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皓:大牛市純屬忽悠,結構性行情與慢牛依然是未來的主旨

大牛市純屬忽悠,結構性行情與慢牛依然是未來的主旨

\\丁彥皓-可信財商

在不同的高度下,看股票市場的走勢會呈現不同的特徵,人的本能是關注當下,短期行情,尤其是即時的漲漲跌跌,忽視以全局的視角看問題,當下股價走勢會對人的潛意識行為具有決定意義。但是,決定指數短期走勢的因素太多,且權重一直在變化,很難準確預判。股市交易的門檻特別低,各種人群都有,但最終賺錢的必然是少數。事實是太多的人不但以業餘挑戰專業,而且將自身性格的特徵在股市加倍放大。做投資最後慢慢就會脫離經濟、金融,而進入哲學、宗教與社會學的領域,成為價值觀與認知力折現的一個過程。不同的人對股市有不同的理解,這可能是股市最具魅力的地方。

在A股混跡多年,深知各類潛規則,也見證了睜眼說瞎話、矇頭發大財和見風就是雨等行為,死磕、固執、精英、屌絲,貌似什麼人都有。如果結合當前A股所處的現實環境、國家的主導政策方向以及經濟發展的階段能夠得出,結構性行情依然是未來的主旨。我多次強調,中國人在玩資本上與美國的差距是質的,而非量的。

美國的資本市場是由美國強大的國力、軍力、高科技以及美國在全球的地位所決定的,中國還需很多年的努力才能夠達到當前支撐美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現實條件,但這也是美國最終國運衰落的原因之一。美國憑藉強大的國力、軍力、科技以及美元的國際地位將全球經常賬戶盈餘與能源出口所賺取的美元吸納至資本市場,通過操控遊戲規則與國際輿論收割全球財富,然後再以收割的財富在全球採購所需的商品、技術與服務,但是,這一模式的最大缺點是實體經濟中空,使經濟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一、A股未來絕對不會再出現股價的大起大落

隨著A股加入MSCI等國際指數,中國對國際資本也開通了進出國內資本市場的通道,這就意味著監管機構必須不但需要防範國內資本對資產價格的影響,而且也還要時刻警惕國際資本對股價走勢的衝擊。從全球的經驗能夠得出,一個經濟體在監管能力未達到國際水準前盲目開放資本市場的必然結局就是國際遊資以規模化推動資產價格大起大落來收割所在國的財富,諸如1989年日本、1998年的東南亞與現在的越南。所以,

中國在向國際資本開設進出通道之前必然會對其導致資產價格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

資本市場的本能是資產的價值公允,任何資產的價值增長應該是一個持續且長久的過程,而非瞬間的大起大落。導致金融危機的終極原因無非是債務兌付困難與資產價格大起大落讓財富被境外資本所收割。2015年A股的股災對監管機構和社會最大的教訓是必須杜絕大量資金瞬間湧入資本市場,短期拉高股價,致使資產價格大起大落,實現國民財富的再分配。但是,2015年國內資本市場尚未對國際市場開放,股價大起大落後的財富分配屬於“肉爛到鍋裡”,所以,還在監管機構的容忍範圍之內。但是,一旦國際資本大量湧入A股,監管機構必然會對A股的大起大落持謹慎態度,這毋庸置疑。所以,A股股價大起大落絕對是小概率事件。另外,2016年9月中央政治局明確規定,必須杜絕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這就意味著股市不可能出現長期的非理性繁榮。

當前正值全球經濟遭受新冠疫情肆劣之際,全球資本市場哀鴻一片,國際遊資尋求避難場所。

事實到目前為止,新冠疫情對中國的經濟衝擊最嚴重,8萬多人確診,3000多人死亡,全國活動暫停一個月,湖北,尤其是武漢到目前為止依然在封城。而美國與日本僅僅是恐慌,尚未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A股卻一片欣欣向榮、媒體一邊倒的暢想未來與國內市場情緒亢奮,這就為國際資本此時大量湧入A股,順勢推高股價,然後高位變現退出,收割財富留足了空間。因此,監管機構應該對此可能存在的衝擊有所防範,不可能給國際資本在A股市場的財富收割留有空間。春節過後,監管機構縱容機構資金護盤利弊參半,有驚無險,抑制住了市場恐慌,但是,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出清。如果未來不打壓指數上漲的態勢,逆轉市場的亢奮情緒,很有可能為國際遊資的規模化湧入提供機會。所以,大概率監管機構會逐步對市場降溫,讓國際遊資無機可乘。

