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現象:

  • 有一段時間突然閒下來了(比如近期受疫情影響的長假),休閒之餘你總有一種不安和焦慮,希望學點什麼來提升自己。這時,學習一門語言、制定週期性的鍛鍊計劃成為了你可能的首選項,往往會因為工作等其他因素這樣的計劃無疾而終。
  • 有時你發現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件事情,你會用同樣的處理模式去應對(且結果往往是不成功的)。第一次你有過“總結”,卻發現到了第二次事情發生時,你依舊會用之前的思考習慣來應對,甚至第三次、第四次它依然會捲土重來。
  • 你曾經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和很多人有過接觸和交流,在當下那個時刻讓你收穫頗豐。等到一段時間之後,你能記住的寥寥無幾,甚至讓你懷疑那次閱讀/見面是否給你帶來了真正的價值。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一條甚至多條描述,那恭喜你,在個人知識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長期研究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的作者成甲寫了一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就我們日常學習知識的很多問題進行分析,基於自身實際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此文就其中的部分觀點和讀者們一起探討與分享。

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回想一下學生時代,在你的班上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學生:

每天早起晚睡,非常刻苦認真。在大家放鬆的時候他依舊在努力學習,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學習成績可能並不是在班上數一數二,有時甚至排在中下游。

有可能這是<strong>跌入了“低水平的勤奮陷阱”。在我的高中時代,一位非常勤奮認真的同學卻總是在數學領域“翻車”,看到他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有時也很費解。直到有一次,我發現在早讀課上,他竟然把做過的數學填空題拿出來大聲朗讀。

想到這段經歷,我會覺得有些可笑。可這樣的現象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卻不自知。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很多人在看書時,非常認真地做讀書摘錄(甚至在本書的讀者點評欄裡,有一則熱門點評是:閱讀用時4小時7分,177條筆記),利用如今各種平臺做出天花亂墜的知識圖譜。當這一切完成時,好像給心裡一個交代,有一種短暫的滿足感。

可過一段時間當你回顧過往的工作和生活時,那本書對你的生活產生了變化嗎?當初讓你閱讀時,產生一種“原來如此”的獲得感,如今還存在嗎?

書中提到:“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在你學習之後和學習之前,思考和行動都一樣,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圈套:我們總是用“量”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成果(我看過多少本書,做了多少筆記等),實際上最這隻會讓我們陷入一個“老鼠賽道”,看似努力卻在原地打轉。

在《奇葩說》中,梁文道曾被指出看過上萬本書。在佩服之餘我簡單算了一下,如果一天看完一本這至少也要30多年。後來在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維理解世界》中我找到了答案:經過長時間積累的梁文道,如今已經不是“逐字閱讀”,而是看到上文就能聯想到下文作者的行文思路。經年累月的閱讀使得越來越少的新觀點在下一本書中出現,而他需要吸收的部分也越來越有限,對人生的感悟卻越來越厚重。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改變傳統低效的學習習慣。在如今販賣焦慮的時代,比起瘋狂的一本書一本書的狂啃,為一節課一節課的知識付費買單,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習的底層邏輯。

英國的蘭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照片,然後檢測大腦中的那些細胞受到刺激。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中時,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練習。你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想象一下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容量很大卻也有限的硬盤。你每次學習新知識有效的方式未必是增加新的空間,而是在大腦中原有的相關文件對其進行內容升級。

因此,讀書並不是追求速度,追求數量,學習也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做摘記,而是思考在本書中你有哪些信息增量,它可以和你過往的哪些認知產生聯繫(可以是同類觀點的印證,可以是否認你原本認同的觀點,也可以是某些觀點更深層次的理解),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某一種知識還可以這麼理解!想一想,這是不是和古人常說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升學習能力的底層方法

回想一下我們過往的學習經歷: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則課程軟文,被成功吸引付費下單。勉勉強強啃完課程,也提交了規定的作業。可結業後卻依然對我們的原本生活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這其中暴露出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更願意向外看,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

1909年Parsons提出選擇職業的三大要素或步驟,第一步是評價求職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特性)。第二步是分析各種職業對人的要求〔因素),並向求職者提供有關的職業信息。第三步是人職匹配。

即向內看→向外看→向前看。學習亦如此,我們過去的經歷是一篇寫滿了自身優缺點,長短處,同時寫滿了我們錯誤假和生活靈感的文章。如果不去做反思,而急著對外索取,那很多知識對你來說只是“過客”——左耳進,右耳出。

