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如何流向876家重點企業?

甄士傑(化名,某國有大行西部省分行公司部總經理)最近收到很多客戶的電話,諮詢如何可以納入到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名單,以獲得央行專項再貸款支持。“我們省交投說,疫情期間高速公路不收費,因此也是受到影響的企業,問我怎麼納入名單。我介紹了流程,但是從目前的名單看,他們沒有被納入。”


他所說的專項再貸款是指央行2月初推出的3000億再貸款。具體而言,人民銀行通過專項再貸款向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對名單內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支持。因為中央財政按企業獲得貸款利率的50%進行貼息,實際利率低於1.6%。


因為利率較低,諸多企業都希望能納入名單進而獲得貸款支持。此前,小米、美團等企業也進行了申報,但因不符合相關規定,北京市發改委、工信部門並沒有將其列入名單。因此如何保證專項再貸款用於疫情防控的相關企業並且不被挪用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這其中,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名單的確定就尤為關鍵。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得的名單顯示,在2月初下發第一批137家全國性重點企業名單後,後續名單仍在更新,目前已收錄了876家企業。這些企業主要分佈於醫用防護服、醫療器械、採購配送、食品加工等行業。從地域分佈看,廣東、湖北、山東、貴州、江蘇五省居前列,家數分別為72家、65家、60家、59家、44家,佔全部企業數量的35%。


記者瞭解到,全國性企業名單不僅是央行再貸款支持的重要對象,未獲得央行再貸款支持的股份行、城商行也將其視為重點營銷客戶。某股份行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介紹,該行目前已安排100億疫情專項貸款額度,投向受疫情影響的相關行業,其中30億分配到武漢分行(湖北省),主要支持名單內企業。


根據各地央行分支機構公佈的數據統計,截至2月18日湖北等10個重點省份銀行業機構至少已投放了專項再貸款747筆,加權平均利率在2.42%-3.07%之間,財政貼息50%後企業實際利率為1.21%-1.53%。


企業後續貸款的使用亦是焦點。華東省份某地市央行中心支行負責人表示,在央行內部,有三個部門盯著這類再貸款,貨幣政策信貸部門負責發放,並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專門的臺賬,以便備查。另外內審部門、紀檢部門都會去查。此外,審計署也會參與審計。

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如何流向876家重點企業?


名單有何特點?


2月1日央行等五部委發佈通知稱,對名單內的企業,由人民銀行通過低成本專項再貸款、中央財政貼息的方式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支持。此後進一步明確,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根據疫情防控物資調撥需要,研究確定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簡稱全國性名單),湖北、浙江等10省市可自主建立本地區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簡稱地方性名單)。


記者瞭解到,在2月1日央行下發通知的同時,第一批全國性名單同時下發。記者獲得的第一批名單顯示,第一批名單一共137家,主要是防護服、口罩、消毒液、醫用護目鏡、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核酸檢測試劑盒等產品生產企業。從地域上分佈來看,湖北省最多達24家。


此後,全國性名單陸續更新。記者獲得的最新名單顯示,目前已收錄了876家企業。企業行業分佈也拓展到食品加工、糧油生產、物資運輸等類型企業。該名錄還列示了企業聯繫人及聯繫方式。


“我們根據名單主動聯繫企業,看企業是否有貸款需求。一般而言在國家重點名錄中的企業爭取到貸款都不成問題。”某國有大行總行公司部人士表示,“往常貸款投放優先保障重點客戶和利率較高客戶的貸款需求,但現在優先投放抗疫相關的貸款。”


在全國性名單中的湖北某醫療器械企業高管介紹,最近接到很多銀行詢問是否有貸款需求。目前已落地兩筆貸款合計1200萬,利率為3.15%,但銀行要求用土地或者房產作抵押。


從全國性名單的地域分佈看,分省數量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大體一致,西北省份數量較少,最少的為青海(6家)、西藏(4家)兩省區,而東南省份數量較多。據統計,廣東、湖北、山東、貴州、江蘇五省居前列,其家數分別為72家、65家、60家、59家、44家,佔全部企業數量的35%。數量超過30家的還有北京、陝西、湖南、上海、遼寧五省市。


