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之名:電信詐騙急“換殼”

“你知道口罩是救命的嗎?你知道21萬的口罩能救多少人嗎?疫情這麼緊張,這都是捐給一線醫務人員救命用的!”近日,河北省邯鄲市大名警方偵破一起以購買醫療物資為名實施的電信詐騙案件,民警在審訊中怒斥犯罪嫌疑人肖某時。

記者瞭解到,當舉國上下將目光聚焦在抗擊疫情進程上,一些不法分子卻“忙起來了”,他們乘虛而入,伺機電信詐騙,在社交媒體上編造“口罩騙局”,還有不法分子利用人們的善心捐助行騙。

“口罩騙局”花樣頻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口罩倏然“緊俏”。“誰家還有多餘的口罩賣我點,要上班了。”記者連日來在微信群裡時常看到這樣的消息。調研發現,“口罩難求”成了不少不法分子“發財”的契機,“缺啥賣啥”電信詐騙孳生。

“整個朋友圈,幹物流的賣口罩,賣衣服的賣口罩,幹工程的賣防護眼鏡,幹金融的賣防護衣,幹美容的賣醫用酒精,只有做口罩的說自己沒貨。你品,你細細地品。”做防護用品的山西安保來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暢朝強近日在朋友圈裡調侃。

疫情暴發以來,各地警方查獲多起銷售假冒偽劣口罩案件。2月1日,太原警方配合北京警方破獲了一起銷售偽劣口罩案件,短時間內,他們向京津冀地區銷售了58萬餘隻偽劣口罩,涉案價值高達600餘萬元。

1月29日,北京市場監管局食品藥品稽查總隊在核查網絡輿情線索時發現朝陽區一家藥店涉嫌銷售假冒“3M”口罩,迅速將案件線索通報北京警方,併成立了多部門參與的專案組。一天後,專案組將銷售假冒口罩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抓獲,並從其庫房起獲印有“3M”品牌商標的口罩2.1萬餘隻,後經3M公司認定,上述口罩均為假冒其公司品牌的產品。

隨後,山西太原警方將另外兩名涉案嫌疑人抓獲,山東高密警方抓獲多名涉嫌生產假冒3M品牌口罩的涉案嫌疑人。據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受疫情影響,市場口罩緊缺,為牟取暴利,夥同李某章、羅某毅等人,通過網絡平臺聯繫到山東高密賣家,以每隻2至3.5元的價格購進假冒3M品牌口罩,分銷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短時間就賣出數十萬只。

最近,山西省大同市警方在當地查封了一個生產偽劣口罩的涉案工廠。據初步統計,該案查扣偽劣口罩成品以及半成品共計205餘萬隻,涉案金額高達260餘萬元,案件涉及全國20多個省份的40多個城市。

與此同時,太原警方近期查獲了多起無證經營、高價販賣口罩案。1月25日,太原市民郝某為牟利,相繼從當地某小區住戶、微信群、某藥房購入KN90、KN95型口罩共計231只,隨後在朋友圈發佈販賣口罩信息,向親友販賣,郝某將所購口罩全部賣出,盈利1560元。郝某最終被警方批評教育。

廣東省廉江市公安局偵破的一起非法經營案中,廉江市福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於疫情期間,在天貓平臺將平時售價50元一盒(50個獨立包裝)的一次性醫療口罩,提高售價至600元一盒,價格是平時的12倍。

調研發現,除了“賣假貨”“掙差價”,還有人根本沒有貨卻“空手套白狼”。

2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並宣判了一起利用疫情虛假出售口罩詐騙案,被告人應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

2月3日,21歲的應某冒用“鄞州二院女護士”的身份,通過微信結識了受害人吳先生,並向其透露自己有獲取醫用口罩的特殊渠道。疫情當前,吳先生也急需口罩,再加上應某給出的價格比市場價低很多,於是吳先生嚮應某提出要購買一萬個醫用口罩,留作自用以及分發給周圍的親友。隨後,應某換上另外一個微信號編造“鄞州二院倉庫管理員”的身份與吳先生聯絡溝通,待吳先生支付了6295元口罩款後,便停止了與吳先生的聯絡。

