就無他;能無我無他,就不見一物;能不見一物,就超越矛盾和時空,最終超越生死,證悟自身道德的圓滿,頓在永恆,就叫聖人。反之,在聖人眼裡,萬物就是自我,世界就是己身,見一切都是觀“無”,了無牽掛,自由自在,故見而不見,有而不有;覺也無覺,智也無智;在道而不用道,明德而不違德;所見、所聞、所感的都是道德,是不動念區別“什麼是道德、什麼不是道德”,更何須宣講?因為動念皆愚,生欲皆痴,有為即迷,自害自誤,自欺自盲。

【5、瞎子談不了太陽,“有為”不能及“道德”】

瞎子心中的太陽永遠是想象,非明證的真實,怎麼說都錯。同理,以思維、文字、言說所表達的“道德”,都是“非道非德”,如瞎子說日,與真道德相反。故人讀有字的《道德經》,如觀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被幻影所迷,以為“月有多個,經有多本”;人若明白“道德就是一切和自我”,頓息慾望,心能平等於一切,就豁見天月,原來如此,則經本唯一,己盲不知罷了!也就是說,人迷於“有”,就會以為《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人不迷於“有”,就會徹悟《道德經》永遠只有一個,世界萬物就是《道德經》,是不需爭辯真偽高下的。

總之,讀經是為了悟道,而悟道卻不只有“讀經”這一法可通達。人不斷欲,入道無門;人不無為,證道無望;人失道性,自取滅亡。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德不在文字,版本只障愚人。


本然堂講席


在學術界,要論版本之多之雜的古籍,《老字》堪稱天下第一,自古及今,到底出版了多少種版本的《道德經》無從稽核,但廣為流傳的傳世本大約不下300種,形成了四大體系即:河上公版、王弼版、嚴遵版、傅奕版。在這四大體系中,又以河上公版和王弼版最為流行。

四大體系之外,唐代的景龍碑本等也頗為讀者青睞。進入20世紀以來,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本、西漢竹書本等文獻資料相繼出土,為“老學”愛好者、研究諸提供了更加詳實可靠的新的參考座標。

《老子》注本四大體系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重訓詁以達原旨,充“氣”以實“道”,側重修身練氣

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姓名無考,其生活時代有秦、漢、魏晉諸說,黃老哲學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老子河上公章句》分《老子》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亦稱《道德經》,為現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該本用“氣”釋“道”,雜有神道意識,如注中常涉及 “養神”、“與道通神”等諸要領,具有鮮明的黃老思想特徵。

王弼《老子注》立足“名教本於自然(儒家的禮儀名教源於道家的自然)”之觀點,構築了玄學化“老學”體系

王弼,魏晉時期著名玄學家。他的《老子注》也分為81章,現在通行的傳本為後人在古本基礎上加工而成。該本與河上公本的註解接近,其不同之處在於:河上公本側重修身煉氣,王弼本側重談玄說虛;河上公力求通過文字訓詁以通達《老子》原旨,王弼則另闢蹊徑構築了一個玄學化的老學體系。

嚴遵《道德經真經指歸》融通《易》《老》,以“易”注“老”,使“老學”更加系統條理化

嚴遵,字均平,西漢蜀郡成都市人,道家學者,思想家,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易經骨髓》等,使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

《道德經真經指歸》史籍多有著錄,然從《隋書》到《宋史》著錄多有差異。此書以《易》《老》互證之法研究《道德經》,以陰陽之數助解老子,以易理註解經文,旨在教化,勸誡君臣、父子尊道貴德,善行天下,守分無為,以玄通上下,天下太平。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傅奕,唐初學者傅奕校定的《古本老子》,因其書北齊後主高緯開項羽妾冢所得,故稱古本,成書時間約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接近。傅奕以9家著名注本為參考整理而成,與後來發掘的帛書文字有不少類同處。

該本多古句、古語、古字。但因該本所參照之舊本,多有訛誤,加之被後人多處改動,致使部分內容與篇次脫離《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此尚書四大體系之外,還有一些相對獨立且流傳甚廣的版本,比如《老子想爾注》《道德經碑》《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因大同小異,故不做介紹。下面簡略介紹一下道教經典《想爾注》,給道友們提供一些參考。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經典。是張魯託名想爾而作的(也有說作者為張魯祖父張陵,本文從明代《正統道藏》說),但已散失,且史書亦未記載。清末時於莫高窟發現了《想爾注》殘本,可惜於1905年失竊,現收藏於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想爾注》通過編譯註釋,將原本哲學範疇的“道”進行了人格化,神格化處理,把哲學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經典,成為道家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號。