甄士傑介紹,他所在的省份納入全國性名單的企業不多,同時名單內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所以他所在分行專項再貸款投放了1億多,規模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因為在異地設立了子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時被納入名單。比如註冊在湖北的穩健醫療(黃岡)公司、穩健醫療(崇陽)公司納入名單,二者的母公司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註冊在廣東)也被納入名單。類似的,還有國藥控股及其旗下部分子公司。


地方性名單方面,記者獲得的湖北省第一批重點名單顯示,該省第一批企業名單共105家企業,分佈在防護服及口罩生產、救護車生產、採購配送、食品加工等行業。此外,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作為建設企業納入。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企業77家,佔比超七成。被稱為“口罩之鄉”的仙桃市納入企業最多,數量為29家,佔比約30%。


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如何流向876家重點企業?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具體貸款上,全國性銀行(六大行及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重點向全國性名單內的企業發放貸款,10省市地方法人銀行向本地區地方性名單內企業發放貸款。據記者瞭解,每省都有三家地方法人銀行獲得再貸款支持,三家銀行均為省內重要的城商行、農商行,比如湖北省為湖北銀行、漢口銀行、武漢農商行。


股份行並不在央行再貸款支持之列,但股份行也將全國性名單企業視為重點營銷客戶。記者獲得的某股份行信貸文件稱,2月1日至疫情結束,對人民銀行等部門認定的防控疫情白名單骨幹企業新發放貸款,FTP優惠30BP;對武漢分行新發放的對公和小微貸款,FTP優惠50BP。


“FTP優惠意味著定價可以在普通貸款利率基礎上下浮。因為我們沒有再貸款支持但又有投放任務,所以相當於銀行讓利於企業。”該股份行西部某省分行資產負債部人士稱。


銀行如何投放再貸款?


在各類銀行都進入後,甄士傑坦言:“現在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各家銀行都在爭取向重點名單企業投放信貸,企業也在選擇。”


甄士傑介紹,有的企業本身就是存量客戶,銀行對其經營狀況比較瞭解,直接發放再貸款即可。如果是新的客戶,需要收集新客戶的材料,瞭解企業的需求。“貸款條件會適當放寬些,審批非常快,但也會評估企業的經營狀況。”


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如何流向876家重點企業?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某國有大行中部省分行風控經理表示,疫情專項再貸款投放也是拓展業務的重要機會。“如果全國性名單內企業有需求,且貸款用途明確、還款來源明確,一般都會投放貸款。但也有適當的風控措施,比如需要在我們行開戶,將對應的銷售收入歸集到這一賬戶。”


再貸款的規模正在迅速增長。央行上海總部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月16日,上海地區12家專項再貸款承貸銀行共向41家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發放優惠貸款75筆,共計10.35億元。僅2月10日至16日一週,新發放優惠貸款51筆,金額8.94億元。這一規模相比2月第一週增長了5.3倍。


記者根據各地央行公佈的數據統計,截至2月18日湖北等10個重點省份銀行業至少已投放了專項再貸款747筆。但並非所有的全國性名單內企業都獲得了再貸款支持,一方面後續列入名單的企業正在和銀行溝通,貸款未落地;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自身的原因。


湖北省某醫療器械進出口企業高管介紹,很多銀行都打電話來詢問是否需要貸款支持,但之前總公司撥了部分資金,現金流還比較充裕,暫時未申請貸款。


利率方面,每月專項再貸款發放利率為上月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250基點,再貸款期限為1年。金融機構向相關企業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支持,貸款利率上限為貸款發放時最近一次公佈的一年期LPR減100基點。


數據顯示,1月一年期LPR為4.15%,因此2月商業銀行從央行獲得的再貸款利率為1.65%,而投向企業的貸款利率為3.15%,商業銀行可獲得150BP的利差收益。不過從實際投放來看,銀行投向企業的貸款利率低於3.15%。從十省份的數據來看,企業獲得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在2.42%-3.07%之間,財政貼息50%後企業實際貸款利率為1.21%-1.53%。


2月20日,央行公佈一年期LPR報價為4.05%,下行了10BP。這意味再貸款利率和投向企業的貸款利率都將再降10BP——銀行的利差保持不變,但企業獲得貸款的利率將下行。


如何確保再貸款用到實處?


