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皓:整體債務延期是中國應對新冠疫情衝擊的“迴天術”

整體債務延期6個月是中國經濟應對新冠疫情衝擊的“迴天術”

事實是新冠疫情已經讓中國陷入全民破產的邊緣,出路則為整體債務延期6個月,以緩解社會資金枯竭的困境,否則中國經濟必然陷入無盡的蕭條期

\\丁彥皓-可信財商

一、經濟週期與政府行為的關係

2014年我剛畢業時,在一家信託公司混過一段時間,當時一年期信託剛性兌付的年化收益為11%,為此,我還寫過一篇大致題為《中國社會就沒有經濟週期概念》的文章。文章的大致意思是中國官員、學術界、金融界與企業界都沒有經濟週期的意識,距離破產就剩一步之遙。當時房地產非理性繁榮提高了社會的整體資金成本,我見過一家地產基金公司給紹興的一個小開發商一年期債務的成本為32%,竟然最後把本息都收回來。確實,人看待問題潛意識會拘泥於局部,而忽視了全局與系統,在經濟非理性繁榮期,資產價格持續大幅度攀升,人趨利的本能讓人潛意識認為這一繁榮將會持續與永久,所以,以經濟非理性繁榮期的標準毫無顧忌的負債。但是,殊不知,經濟有繁榮,必然就有蕭條,週期輪迴與破產清算本就是市場出清的機制之一,所有的經濟參與體都逃不了這一宿命,一旦經濟進入蕭條期,繁榮期所負債務就會引發經濟危機。

在經濟危機與經濟週期中,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永遠最獨特,經濟繁榮期,銀行主動放貸,一旦經濟進入蕭條期,銀行又是第一個回籠資金,對經濟造成“當量”最大的衝擊,打垮經濟後,也必然成為經濟週期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但是,銀行在經濟週期中所發揮的“加速度”作用是基於完全市場機制之下,如果銀行與大政府體制結為一體則能夠有效的迴避這一缺陷。

事實是中國經濟經歷了近20年的通貨膨脹繁榮,貨幣巨量投放導致資產價格的非理性繁榮,而房地產又是最佳的貨幣載體,只要印貨幣,房價必然大漲,且漲幅遠超通貨膨脹,所以在貨幣巨量投放的時代,最佳的投資策略則為在大城市舉槓桿買房,這由貨幣運行的基本規律所決定,事實中國社會在過去20年也貫徹了這一法則。當然經濟在市場機制之下必須經歷繁榮與蕭條的持續出清,資產價格有漲必有落,如果漲幅過大,驟然回調時對經濟的衝擊力也會更大,所以,一旦經濟過熱,政府的理性選擇必然是降溫。但是,只要經濟降速與資產價格回調,高槓杆群體必然面臨收益無法覆蓋本息的尷尬,以致於資不抵債,銀行拍賣資產,資產價格加劇下跌,社會大面積的破產清算,經濟一片蕭條,形成一輪危機出清。

在健全的市場機制中,破產與清算是個逐步推進的過程,讓弱者退出,強者經過市場洗禮的涅槃之後會更強。如果任由市場自我修正,出清的結果必然會很徹底,但是,也必然“血流成河”、“死傷過多”,動搖社會的“元氣”。正如麥卡利所言,只要合理地放鬆對市場的管制,建立一個複雜而創新的金融體系,經濟就一定會經歷明斯基過程,其間是明斯基時刻。這就是現實,根本無法消除。所以,如何制定反週期的監管政策以幫助調節人性,就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所以,政府必須逆週期調節,人為的減緩經濟週期對經濟的衝擊,既要防範資產價格大起,又要抑制資產價格大落。

二、新冠疫情對經濟破壞的預估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明斯基時刻,即經濟非理性繁榮時盲目舉債,槓桿率上升,經濟進入蕭條期,社會收益已達到收支不平衡點,經濟內部也已滋生爆發金融危機的潛在隱患與陷入痛苦的去槓桿化週期中,異常脆弱。新冠疫情讓中國經濟整體休克了一個月,且後續的小範圍反覆會讓社會呈現極度恐慌的態勢。經濟不怕降速,企業只要能活著就有翻身的機會,但是一旦休克後出現資金鍊斷鏈,企業會瞬間死亡,引發經濟危機,這是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第一輪衝擊。在疫情過後,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尤其是很有可能境外病毒的迴流,必然會在全國持續出現小範圍的反覆,雖無法直接衝擊經濟,但是,社會恐慌會間接影響經濟的發展。