《想爾注》的思想內容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守道誡方得福慧圓滿。因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所以守之,便可康樂延年,福慧康樂,光明圓滿除災得福。 “道誡”,即“道”的戒律。“道”即“一”,道氣遍佈於虛空,不限於五臟之間,“守一”即是“守道誡”。“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

二是保精氣可得仙壽長生。《想爾注》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重房中之術:“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自守,即是無為無名無思欲,此乃成仙之要訣。

三是帝王行道方得太平。《想爾注》認為行道之事。不唯臣民道士,帝王亦應奉道行道,失道之君,天命將降禍以戒。帝王應尊道貴德尤以守生道為上,不起戰端。

帛書、楚簡與漢簡

帛書是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兩種抄本,被學界稱為甲本和乙本。該本雖是全本,但破損嚴重,書中衍文、脫字較多,也有不少誤字、誤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夠慎重。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抄寫時間早,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對訂正今本訛誤具有較高價值。

楚簡是指1993年荊門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三種《老子》摘抄本。該墓主人入葬於前300年左右,屬戰國中期,距離老子生活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原始的《老子》文本。但郭店本的內容較少,僅為諸多傳世文本的40%左右。

漢簡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竹簡本,該版本大約謄抄於漢武時期,是北京大學於2009年1月接受捐贈的“海歸”系漢簡。該簡書在章節劃分方面與傳世諸本略有不同,它的意義在於,作為參考資料,為諸古本《老子》的分章提供較為齊備的佐證。


古今歷史觀文


在寫之前,先跟@古今歷史觀文先生說一句話,您真的大意,圖片的水印……似乎不說您也明白了。願與您一起學習《道德經》。

現在回答正題。

傳世版是指以西漢河上公本為母本,河上本、嚴遵本,魏晉時期的王弼本以及初唐的傅奕等版本為主體的《道德經》解讀本系列,其中以河上公本和王弼為主要傳世本,嚴遵本洋洋灑灑,古奧艱深,幾乎是另一部加長版的《道德經》,讀起來很費勁,故普通讀者喜愛者較少。

出土本是指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10曰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的《老子》竹簡甲乙丙本。

兩種版本相比較,當然是出土本更接近老子思想。河上公本人生卒年月不詳,但因與漢文帝劉恆同時期人,也就是說,河上本應該在漢文帝時期面世的。漢文帝,名劉恆(前202年—前157年),為避諱劉恆的名號,河上公的《道德經章句》中“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恆”字全部換成“常”字。從這一點上來說,河上本不能早於漢文帝劉恆,只能在他同時或之後。

楚簡本《老子》比長沙帛書還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老子作品。竹簡本入葬時間約為前4世紀至前3世紀初,距離老子成書時間約有兩百年,抄寫時間應該朝入葬時間之前推幾十年,即抄寫時間距離老子大約150年左右,且老子是楚國人,所以楚墓《老子》,一定與《老子》原始祖本更為接近。

這兩種出土本中,長沙帛書的內容與傳世本內容接近,與郭店本內容有些不同,主要原因是抄寫過程中,借用通假字現象普遍。

但出土本並非十全十美。因為是出土文物,又多次被盜,難免破損不全,甲乙丙三種版本又散亂不齊,加之抄寫有誤,漏字、衍字、通假字較多,只是內容較少,只有傳世本和帛書本的五分之二,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總起來看,最接近老子思想的是楚簡本,但是由於內容偏少,所以在閱讀是,還是傳世本為主,以出土本為參照,互證互補,才能更好滴理解《老子》和老子的思想。


問道黃老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大家看到這句話,會奇怪這話怎麼跟《道德經》第一句差不多呀!誰說的呢?其實這句話見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部帛書《老子》,從時間上看早於現行的王弼通行本,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道德經》。

除了王弼的版本,還有一個影響力較大的版本,《老子河上公注》,作者當然就是傳說中的河上公,此人有說是戰國時期人也有說是漢文帝時的人。話說漢文帝非常喜歡專研《道德經》,因為太過深奧,不懂其中之玄妙,聽聞河上公研究透徹,便去請教,相傳還發生了一些奇幻故事。漢文帝其名劉恆,一代帝皇也,古有避君主諱之說,這“恆”字,自然是不能用了。

有學者將現行本與出土本做了比較,兩者有1000餘字的差別。《道德經》流傳2000餘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多少學者的傳頌做注,手寫傳抄。難免有被改動,錯寫之處。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博覽群書,先賢思想薈萃,流傳之學說,也應該是眾之所匯。老子所言,也不見得為老子本思。

如果說要了解老子的想法,就像他說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我說的道理也不一定是永恆的道理。那有何必一定要了解老子哪個思想呢?如果我們覺得哪個道理對,哪個道理讓你活的更明白,也就好了!