雖然A股《新證券法》已推出註冊制與加強制退市等制度,但是,該制度從退出到最終產生效果還需很長一段時間。事實當前組成A股的上市公司魚龍混雜,更多是已被行業所淘汰的沒落企業,盈利能力嚴重不足,且無未來,這類企業的最終命運大概率是退市。,過去十年中國高速增長的明星企業華為、京東、網易、阿里、騰訊、今日頭條等此類公司都尚未在A股上市,也未構成A股的指數。所以,

未來幾年的指數增長幅度必然無法真正體現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而構成指數的上市公司已步入行業穩態期,盈利增長的空間有限,所以,指數的增長也就回歸穩態,不可能大幅擴張。

二、慢牛可期

一個理性資本市場的價格走勢必然是圍繞價值而波動,而非肆意的大起大落。所以,春節過後,在經濟承受新冠疫情的肆劣與致命傷害之後,A股依然走出一波持續攀升的小牛市,這絕對屬於非正常人為擾亂市場的行為,必然最終會遭受報復性的回調,只是時間問題。當前歐、美、日、韓等國正在承受新冠疫情的肆劣,在國內經濟已經國際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間接在受新冠疫情的衝擊,另外,當前中國也未完全復工,市場未迴歸正常的運行態勢等現實困境已經嚴重的衝擊了經濟的基本面。但是瞬間湧入大量資金能夠即時拉高股價,然而這種股價的大起大落必然不可持續,也毫無意義,只是擾亂市場的價值公允屬性,少數群體獲利的不公平行為,所以,在經濟受損最嚴重之際,且依然

承受境外疫情衝擊之時,可以斷定不但節後這波行情無法持續,而且還會對前期偏離真實價值的波動迴歸。另外,全球資本市場都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價值迴歸,唯獨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A股市場卻是一枝獨秀,這是違背基本常識的行為,必然不可持續。

中國當前具有龐大的內需、完整的產業鏈、豐富的工程師紅利、健全的法制法規、穩定的社會以及全國上下一體的執行力,這種條件優勢是發展實體產業的最佳土壤。另外,中國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優勢遠勝於美國,所以,中國重回世界之巔的支點在實體經濟與高科技行業,而非資本市場和軍事。從中央的系列政策能夠反推出,中央依然傾向於實體產業與高科技領域。兩個月內中央5次點名“新基建”已經很清晰的對外界表明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方向依然是實體經濟與高科技行業,資本市場僅僅是企業價值公允與變現的一個過程。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讓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以,最近十年中國社會理性的選擇是集中大量資源、資金與人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產業升級與高科技創新,杜絕資本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

唯獨未來新興行業的公司會持續湧入,成為市場主旨,但是,新舊更替必然是一個持續且漫長的過程,尤其在更替的初期盈利能力落後的公司依然佔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然而A股市場已日趨理性,價值公允的特徵日益明顯,所以,未來不同公司的股價走勢更多基於盈利能力的價值折現,而非資金推動型的大起大落,但是隨著新興行業的龍頭公司進入A股時,慢牛行情自然可期。

三、結論

股市的價值體現是一個長期,且永久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澱,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持續面臨回調與波動,而非直線式的上升,理性的股市必然是認知力的變現,而非隨意進入都能夠獲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保持高速增長,這就意味著必然會有新型的行業與高附加值的企業的湧現,慢牛可期,大牛市純屬忽悠以及結構性行情依然是未來的主旨,節後這輪小行情僅僅是監管機構為了防範疫情過度衝擊的資金推動型行情,斷然不可持續。而未來的盈利能力還是尋找朝陽行業低價龍頭股為佳,其他的都不可持續。

丁彥皓:大牛市純屬忽悠,結構性行情與慢牛依然是未來的主旨

可信財商LOGO

可信財商-所有評論都要對投資有所幫助!

丁彥皓 博士、博士後,專注資本市場,聚焦權益投資、資本運作、大宗期貨、期權以及宏觀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與投資,關注國際關係、歷史、哲學與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