2月LPR下調後,企業獲得的再貸款實際利率最高不超過1.53%,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存在明顯的套利空間。而因為再貸款利率較低,許多企業都想申請再貸款。


對於小米、美團等企業申請再貸款,央行回應稱,北京市發改委、工信部門並沒有將小米和美團列入其名單。目前銀行也沒有對其發放優惠貸款。不過,如果小米、美團的確因為參與疫情防控而需要貸款,銀行一定會給予貸款支持;如果符合五部門規定,也一定會給予利率優惠。


“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很多,比如現在疫情之下很多房地產企業銷售下降非常厲害,但你說,房企可以納入名單嗎?和醫療企業比,他們相關性不大。”甄士傑坦言,“我們不負責審核名單,只要在名單內我們就放款。省交投被納入,那就是優質主體,我們肯定願意放款。因此,名單的審核就尤為重要。”


一些專項再貸款的投放也引起關注。據《河南日報》報道,2月6日中原銀行向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放貸款人民幣3億元,利率3.15%,期限1年,專項用於疫情防控期間各類肉製品的生產、儲銷。不過雙匯發展現金流充足,2019年9月末雙匯發展賬上貨幣資金21億。由於資金充裕,雙匯發展還購買了理財,截至1月15日尚有41億理財未到期。


防疫專項再貸款3000億,如何流向876家重點企業?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市場也高度關注專項再貸款如何落到實處。甄士傑介紹,當前對疫情專項再貸款管控比較嚴,一是看企業的物資採購清單是否和疫情相關。二是審核採購合同,看貸款用途是否合規。假如是向醫院銷售呼吸機,要核查是否和醫院簽訂相關合同。“有的貸款直接就支付到上游企業。”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曾表示,由於貸款既享受再貸款支持的優惠利率,又有財政貼息,存在很大套利機會。各方面要把好關,管好用好專項再貸款這一救急、救命的錢,防止資金“跑冒滴漏”,切實把好事辦好。


在此之前,再貸款曾出現被挪用的案例。國家審計署2015年8月披露的審計報告顯示,當年7月山西、湖北、安徽、貴州、寧夏5個省(自治區)6.83億元支農再貸款資金流向煤炭開採、房屋建設等非涉農領域。


“支小、支農再貸款確實有個別單位個別機構會挪用,但非常少。包括這次的專項再貸款,一旦發現挪用我們會嚴厲查處。如果再貸款資金挪用,會要求企業要提前還款,財政貼息也不能享受,甚至可能還會面臨處罰。”前述華東省份某地市央行中心支行負責人表示。


他介紹,央行內部有貨幣信貸等三個部門負責監督,外部審計署也會參與。中部省份某地級市審計局副局長介紹,這段時間忙於對防疫財政資金和物資的跟蹤審計監督,按照安排,後續會參與對專項再貸款的審計。


記者採訪瞭解到,專項再貸款確實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湖北一家生產防護服的企業總經理介紹,特殊時期購進原材料需要現金交易,但交通受限後,需要多訂原材料,保障原材料能按時送達。比如原來需要30萬貨款的原材料,現在需要向三家企業各訂一份(貨款需付90萬),以防萬一。此外,員工工資需要每5天支付一次,相比此前資金鍊十分緊張。


“由於生產的防護服都銷售到省內,省財政先撥付了200萬資金,但依然不夠。”前述企業總經理表示,“農行放了一筆700萬的信用貸款後,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得到緩解。因為產品銷售到省政府,貨款收回之後,貸款償還肯定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