山東省威海市的個體微商王某,在沒有口罩貨源、採購渠道和購買能力的情況下,看到口罩貨源緊張,醫療機構求購心切,就想“趁機撈一筆”。她在網上謊稱“有內部渠道”“已拿到1000萬個醫用外科口罩現貨”,通過微信誘騙湖南、雲南等地機構向其購買醫用外科口罩,並將400多萬元購貨款打入其開設的某貿易公司公戶。

根本就拿不出什麼醫用外科口罩,本想著拿這些錢另做生意的王某,又被另外一位微信好友“宴闌”騙了。真實身份為一名餐飲店老闆周某的“宴闌”告訴王某,他可以在越南購買750萬個普通醫用口罩。

王某把300萬元打給周某後,周某也拿不出口罩,面對王某的討要,周某編造了“ATM機無法轉賬、匯率變動損失、外方扣掉170萬口罩款、自己損失20萬員工工資”等藉口,拒絕退還300萬元口罩款。目前,王某、周某均已落網,涉案資金也被山東日照警方凍結。

1月27日,廣東警方啟動打擊涉疫情類電信網絡詐騙專項行動。截至2月4日,共偵破涉疫情類電信網絡詐騙案334起,抓獲嫌疑人114名,搗毀窩點103個,涉案金額總計396萬元。

在已偵破的這334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以臨時起意、“蹭熱點、賺快錢”居多,呈現零散分佈特點,暫無發現地域性、職業性特徵。案件類型大部分為虛假售賣口罩詐騙案,也有小部分冒充慈善機構“獻愛心”捐款詐騙等案例。

被騙子盯上的愛心

調研發現,一些不法分子不僅利用群眾的急迫心理,甚至還利用群眾的“愛心”,冒充救援機構、危重病人家屬等進行網絡電信詐騙。

銀保監會近日發佈風險提示,網絡平臺以“採購防護物資”“獻愛心”等為幌子發佈虛假信息,誘騙消費者轉賬,使消費者賬戶資金受損,是一些銀行保險機構近期收到投訴反映的兩個重要方面。

河北大名警方近日偵破的一起詐騙案中,受害人蘇某希得知醫療部門防護用品緊缺,便籌措資金自行聯繫渠道,購置口罩捐贈給一線醫療部門。2月1日,他在QQ上以搜索“口罩”關鍵字的方式尋找賣家,後添加對方微信進行聯繫。受害人蘇某希將21萬元轉入犯罪嫌疑人銀行卡及支付寶賬號內,隨後嫌疑人失蹤。

2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外發布了首批十個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廣東揭陽蔡某涉嫌詐騙案”是典型案例之一。

21歲的犯罪嫌疑人蔡某通過新聞媒體獲悉湖北武漢等地發生疫情,遂產生利用疫情騙取群眾愛心捐款的意圖。他在網上註冊了名為“武漢市慈善會”的微信公眾號,並使用其下載、修改的武漢市慈善總會會徽對微信公眾號進行修飾、偽裝。

“武漢市慈善會”公眾號開通後,陸續有多名群眾通過網絡搜索到該公眾號並進行關注,部分群眾通過該公眾號的對話功能諮詢捐款事宜。蔡某在微信對話中欺騙諮詢群眾說公眾號的捐款功能還在完善中,暫時無法直接捐款,並誤導群眾通過掃描其本人提供的微信支付二維碼進行捐款。

1月27日的六個小時內,112名群眾通過該方式向蔡某個人微信賬戶累計轉入人民幣近萬元。第二天,廣東揭陽警方即對此立案偵查,避免了更大損失。僅一天,詐騙錢款已被蔡某用於購買筆記本電腦等消費。

“‘打’是一方面,關鍵還是要‘防’。反詐宣傳不宜大水漫灌,應轉為精準滴灌,做到精準宣傳。廣大群眾也要提高警惕意識,不要輕易打款轉賬。”有專家表示。

以“疫”之名:电信诈骗急“换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