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盧氏,一小城

三門峽:盧氏,一小城

盧氏,一小城。

它是被遺忘的豫西小城

它是先秦時期古虢國莘地

它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

盧敖曾在這裡煮湯滅疫,惠及百姓

唐張士貴在這裡彙集俊傑,攻城略地

千百年來

這裡是河洛文化之源

有大禹手書真跡

也是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誕生地

它雖沒有洛陽和西安那麼顯著昭彰

卻深藏著幾萬年的大歷史

它就是低調有料的豫西小城——盧氏

盧氏,神話與傳說的沃土。

傳說當時戰亂,秦博士盧敖獨身一人逃出咸陽,竄入商洛山中。又經小道越過鐵索關、青石關來到當時燕王墓下的葬身之地,不覺感慨萬分。因盧敖是燕國人,看到家破國亡,逐一跪哀燕王墓前祭拜。發出內心腹語,不再上朝為官,直奔熊耳山深處而來。後在漢元鼎四年,逐以盧敖命名盧氏建縣。

盧氏縣北鄰靈寶,東連洛寧、欒川,南接西峽,西南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

盧氏,人龍相揖別。

盧氏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基地,是古生物學家前來考察最為頻繁、最為關注的地區。專家們認為,“盧氏跗猴”和盧氏恐龍曾生活在距今4000多萬年前的同一地區、同一時代。恐龍滅絕後,“盧氏跗猴”演變成為人類。特別是1976年至1979年,盧氏兩次發現的共4片10萬年前智人頭骨化石和2枚牙齒化石,更為“盧氏跗猴”向人類的演變提供了佐證。

1934年冬,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在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的率領下,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經獨樹鎮激戰後,他們進入伏牛山東麓,繼續西進,直奔豫陝邊界的商洛地區。12月3日,紅二十五軍抵達欒川鎮。當時,紅二十五軍遭遇國民黨部隊圍追堵截,腹背受敵,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外出偵察的手槍團在橫澗大幹一帶遇到對豫陝交界處的大路小道瞭如指掌的貨郎陳廷賢。當陳廷賢瞭解到這支身陷險境的軍隊正在尋求“入陝”之路時,主動帶領紅二十五軍繞過朱陽關、五里川,從一條羊腸小道進入陝南。

  經過精心部署,紅二十五軍於12月5日開拔,手槍團在盧氏朱陽關以東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主力部隊則沿著一條“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幹”的深澗峽谷向西挺進。是夜,盧氏城外激戰,槍炮火光映紅夜空,軍政委吳煥先及團政治處主任陳先瑞先後負傷,紅二十五軍主力在手槍團的掩護下成功趕到橫澗河口。12月6日,部隊主力翻越百盤嶺和大小螞蟻嶺,向龍駒寨挺進;次日,兵分兩路進入官坡,擊潰官坡民團後直奔蘭草,在蘭草關帝廟內(今天的蘭草紅軍小學)宿營。8日,紅二十五軍擊潰豫陝交界的要隘鐵索關守關民團,順利入陝,成為長征中到達陝北的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陝西洛南縣庾家河召開會議,研究在鄂豫陝邊區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問題,並決定改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在盧氏縣活動期間,500餘名當地有志青年踴躍報名加入了紅軍隊伍。

歷史和文化以一種慈悲柔和的姿態,撫摸過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雖說盧氏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豫西縣城,但那遍及伏牛深山千溝萬壑的古蹟,正是這座小城的最佳註腳,也是你我的最佳註腳。

城市不只有北上廣深,也不只分一二三線。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小城,恰恰是我們的根系所在。相信,每個人的故鄉都是一個盧氏,正是這些我們從未聽過卻大有來頭,真實存在於中國版圖上的名字,組成了今日的中國,塑造了你我或清楚或模糊的面目。轉眼間,2019臨近結束,我們在難捨中再次向前,新的一年,願你心中有詩有夢有故鄉,還有坦蕩蕩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