因此,<strong>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是:通過不斷反思來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什麼是反思?它和總結有什麼區別?我們先來看一下反思的過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總結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結果的好壞--提出改善建議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因此,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反思則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明明對同一事件有過總結,卻依然會重蹈覆轍,因為反思不到位。我們經常會推測現象背後的假設,但我們總把自己的假設當作事實。

北京大學經濟學家汪丁丁教授在博客中討論過:“高鐵新城建設為什麼會失敗”。原先規劃高鐵站的專家們認為將高鐵站佈置在郊區,可能會帶動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此為假設)。實際上結果多半失敗了,大家一下高鐵就直接回城區了(此為假設之後的結果)。


於是專家們發現在實際行動過程中,由於相關土地規劃不合理,沒有吸引流量的因素。(反思之後的假設)我們仔細想想確實如此,上海虹橋綜合商務區就讓很多人能留下來,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而汪丁丁卻給出了另外一種假設:中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而非人口流入地。高鐵開通更加方便了人口對外遷移,這意味著對於絕大部分城市而言:高鐵新城註定是一座空城。(反思之後的另外一種假設。)

汪丁丁的假設相比其他專家而言更具有說服力,原因是他動用了更基礎的規律:供需關係。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這個案例和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們學習不斷精進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調整自己原先假設的過程。而汪丁丁的假設:

  1. 能解釋當下面對的問題
  2. 能解釋更多相關的問題
  3. 讓自己建構起看似孤立事件間的聯繫
  4. 讓我們有可能用這個假設指導其他領域的行動

反思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卻被常常忽略,它讓我們發現以往的誤區,促進已學知識靈活轉化成更新的知識,並可以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能夠應用。

僅僅是這一步,就能讓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如果你看到此文標題是帶著一種我又能學習到很多方法的預期進來的,或許“反思”這一步,能給你純技術技巧以外的思考和借鑑意義。(關於如何反思、反思的具體案例、反思的技巧等你可以在書中進一步瞭解。)

學會應用臨界知識

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有差別的,當你不斷學習時,你甚至能發現不同知識間的規律。回想一下人類發明的基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不正是由幾個非常簡單的公式定理(人類提出的假設)推算出來,從而演化成一個龐大的科學大廈嗎?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在我們生活中,那些最底層的規律、最本質的原理就是“臨界知識”。當我們利用有效的手段提升學習能力之後,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挖掘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未必從一開始就能習得,我們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學科的重要知識。下一步是找到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並嘗試能用更基本的原理去解釋它。當然如果沒有能夠解釋的前置條件,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而我們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迭代我們自有假設的循環,現有理論的極限即為我們每個個體的臨界知識。

習得臨界知識後,我們還需要學會應用。因為你聽懂了不代表你會用了。你瞭解了賺錢的方法並不會一夜暴富,你習得了鍛鍊技能並不會一下子就有一個完美的身材。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查理芒格說:“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從中得出的啟發是,<strong>我們需要給能力劃分界限,即為自己構建一個“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我們真正擅長並懂得的知識組成的,並且在這些領域裡,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讀者猶豫了: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成為佼佼者。有些人就是有天賦,我就是不行。

維茨金在《學習之道》中提出,人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整體理論,一種是漸進理論。前者指出學習成敗歸結於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而後者則指出我們通過努力,循序漸進,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在描述自己的過程中也提到:在大三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非常普通,沒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直到有一天,他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他特別喜歡聊天,甚至能把老師聊到不見他。通過數年的臨界知識的學習和自我管理,他慢慢把聊天這件事發展成了“分享”,在得到上開課分享、開諮詢公司和別人分享……通過聊天,他能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從而激勵自己不斷進行下去。

因此,可能當你打開這篇文章以為他要教你如何讀一本書,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時,它可能改變了你的一些思維:我們的臨界知識要為自己這個個體服務。要想讓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甚至能成為行業裡的佼佼者,那就要讓臨界知識在自己的能力圈裡發揮作用。


工作以後學不進去?這本書打破你的學習誤區


結語

如果此文能給你帶來收穫,那它就給你帶來了價值。可是,正如文中所說,在此之後如果你只是將它“收藏”就心安理得地認為你有“長久的收穫”,那並不可取。碎片化的閱讀並不能帶來本質的學習提升,還是建議從此刻開始,通過閱讀、交流、工作等方式不斷反思並改善自己的學習能力,再以此為基礎捕捉臨界知識,為我們的能力插上翅膀!

我是作者白告Sir,你也可以將讀後感發在評論區中,進行“閱讀-思考-反饋”的閉環,提高吸收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