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蜻蜓眼”珠

根據資料顯示,蜻蜓眼珠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被發現,後通過歐亞草原向東,由遊牧民族遷徙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直至西漢初期,之後逐漸減少趨於消亡。不過,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研究發現,這種飾品是我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實例,其中“蜻蜓眼”和部分綠色釉砂管全是鉀鈣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則是目前公認屬於中國古代特有的鉛鋇玻璃製品。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蜻蜓眼”珠

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成都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為研究提供實證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蜻蜓眼玻璃珠因為造型精美,出土之後就備受矚目。此前在蒲江縣鶴山街道辦蒲硯村的墓葬中,5座墓葬東西向排列,墓葬葬具皆為船棺,出土隨葬器物40餘件,主要有銅器、陶器、玻璃器、漆木器和石器等。

船棺

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從發掘情況判斷,該墓地應為船棺葬墓地,時代主要在戰國晚期。墓地經過嚴格規劃,應為家族墓地。其科學發掘將對古蜀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實物材料,特別是M4蜻蜓眼玻璃珠的發現,對古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提供重要考古依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而在雙元村戰國中期的墓葬中,墓葬M33中,蜻蜓眼和其它料珠出土於墓葬中部,這是蜻蜓眼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


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考古新發現 這是古代先民自己製造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蜻蜓眼”玻璃珠引起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員楊穎東的特別注意。這不光是因為它造型精美奇特,可能還有其他隱藏的文物信息需要被深度挖掘。

研究發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飾,並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鈉鈣玻璃系統,其實我國古代先民也一直在利用當地資源技術等條件學習和模仿,並進行自己的創造、製作包括蜻蜓眼在內的玻璃製品,那就是鉛鋇玻璃和鉀鈣玻璃。

“蜻蜓眼”珠

利用科技手段 證實飾品的古代先民工藝

一顆“玻璃珠”竟然價值百萬,罕見的戰國時期工藝”蜻蜓眼”


為了確認和搞清楚這批蜻蜓眼等玻璃珠飾的潛在信息,楊穎東通過掃描電鏡能譜儀對這批珠飾玻璃成分進行了無損分析,又為了進一步搞清其內部結構和製作工藝,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考古系楊益民教授奔赴上海,採用基於同步輻照的的X光顯微CT照相等高精尖無損分析手段,對出土的蜻蜓眼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據目前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令人驚歎是這竟然又是我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實例,其中“蜻蜓眼”和部分綠色釉砂管全是鉀鈣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則是目前公認屬於中國古代特有的鉛鋇玻璃製品。其眼睛圖案的製作工藝包含鑲嵌法、疊層堆積法等多種手法,與西方及中國內地玻璃製品有相似性。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楊穎東還發現這些蜻蜓及管飾在材質和造型上多與長沙和荊州等地出土的玻璃產品類似,推測他們可能具有相同的產地,或受楚文化影響而產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蜻蜓眼等玻璃製品的最初創意仍然來自於遙遠的西亞、埃及或地中海一帶,這恰恰反映了或許這就是2000年之前古代先民的國際視野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