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閣過街樓


三官閣過街樓

三官閣過街樓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甲1號,琉璃渠自古就燒造琉璃瓦,早在元代初年,朝廷就在這裡設立了琉璃局,專為皇家燒造琉璃,到了明清時期,這裡的窯場就成了皇家的官窯,過街樓就是時任官窯窯主“琉璃窯趙”的趙邦慶和王朝景奏請乾隆皇帝賜黃琉璃瓦支持修建的[神京西五十里許,有琉璃局者,以燒琉璃著名者也,由趙邦慶、王朝景等首倡集局民共議,眾人踴躍稱善,捐資鳩工……不數月厥工,閣之上,東向供奉文昌、三官足以消除災禍也。],坐西朝東,因券洞上殿堂供奉文昌等三官,稱為三官閣,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街樓上遍掛彩燈,故俗“燈閣”,清乾隆二十一年創建,清光緒年間重修,1995年重修,是北京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過街樓,也是唯一的用琉璃瓦件裝飾規格最高的過街樓,樓為東西向,形狀如城樓,樓下部為城臺狀,磚石砌築,券洞青磚起券,券洞進深10米,寬3米,券頂高3.5米,城臺上嵌琉璃額,東曰“帶河”、西曰“礪山”,城臺兩側用青石鐫刻“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城臺上建有殿堂三間,硬山挑大脊琉璃頂,正脊由黃琉璃構件組成,大脊正中置綠色門樓,門釘歷歷在目,黃色抱框,門樓上立黃綠相間的寶象,象身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門樓兩側是精美的琉璃鴟吻,口吞正脊,脊飾大朵黃色寶相花,兩條游龍傲遊在波濤之中,脊上相對八個黃色琉璃獸,大脊外端鴟吻奇特,鴟吻上騰飛欲飛,具有濃郁的地方藝術特色,整個大脊造型華麗,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反映了琉璃燒造的高超水平,簷下懸琉璃匾額,西為“三官閣”,東為“文星高照”,前後欄牆由六角形幾何圖紋“龜背錦”琉璃面磚裝修,該過街樓是研究京西地區琉璃燒製業和古代建築琉璃裝飾藝術的實物例證,也是研究京西區琉璃燒製業古代建築業古代建築琉璃裝飾藝術實物例證,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現為門頭溝區第二批門頭溝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第四批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