桃源輕舟客


讀古文章皆是斷章取義,貴在讀者可以為自己人生創造點價值,哪怕是娛樂一下,亦不辜負作者的辛苦。相由心生與世界是被演繹的互為印證,人們通過過濾鏡看世界;所以心理學常說:“你的眼中只能看到你自己”,又說:“我思故我在”,即:“人們為證實自己是對的而存在”。(尤其喜歡哲學的人遊走在這幾句名言裡)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就是每個讀者都能讀出自己的需求、心聲和哲理。傳世版經過歷代文人修飾,出土版的大概也是抄本,皆非原版孤本。《道德經》因語言的變遷和讀者的閱歷不同,有大相徑庭的逗讀和解讀,無從探究哪個版本更接近原著,更無從解讀什麼是老子的思想真諦。沒有標準答案,優劣自然難分。

我是一思想潔癖者,愛讀原文,但這種古文原文十分難見,讀抄本譯本多難見真章,時常嗅出統治者和文人的春秋筆法。求真本為務實,求真不如務實,再讀書,更愛感悟人生哲理。

傳說王羲之重寫《蘭亭序》數篇,作者自認為無法超越原作境界。書法如此,文章更甚!作者表達的真諦永遠沒有讀者感悟到的真理重要,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當我們放下尋求筆者真實想法的時候,得片刻清閒感悟觀照自己當下人生,且讀且珍惜,必然活的更精彩。


正經一本每日一篇正解實用國學文化;

分享國學、哲學、心理學、社會行為學正能量;

關注個人成長、團隊建設,共同探討修為之道。

歡迎添加關注,評論、分享、留言、探討、收藏、轉發。


正經一本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一個故事:佛陀拈花而笑,迦葉與阿難心領神會。迦葉問佛陀為什麼不把佛法說與眾生?佛陀說:用心體會是“葉在枝上”,葉子是活的,充滿了生機,說出來是“葉在手中”,已經枯萎和死亡了,離我的意思已十萬八千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本著作被人解釋的越少越接近作者的原意。前幾天剛聽了翟山鷹教授分享過傳世版的《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應該是“道可道,恆大道,名可名,常名”,傳世版每經一個朝代的修編都會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進行修改。所以出土版才更接近原著。





晨曦說說


《老子》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典之作。如果你能正確解讀《老子》這本書,能夠領悟老子思想,對你在實際中的發展、進步將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錯誤地解讀《老子》這本書,不能正確領悟老子思想,對你而言又是有害的。如老子“無為”思想,就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當從政治、思想、行為,以及人的心理上來體會和理解。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理解,就會認為老子“無為”思想是消極的、不作為的,甚至主觀地批判老子,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偏激的、非理性的。

然而,古人用字,一字千意,傳世版,很多古字成了簡化字,意是以改後的意來思,也包括被歷史強逼更改與刪減的內容。

出土版則避開的歷史的折騰,反而因外界的參與少,保持了原意多。

但是從受眾來說傳世版,容易知道說的啥,

出土版,則,知之為知之,不知亦逍遙。



烏托邦遇上桃花源


回答這種問題,本身就是仁者見仁,其實深究道德經的出處,就象迫切揭秘劉謙的魔術一樣,反映出一部分國人的劣根性,《道德經》究其本身是告訴我們大宇宙浩瀚無垠,窮極所目也只不過視其衣角而己,但它也在遵循一種規律而活動,這種非意識下的規律被人類文字記載冠以名詞叫做道,道不是用來認知的物質,而是一種事後通過感知來揣摩而開悟的意感,總之就是把身體及精神內外浮誇的部分淡化入雲,斂氣掩神,做無為態,無慾不爭,居減傲之地。這就是追尋的道態。我們應無自滿之心,因為我們從未真正擁有過世間任何物質,包括親人,愛人,子女……所以只要我們有了這種信念,即然不曾擁有,就不再有失去。老子云:所為出處?



凌雲新視界


不管是傳世版還是出土版的老子《道德徑》,都不可能和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各種版本,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歷史和個人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所以說,如果想要看到老子道德經的真實面貌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某一個人能夠真正的穿越,回到兩三千年以前,到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樣才能夠和老子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老子所寫的著作的真實面貌。


長弓說史


道德經流傳歷史悠久,傳世版與出土版那個更接近老子思想或更有價值無法給出準確的定義。但就文化愛好者或知識攝取者而言更注重的是對道德經體悟與力行。陳鼓應的道德經今注今譯把兩個版本進行了參照註譯,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