諸如“錢可以少賺,命還得在,事情能拖則拖,不工作損失的只是一點錢,工作丟的肯定是命等恐慌意識的蔓延無形中會延緩復工與抑制經濟效率。另外,新冠疫情讓中國經濟休克期間對中國產業鏈在全球的地位形成了致命的衝擊,其他經濟體都在通此輪新冠疫情極限測試,一旦全球經濟離開中國產業鏈後會有如何反應,且試圖盡全力在全球佈局,以對沖將產業鏈集中在中國一個經濟體的風險,這對中國經濟形成的影響是致命且深遠。

根據白芝浩原則,在發生金融危機或經濟恐慌時,中央銀行要及時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以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白芝浩原則另外提出,央行在提供流動性時要注意選擇對象,即以足夠高的利率向持有優質資產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以避免道德風險,但這條對當前中國面臨的困境毫無意義,需要修正。因為銀行的主要功能就是防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將錢借給能夠還得起機構或個人,這在經濟上行期極為有效,讓更有效率的機構與個人獲得銀行信貸,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但是,當前中國經濟不但處於下行期,而且短期內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新冠疫情讓經濟休克後,整個社會現金流枯竭,資金鍊斷裂,導致債務無法償還與社會無錢消費的尷尬,但又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社會整體揹負了各類鉅額的債務,以致於整個社會隨時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的困境。

另外,中國有4億中產階級,這一群體是社會消費的主體,更多的中小企業主也屬於這一階層,當前中國的中產階級必然揹負諸如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等各類債務,受新冠疫情衝擊後,必然陷入因失業與降薪而導致的收入下降,短期內不但無法償還債務,也無力大量消費。歸屬中產階級的中小企業主面臨公司與家庭雙重債務的衝擊,但又無法獲得銀行的青睞,大面積破產是大概率。而我國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5%,吸納就業人數占城鎮就業人口的80%,工業產值、實現利稅分別佔全國的60%、40%左右,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力量。所以,按照傳統方式實施寬鬆的信貸政策,通過銀行向社會注入流動性,無法直接精準的投向最需要資助的中小企業與中產階級的家庭與個人,不但無法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甚至可能會延緩經濟救援的時間,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引起全面經濟危機。

三、社會整體債務延期6個月是應對此類新冠疫情衝擊的最佳選擇之一

從目前來看,在貨幣政策領域,中央已經降息、降準、以逆向回購國債的形式投放流動性等寬鬆的貨幣政策,另外,在財政政策領域,實施減免稅費,免繳社保等一系列的政策。長期來看,這些政策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負擔,但是,無法直接切準經濟困境的要害。事實是

寬鬆的貨幣政策對緩解經濟困境效力打折,而讓零和博弈的股市非理性繁榮,所投放的流動性在小範圍的股民間進行了一輪財富再分配,但最終大部分的錢讓機構或高認知力的個人賺走了,而這類群體當前並不是此輪經濟危機需要救助的關鍵,對延緩經濟危機毫無作用。而寬鬆的財政政策無法緩解短期資金枯竭的困境,待寬鬆的財政政策發力時,很多中小企業與中產階級早已破產,經濟也深陷危機的困境中。

由此得知,短期內中國經濟所面臨最大的困境是中小微企業與中產階級的資金枯竭,而這類群體又揹負鉅額債務。所以,短期應對此輪新冠疫情衝擊最佳的方式首先是對全社會的債務實施重組,整體債務延期6個月,給於中小微企業主與中產階級“喘氣”的機會,待大量中小微企業短期內不至於資金鍊斷裂而活下來與社會就業有所保障後,整個社會才有錢消費,經濟也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然後,通過上述貨幣與財政政策,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使其有實力與東南亞等在成本領域較有優勢的經濟體博弈產業鏈的話語權。

四、結論

經濟學理論更多研究的是企業,而忽視了個人與家庭。但是中國經濟剛剛經歷過經濟上行期的大槓桿時代,一旦經濟進入下行期,在社會整體收入覆蓋債務本息本就捉襟見肘時,又遭受新冠疫情的休克式衝擊,包括中小微企業主與4億中產階級在內的整個社會都面臨資金枯竭的困境,而這類群體又揹負鉅額債務。由此得知,整個社會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資金鍊斷裂,大量資產被拍賣,資產價格崩盤而引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但是,傳統通過銀行傳導的寬鬆貨幣政策模式很難惠及當前經濟困境的關鍵點,即中小微企業與中產階級。所以,應對此輪新冠疫情衝擊,必須既要貫徹傳統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模式,但是更要全社會債務重組,整體債務延期6個月,確保短期內不能通過債務的方式從社會抽血,緩解中小微企業與中產階級短期因為資金枯竭而引發的經濟危機。

丁彥皓:整體債務延期是中國應對新冠疫情衝擊的“迴天術”

可信財商LOGO

可信財商-所有評論都要對投資有所幫助!

丁彥皓 博士、博士後,專注資本市場,聚焦權益投資、資本運作、大宗期貨、期權以及宏觀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與投資,關注國際關係、歷史、哲學與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